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利害学》第十二章谋略利害学

(2019-05-24 17:16:45)
标签:

利害学

趋利避害

人的本性

谋略方法

谋略原则

分类: 哲学社会科学

 

 

第十二章  谋略利害学

 

 

一、谋略利害学的定义

谋略利害学就是从趋利避害的人性出发来研究谋略问题的学说。

二、谋略利害学的基本观点

1.谋略的动机与目的

利害学认为趋利避害是一切谋略提出的原因,也是一切谋略所要达到的目的。

柴宇球在他的《谋略论》中曾经作过这样的论述:“人们的一切谋略活动,实质就是在谋求利益。一切计谋的提出与运用都是为了趋利避害,没有利害的存在,也就没有提出谋略、运用谋略的必要。”

2.设计谋略的方法

根据人性趋利避害的特点来设计谋略是设计谋略的最根本也最有效的方法。

只有根据人性趋利避害的特点设计出来的谋略在实践中才容易取得成功,而背离人性趋利避害的特点所设计出的谋略在实践中则很难取得成功。

《鬼谷子》一书中写有这样一句话:“故观飞蠕动,无不有利害,可以生事美。”意思是说趋利避害是一切生命体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即使微小的昆虫的都具备,更不用说人了),智者可以根据这个特点来巧施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与我们的观点是非常一致的。

3.评价谋略优劣的标准

柴宇球在他的《谋略论》中对此曾经作过透彻论述:能否很好地取得利益、避免危害是评价谋略优劣的标准。越是能以较小代价取得较大利益或者避免较大危害的谋略,就越是成功的谋略。所以《孙子》:在评价谋略时,认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其下攻城。”伐兵和攻城之所以相对于伐交和伐谋来说是下策,就是因为要付出代价,往往要“杀敌三千,自损八百”。《孙子》最为推崇的,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钝而利可全”,这一不付代价而获全胜的谋略是施智用谋的最高境界。

4.谋略的种类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为了能够很好地趋利避害,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中都会普遍地采取谋略。根据谋略所运用的领域可以把谋略分为政治谋略、军事谋略、商业谋略、企业经营谋略……等等。

优秀的政治家擅长根据人性趋利避害的特点来出台治国策略,例如商鞅通过刑赏来调动民众耕战的积极性;邓小平以联产承包责任制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等等。

优秀的军事家擅长根据人性趋利避害的特点来出台斗争策略,例如我国著名军事家孙膑所创造的围魏救赵的战法、韩信所创造的背水一战的战法,都是根据人性趋利避害的特点来设计出来的优秀战法。

优秀的企业家擅长根据人性趋利避害的特点来出台经营策略,例如常见的奖勤罚懒、奖优罚劣都是根据人性趋利避害的特点所出台的经营策略。

……             ……

5.典型谋略案例分析

<1>《韩非子·说林上》记录这样一件事情:

晋人伐邢,齐桓公将救之。鲍叔曰:“太蚤。邢不亡,晋不敝;晋不敝,齐不重。且夫持危之功,不如存亡之德大。君不如晚救之以敝晋,齐实利。待邢亡而复存之,其名实美。”桓公乃弗救。

晋人攻打邢国,齐桓公将要援救邢国。鲍叔牙对齐桓公说:“还太早。邢国不被灭亡,晋国就不会疲惫;晋国没有疲惫,齐国的地位就不会显得重要。再说扶持处在危险之中的国家的功德,不如恢复灭亡的国家的功德大。您不如晚一点去援救邢国使晋国疲惫,这对齐国实更有利。等到邢国灭亡以后再使它重新存在下去,那名声更美好。”齐桓公就不去援救邢国了。

【评析】谋略的目的是为了很好地趋利避害。在如何对待晋人伐邢这件事上,鲍叔牙向齐桓公细致分析了早救与晚救两种情况的优劣,最后建议齐桓公晚救邢国,就是因为这样做更符合齐国的利益。

<2>《韩非子·说林上》中还记录了这样一件事:

子胥出走,边候得之。子胥曰:“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今我已亡之矣。我且曰:‘子取吞之。’候因释之。

【译文】伍子胥出逃,防守边界关卡的官吏抓住了他。伍子胥说:“君主搜捕我,是因为我有颗美丽的宝珠。现在我已经把它丢了。您如果把我遣送给国君,我将对国君说:‘是您把它拿去吞食了。’”这守关的官吏因怕国君剖腹取珠而放了他。

