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本妈妈们的"扎堆儿"情结

(2012-04-06 09:40:44)
标签:

momo美食

让宝宝爱上吃饭

日本

幼儿园

育儿

分类: 亲子生活

日本妈妈们的"扎堆儿"情结

四月份,又迎来了新学年的开始。

 

家里的小姐姐,四月份开始升入幼儿园大班。升入大班就意味着要更换新的老师,可能还有部分以前的同班小朋友转入其他班级,或者有新的小朋友转进来,总之,整个学年最大的变动就在此时。

 

早在上学期期末的时候,同一个校车站的几个妈妈们就开始谈论着来年这几个孩子会升入哪个班级,担任老师会是哪一位,班级里会不会有小朋友转入其他班,或者有新的小朋友转进来等等如此琐碎的问题。昨天,新学期的第一天的结束,这些问题的答案也一一揭晓了。小姐姐的班级是“梅”班级,新的担任老师是两位完全出乎这些妈妈们的预料的老师,并且,班内的小朋友变动了几乎有一半的人数,也就是说,几乎有一半的小朋友是从其他班级转进来的。

 

今天早上送小姐姐上学,在校车站,几位妈妈们又开始对新学年的老师和班级分配的结果而谈论不休。几位妈妈们的谈论内容无非就是:新的老师完全出乎意料,担心新老师是否能带好这个班级呀?一下子换了那么多新同学,原来的交际圈子被破坏了,小朋友之间的相处是否会顺利啊?要命的是,换了新的小朋友,就等于换了新的家长,原来的班级里好不容易结识起来的家长妈妈们的圈子也被破坏了,我们这些妈妈们又要重新结识新班级里的新的妈妈们,这个简直是太让人难以接受啦……

 

直到校车载着小朋友们离去已经半个小时了,这几位妈妈仍然在谈论这些问题,让我这个虽然已经在日本生活快十年的中国妈妈也开始听得头发大,胸发闷了。日本妈妈们的"扎堆儿"情结

 

归根结底,最让这些妈妈们纠结的其实就是班级里换了一半新同学,大家要重新结交朋友,而这些妈妈们也要重新结交其他的新妈妈。原已形成的几乎完好的交际圈突然被“无情”地破坏了,是这些妈妈们忧心忡忡的主要原因,这也就是日本社会很普遍的一个喜欢“扎堆儿”的现象。

 

这种“扎堆儿”现象体现在日本社会的各个层面,幼儿园里的妈妈们也如此。比如说:新入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开始互相都不认识.过了几个月后,就会结交到自己的好朋友,而几个好朋友之间会形成一个小的交际圈子,如果刚好一个小朋友不在任何的交际圈子里,那他/她无意是班级里很孤独的一个,这种情况如果持续到小学校甚至中学的话,就会发生个体被群体“欺负”的现象。所以,妈妈们在孩子幼儿园时期就开始为孩子的交友圈子而焦急。通常情况下,一个交际圈子里的小朋友是好朋友,那彼此的妈妈也理所当然成为“关系良好”的妈妈朋友。偶尔在一起吃吃饭,买买东西等等也成了这些妈妈朋友的交际方法了。

 

再比如,一个校车站的妈妈们,在孩子坐车离开以后,并不是急着赶回家去,而是在原地聊天,聊天的内容也是天南地北,每天都会找到不同的话题。无论你怎么对此话题不感兴趣,也要保持兴致勃勃的样子参与其中,因为通常比一般人提早离开的妈妈会被认为是不合群的人,这样“不合群"的妈妈的孩子,被其他小朋友冷落的几率也会大大增加。因此,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与交际圈子中的其他小朋友友好地相处,妈妈也要与这个交际圈的其他妈妈们保持一致的行动和一致的态度。

 

还有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我们国内的妈妈们为了孩子能够进入一所好的小学,中学,高中,会不惜搬家,借住,借读等等方法;而日本的妈妈们正好相反。在日本,很多很多家长并不热衷于让孩子去读名牌的小学校而宁愿让孩子读一个过几条街就可以到的片区普通小学。原因很简单,一般名牌小学都离家远,孩子上了名牌的小学,就会与自己所居住的地区的小朋友断了来往,原本一个幼儿园的好朋友们也会因此而日渐疏远;而名牌小学的学生很多都是来自不同居住地区的孩子,因为大家居住都很远,所以这些孩子们也就很难成为能从小一起玩到大的好朋友。没有这种“发小”朋友,在很多日本人来看是件很残酷的事情。

 

所以,原本的交际圈被“破坏"了,要重新建立一个新的交际圈,对这些妈妈们来是,无疑是件头痛的事情。是啊,怎能不头痛,我写了这么多,都开始被绕得头痛加头晕了,不知道大家看明白我的表述了没??

 

我想,除了老师的教学水平和孩子的学习成绩是我们国内家长们头痛的事情外,上述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绝对不是我们中国的妈妈们所担心的问题。相反,对老师的教学水平和孩子的成绩并不是特别强调的日本妈妈们,却会一直忧虑孩子的朋友交际,社会交际问题。由此我想到:日本的国花是樱花,而樱花的美丽之处就在于它开的一簇紧拥一簇进而远处望去形成一片樱花云。那日本人这种喜欢扎堆儿的情结,是不是也很好的体现在他们的国花上了呢??

 

看来,我是在这两种社会文化的“夹缝”中生存着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