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当代教育家沙龙2010年会”的会场,差点忘了自己是主持人,我的思绪时不时飘到窗外。
想起会议筹备期间,一位校长曾在网上留言,说:你们的议程安排都很好,但能不能不要提“教育家”三个字?中国当代有教育家吗?
是的,中国当代有教育家吗?这个提问如此沉重,甚至沉重到让我们怀疑,自己是否做了一件有价值的事。
谁是教育家?在历史未曾做出判断之前,我们无法回答这个问题。然而,这个时代却需要教育家,那些每天都在改变的孩子们需要教育家。谁都明白一个基本常识,没有教育家的时代,不能称为一个完整、健康、有盼望的时代。
此时此刻,台上的嘉宾观点鲜明,人人来自教育的第一线,几乎没有人不自成体系,也没有人彼此的经验和理论完全重合。坐在会场,我的思绪飘向窗外。
想起中国第一位教育家孔子,曾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为了寻求真理,孔子拜访老子,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二人相会,得到的结论是“没有人可以掌握真理”。
又想起公元1167年,大学者朱熹千里跋涉来到长沙岳麓书院,与“院长”张栻朝夕晤谈两月。谈得兴起时,两人竟通宵不眠,甚至三天三夜不合眼。“朱张会讲”后,岳麓书院更上层楼,自此名扬天下;朱熹则终成一代理学大师。
而事实上,孔子与老子的学派泾渭分明,朱熹与张栻的主张终生不同。可以说明,历史上这些相见,重要的并不在于互相学习,而首先在于彼此了解。
我坐在会场,一直担心会议的互动会不会失控。台下的嘉宾提出“刁钻”的问题,台上的嘉宾彼此论战,言辞热烈——谁能说服谁呢?不过我发现,交锋之后,会场慢慢开始安静,大家渐渐有了耐心,赞同的表情依然不多,然而聆听的神态却十分动人。
我将思绪收回,终于欣喜地感到自己参加的是“教育家相聚的沙龙”。我认为,教育家在他的时代,首先是能够“受教育”的人。他可能一呼百应,但一定不自以为掌握真理;他未必跟从者众,却从来不放弃有价值的坚守;他积极行动,却又彼此包容;他明白自己和别人所开的药方,都只能治疗特定的疾病,彼此不能混淆;明白自己和别人研发的课程,都只能是某一群孩子的成长营养,彼此难以代替。
我终于体会到,成为教育家的第一个功课,就是懂得谦卑——面对现状、面对规律,乃至面对他人;他是以人为镜,自觉欠缺,却又持守本位,不随意效仿的人。
每一个教育家都不相同,也绝不要求别人和自己相同,所以每一所学校才会不同,每一位学生才会不同——这是杂志社同仁在会议结束后,最大的反思与欢喜。(此文系总编辑李斌为2010年第10期《校长》杂志撰写的“卷首语”,若转载需注明出处。)
【作者简介:李斌,中国著名媒体出版人。1991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哲学系;1993年参与创办《商界》杂志,历任编辑部主任、总编助理、副总编辑;2002年-2003年任《创业家》杂志主编;2004年任商界传媒集团副总编辑;2007年任商界传媒集团执行副总编辑;先后领导和参与创办集团内8本杂志,创作各类文章近二百万字。2008年至今,创办《校长》杂志并担任总编辑。】
欢迎登陆《校长》杂志全球官网http://www.xiaozhangchina.co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