【评析】伍子胥这里抓住了守关官吏怕死的心理巧妙设谋,迫使守关官吏在抓住他之后又乖乖地放掉了他。

<3>《战国策·楚策·张仪之楚》

【原文】

张仪之楚,贫。舍人怒而归。张仪曰:“子必以衣冠之敝,故欲归。子待我为子见楚王。”

当是之时,南后、郑袖贵于楚。张子见楚王,楚王不说。张子曰:“王无所用臣。臣请北见晋君。”楚王曰:“诺。”张子曰:“王无求于晋国乎?”王曰:“黄金珠玑犀象出于楚,寡人无求于晋国。”张子曰:“王徒不好色耳?”王曰:“何也?”张子曰:“彼郑、周之女,粉白墨黑,立于衢闾,非知而见之者,以为神。”楚王曰:“楚,僻陋之国也,未尝见中国之女如此其美也。寡人之独何为不好色也?”乃资之以珠玉。

南后、郑袖闻之大恐,令人谓张子曰:“妾闻将军之晋国,偶有金千斤,进之左右,以供刍秣。”郑袖亦以金五百斤。

张子辞楚王曰:“天下关闭不通,未知见日也,愿王赐之觞。”王曰:“诺。”乃觞之。张子中饮,再拜而请曰:“非有他人于此也,愿王召所便习而觞之。”王曰:“诺。”乃召南后、郑袖而觞之。张子再拜而请曰:“仪有死罪于大王。”王国:“何也?”曰:“仪行天下遍矣,未尝见人如此其美也。而仪言得美人,是欺王也。”王曰:“子释之。吾固以为天下莫若是两人也。”

【译文】

张仪来到楚国,处境贫困,他的随从很不高兴,想要回去。张仪说:“你一定是因为衣冠破烂,才要回去吧。你等着,让我替你去拜见楚王。”在这时,南后和郑袖很受楚王宠爱,在楚国地位尊贵。

张仪前去拜见楚王,楚王不高兴。张仪说:“大王不用我,我就到北方去见韩王。”楚王说:“好吧!”张仪说:“难道大王对韩国没有什么要求吗?”楚王说:“黄金、珍珠、玑珠、犀革、象牙都出自楚国,我对韩国没有什么要求。”张仪说:“大王不好女色吗?”楚王说:“什么意思?”张仪说:“那郑国和周国(韩国属国)的女子,打扮的十分漂亮,站在大街巷口,如果不知道,初次见她的还以为是仙女下凡。”楚王说:“楚国是一个偏僻的国家,从来没有见过中原的女子这样美丽的,我怎么就不好色呢?”于是赠送给张仪珍珠、玉器。

南后和郑袖知道此事,大为吃惊,就派人对张仪说:“我们听说将军要到韩国去,我这里有金千斤,送给您作为养马的草料钱。”郑袖也给了张仪金石500斤。

张仪辞别楚王时,说:“诸侯相互阻隔,道路不通,不知何时再能见到大王,希望能与大王饮酒作别。”楚王说:“很好。”于是设宴与张仪对饮。酒至半酣,张仪一拜再拜,请求说:“这里没有外人,希望大王邀集左右亲近一块畅饮。”楚王说:“好。”于是找来南后和郑袖,一起饮酒。张仪又再拜请罪,说:“我对大王犯有死罪。”楚王说:“这是为什么?”张仪说:“我走遍天下,从来没有见过像南后、郑袖二位这样的美人,我却说要为您找美人,这简直是欺骗大王啊!”楚王说:“您就不必挂心了。我本来就认为天下的美女谁也比不上她们两人。

【评析】张仪的谋略充分地利用了楚王好色的特点和两位妃子惧怕失宠的特点,是非常成功的谋略。张仪用美色这种重大利益来引诱楚王,结果顺利骗取了楚王很多的财物;而郑后南袖则害怕张仪从晋国带回美女导致自己失宠,因而又都用重金去贿赂张仪。张仪设谋之巧妙使人叹为观止。

<4>《战国策·楚策·魏王遗楚王美人》

【原文】

魏王遗楚王美人,楚王说之。夫人郑袖知王之说新人也,甚爱新人,衣服玩好,择其所喜而为之;宫室卧具,择其所善而为之。爱之甚于王。王曰:“妇人所以事夫者,色也;而妒者,其情也。今郑袖知寡人之说新人也,其爱之甚于寡人,此孝子所以事亲,忠臣之所以事君也。”

