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1第6期《校长》卷首语:《罗马假日》的毒

(2011-06-03 14:33:49)
标签:

教育

分类: 《校长》卷首语

   这是一部半个世纪前的好莱坞黑白片:上下颠簸的卡车里藏着出逃的公主,她在夜晚罗马的街道上,落入了一位记者设计的采访圈套。他们在圈套中互相欣赏,一见钟情……两个有理智的人决心给自己放一天假,这一天里,他们可以经历童话般的一切,并暂时忘记自己的身份。
  然而,珍贵的公主怎能和穷困潦倒的记者一起生活呢?影片最后,他们回归正常的角色,理智地分手,却又彼此许愿,要“用一生的时间来珍藏”这一天……
  几个月前,北京四中一位16岁的学生看完这部影片,在一篇文章里写到:生活,就是有很多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去哪里寻找完美的童话故事呢?其实,一辈子要是能有半个童话,就足够了。
  我所尊敬的、北京四中的刘长铭校长,将这篇文章放在他博客里,如此点评到:人生16岁,这样的觉悟实在难能可贵,一起来听这觉醒的声音吧!
  笔者赞同刘校长的说法:年轻的学生能认识到这样的层面,的确难能可贵;然而,却又不得不感到忧虑--这些深深影响下一代的“动人电影”,以及如刘校长这般“简单的共鸣”,甚而至于称其为“觉醒的声音”,加添了舆论界、教育界正在点燃的一种“诗意迷香”。
  我们姑且将这称为“《罗马假日》的毒”:好莱坞编剧怀着“人生不得不理智”的无奈,将一日的疯狂演绎得如诗歌般美丽;他们以理智的名义,恋恋不舍地张望着想怎么就怎么的满足;他们暗示正在荧幕下的孩子们,有机会就打破秩序吧,那是多么的激情澎湃,灵魂舒畅,尽管痛苦,也是美丽的。于是可怜的孩子--包括那位16岁的学生,可能一生都将在秩序中幻想着打破秩序,在不可能实现的自由中痛苦不已;他们可能一生都难以回到在秩序中认识秩序,在规则中运用规则,脚踏实地获得生命真幸福、真自由的轨道上来。
  “《罗马假日》的毒”实际上早已在教育界漫延:我们常常沉浸在诗歌一般的教育词汇里,比如“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比如“天真+本真,孩子没有错”等--面对儿童的本性,除了颂扬、呵护,我们丧失了理性的辨别,和基本的教育力。
  面对儿童的本性,我们常有婆婆爷爷的心态:只看好的一面、不管坏的一面;而缺乏真正父母的心态:为儿女的终生幸福承担责任。
  教育是只让孩子走上“自己的路”,还是促进他们走上“真理的路”?是办“只让孩子满意的教育”,还是“让孩子终生受益的教育”?这取决于一代教育人的信心或者没有信心:每当觉得局势岌岌可危,随时都要崩盘的时候,我们的本能就是向人性让步,让孩子满意吧,然后换得暂时的轻松和愉悦。学校如此,国家也是如此。
  “《罗马假日》的毒”,藏在那些美丽动人、扣人心弦的言说中——不是吗?

(文 / 李斌 《校长》杂志总编辑)
(2011年6月《校长》杂志卷首语)

 

欢迎登陆《校长》杂志全球官网 http://www.xiaozhangchina.com/
欢迎登陆校长互动论坛 http://bbs.xiaozhangchina.com/
欢迎订阅《校长》杂志 http://www.xiaozhangchina.com/subscribe/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