郑袖知王以己为不妒也,因谓新人曰:“王爱子美矣。虽然,恶子之鼻。子为见王,则必掩子鼻。”新人见王,因掩其鼻。王谓郑袖曰:“夫新人见寡人,则掩其鼻,何也?”郑袖曰:“妾知也。”王曰:“虽恶,必言之。”郑袖曰:“其似恶闻君王之臭也。”王曰:“悍哉!”令劓之,无使逆命。

【译文】

魏惠王赠给楚怀王一个美女,怀王很喜欢。怀王的夫人郑袖,知道怀王宠爱新娶的魏女,所以表面上也很爱护这个新娶的美女。衣服首饰都挑她喜欢的送去;房间和家具也都选她喜欢的让她使用。似乎比楚王更喜欢她。楚王说:“女人仰仗自己的美色来博取丈夫的欢心,而嫉妒乃是人之常情。现在郑袖明知寡人喜欢魏女,可是她爱魏女比寡人还要厉害,这简直是孝子侍奉双亲,忠臣侍奉君主。”

郑袖知道楚王认定她不是嫉妒以后,就去对魏女说:“君王爱你的美貌。虽然这样说,但是他讨厌你的鼻子。所以你见了君王,一定要捂住鼻子。”从此魏女见到楚王就捂住自己的鼻子。楚王对郑袖说:“魏女看见寡人时,就捂住自己的鼻子,这是为什么?”郑袖回答说:“我倒是知道这件事。”楚王说:“即使再难听的话,你也要说出来。”郑袖说:“她像是讨厌君王身上的气味。”楚王说:“真是个泼辣的悍妇!”命人割掉美女的鼻子,绝不宽赦。

【评析】郑袖她首先利用新人希望得到楚王宠爱的心理,巧妙劝诱她见到楚王要捂住鼻子;然后向楚王来进说新人厌恶其体臭的谗言,这使得楚王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盛怒之下他立即命令割掉了新人的鼻子。郑袖就这样借楚王之手除掉了竞争对手,保住了自己的地位。郑袖的心地是非常阴险狠毒的,但其谋略技巧则是非常高明的。

<5>《战国策·秦策·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原文】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宝鼎,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伦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以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候,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候。

【译文】

司马错跟张仪在秦惠王面前争论战事。司马错主张秦国应该先去攻打蜀国,可是张仪却反对说:“不如先去攻打韩国。”秦惠王说:“我愿听听你的意见。”

张仪回答说:“我们先跟楚、魏两国结盟,然后再出兵到三川、堵住[]辕和缑氏山的通口,挡住屯留的孤道,这样魏国和南阳就断绝了交通,楚军逼进南郑,秦兵再攻打新城、宜阳,这样我们便兵临东西周的城外,惩罚二周的罪过,并且可以进入楚、魏两国。周王知道自己的危急,一定会交出传国之宝。我们据有传国之宝,再按照地图户籍,假借周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天下又有谁不敢听我们命令呢?这才是霸王之业。至于蜀国,那是一个在西方边远之地,野蛮人当酋长的国家,我们即使劳民伤财发兵前往攻打,也不足以因此而建立霸业;臣常听人说:‘争名的人要在朝廷,争利的人要在市场。’现在三川周室,乃是天下的朝廷和市场,可是大王却不去争,反而争夺戎、狄等蛮夷之邦,这就距离霸王之业实在太远了。”

司马错说:“事情并不像张仪所说的那样,据我所知:‘要想使国家富强,务必先扩张领土;要想兵强马壮,必须先使人民富足;要想得到天下,一定要先广施仁政。这三件事都做到以后,那么天下自然可以获得。’如今大王地盘小而百姓穷,所以臣渴望大王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因为蜀国是一个偏僻小国,而且是戎狄之邦的首领,并且像夏桀、商纣一样紊乱,如果用秦国的兵力去攻打蜀国,就好像派狼群去驱逐羊群一样简单。秦国得到蜀国的土地可以扩大版图,得到蜀国的财富可以富足百姓;虽是用兵却不伤害一般百姓。并且又让蜀国自动屈服。所以秦虽然灭亡了蜀国,而诸侯不会认为是暴虐;即使秦抢走蜀国的一切财富珍宝,诸侯也不会以秦为贪。可是我们只要做伐蜀一件事,就可以名利双收,甚至还可以得到除暴安良的美名。

今天如果我们去攻打韩国,就等于是劫持天子了,这是一个千夫所指的恶名,而且也不见得能获得什么利益,反而落得一个不仁不义的坏名。干天下人不愿做的事情,实在是一件危险的事。这其中危险在于: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同时齐是韩与周的友邦,周自己知道要失掉九鼎,韩自己清楚要失去三川,这样两国必然精诚合作,共同联络齐、赵去解楚、魏之围,两国会自动地把九鼎献给楚,把土地割让给魏,这一切大王是不能制止的,这也就是臣所说的危险所在。因此,攻打韩国是失策,先伐蜀才是万全之计。”

秦惠王说:“好的!寡人听你的。”

于是秦国就出兵攻打蜀,经过10个月的征讨,终于占领了蜀地,把蜀主的名号改为侯,并且派秦臣陈庄去作蜀的相国。蜀地既已划归秦国的版图,秦国就越发强盛富足,而且更加轻视天下诸侯。

【评析】 从《战国策》的这则小故事中,我们可以很好地理解“谋略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很好地趋利避害”的观点,也可以很好地理解“而评价谋略优劣的标准也是能否很好地趋利避害”这一观点。

<6>《战国策·秦策·濮阳人吕不韦》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主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秦子异人质于赵,处于聊城。故往说之曰:“子有承国之业,又有母在中。今子无母于中,外托于不可知之国,一日倍约,身为粪土。今子听吾计事,求归,可以有秦国。吾为子使秦,必来请子。”

乃说秦王后弟阳泉君曰:“君之罪至死,君知之乎?君之门下无不居高尊位,太子门下无贵者。君之府藏珍珠宝玉,君之骏马盈外厩,美女冲后庭。王之春秋高,一日山陵崩,太子用事,君危于累卵,而不寿于朝生。说有可以一切而使君富贵千万岁,其宁于太山四维,必无危亡之患矣。”阳泉君避席,请闻其说。不韦曰:“王年高矣,王后无子,子有承国之业,士仓又辅之。王一日山岭二崩,子立,士仓用事,王后之门,必生蓬蒿。子异人贤材也,弃在于赵,无母于内,引领西往往,而愿一得归。王后诚请而立之,是子异人无国而有国,王后无子而有子也。”阳泉君曰:“然。”入说王后,王后乃请赵而归之。

赵未之遗,不韦说赵曰:“子异人,秦之宠子也,无母于中,王后欲取而子之。使秦而欲屠赵,不顾一子以留计,是抱空质也。若使子异人归而得立,赵厚送遣之,是不敢倍德畔施,是自为德讲。秦王老矣,一日晏驾,虽有子异人,不足以结秦。”赵乃遣之。

异人至,不韦使楚服而见。王后悦其状,高其知,曰:“吾楚人也。”而自子之,乃变其名曰“楚”。王使子诵,子曰:“少弃捐在外,尝无师傅孙教学,不习于诵,王罢之。乃留止。间曰:“陛下尝轫车于赵矣,赵之豪桀,得知名者不少。今大王反国,皆西面而望。大王无一介之使以存之,臣恐其皆有怨心。使边境早闭晚开。”王以为然,奇其计。王后劝立之。王乃召相,令之曰:“寡人子莫如楚。”立以为太子。

子楚立,以不韦为相,号曰文信侯,食蓝田十二县。王后为华阳太后,诸侯皆致秦邑。  

【译文】

濮阳商人吕不韦到邯郸去做买卖,见到秦国入赵为质的公子异人,回家便问父亲:“农耕获利几何?”其父亲回答说:“十倍吧。”他又问:“珠宝买卖赢利几倍?”答道:“一百倍吧。”他又问:“如果拥立一位君主呢?”他父亲说:“这可无法计量了。”吕不韦说:“如今即便我艰苦工作,仍然不能衣食无忧,而拥君立国则可泽被后世。我决定去做这笔买卖。”

秦公子异人这时正在赵国为质,住在聊城这个地方,吕不韦前往拜谒说:“公子有继承王位的资格,其母又在宫中。如今公子您既没有母亲在宫内照应,自身又处于祸福难测的敌国,一旦秦赵开战,公子您的性命将难以保全。如果公子听信我,我倒有办法让您回国,且能继承王位。我先替公子到秦国跑一趟,必定接您回国。”

于是,吕不韦前去游说秦孝文王王后华阳夫人的弟弟阳泉君说:“阁下可知?阁下罪已至死!您门下的宾客无不位高势尊,相反太子门下无一显贵。而且阁下府中珍宝、骏马、佳丽多不可数,老实说,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如今大王年事已高,一旦驾崩,太子执政,阁下则危如累卵,生死在旦夕之间。小人倒有条权宜之计,可令阁下富贵万年且稳如泰山,绝无后顾之忧。”阳泉君赶忙让座施礼,恭敬地表示请教。吕不韦献策说:“大王年事已高,华阳夫人却无子嗣,有资格继承王位的子继位后一定重用秦臣士仓,到那时王后的门庭必定长满蒿野草,萧条冷落。现在在赵国为质的公子异人才德兼备,可惜没有母亲在宫中庇护,每每翘首西望家邦,极想回到秦国来。王后倘若能立异人为太子,这样一来,不是储君的异人也能继位为王,他肯定会感念华阳夫人的恩德,而无子的华阳夫人也因此有了日后的依靠。”阳泉君说:“对,有道理!”便进宫说服王后,王后便要求赵国将公子异人遣返秦国。

赵国不肯放行。吕不韦就去游说赵王:“公子异人是秦王宠爱的儿郎,只是失去了母亲照顾,现在华阳王后想让他作儿子。大王试想,假如秦国真的要攻打赵国,也不会因为一个王子的缘故而耽误灭赵大计,赵国不是空有人质了吗?但如果让其回国继位为王,赵国以厚礼好生相送,公子是不会忘记大王的恩义的,这是以礼相交的作法。如今孝文王已经老迈,一旦驾崩,赵国虽仍有异人为质,也不足以与秦国相交。”于是,赵王就将异人送回秦国。

公子异人回国后,吕不韦让他身着楚服晋见原是楚国人的华阳夫人。华阳夫人对他的打扮十分高兴,认为他很有心计,并特地亲近说:“我是楚国人。”于是把公子异人认作儿子,并替他更名为“楚”。秦王令异人试诵诗书。异人推辞说:“孩儿自小生长于赵国,没有师傅教导传习,不长于背诵。”秦王也就罢了,让他留宿宫中。一次,异人乘秦王空闲时,进言道:“陛下也曾羁留赵国,赵国豪杰之士知道陛下大名的不在少数。如今陛下返秦为君,他们都惦念着您,可是陛下却连一个使臣未曾遣派去抚慰他们。孩儿担心他们会心生怨恨之心。希望大王将边境城门迟开而早闭,防患于未然。”秦王觉得他说话极有道理,为他的奇谋感到惊讶。华阳夫人乘机劝秦王立之为太子。秦王召来丞相,下诏说:“寡人的儿子数子楚最能干。”于是立异人为太子。

公子楚做了秦王以后,任吕不韦为相,封他为文信侯,将蓝田十二县作为他的食邑。而王后称华阳太后,诸侯们闻讯都向太后奉送了养邑。

【评析】

在这则小故事里,吕不韦设计谋略、运用谋略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为自己赢得最大利益,这可以很好地证明前文提出的“趋利避害是一切谋略提出的原因,也是一切谋略所要达到的目的”的观点。

我们之所以说吕不韦的谋略非常高明,就是因为吕不韦的谋略最终为他赢得了丰厚的回报。这可以很好地证明前文提出的“能否很好地取得利益、避免危害是评价谋略优劣的标准”的观点。

前文我们说“根据人性趋利避害的特点来设计谋略是设计谋略的最根本也最有效的方法”,吕不韦正是从人性趋利避害的特点出发巧设谋略的。他采取利益引诱、危害胁迫的方式,先后让公子异人、华阳君、华阳夫人、赵国等乖乖地按照他的想法去行动,最终成功地帮助异人归国,之后顺利被册封为太子,顺理成章地继任了皇位,他自己因此也大富大贵起来。

 

 

【作者简介】姜顺海,男,19704月出生于山东海阳,19917月毕业于烟台师院。酷爱传统文化,热衷追本溯源。社科专著《利害学》2011年出版并荣获烟台市社会科学奖,《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志》编辑。手机:13964545069(微信同号);QQ30528950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