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害学》第一章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
(2019-05-24 15:30:11)
标签:
趋利避害人性人的本性人性特点利害学 |
第一章
一、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是最根本的人性
趋利避害是一切生物所具有的本能,趋利避害普遍地表现在一切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中,生物个体的生命活动实际乃是连续不断的趋利避害的活动。如果没有这一本能,生物体就不会生存发展。
会不会趋利避害可以说是生物体与非生物体的最为重要的区别——所有生物体都会有趋利避害的行为;而所有非生物则都没有趋利避害的行为。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趋利避害是生物(当然也包括人这种高级动物在内)所具有的本性。
而人与其他生物的区别在于人比其他生物更善于趋利避害。——人有高度发达的大脑,能够敏锐而深刻地认识到哪些事物对自己有利,哪些事物对自己有害,因而也便能更好地采取行动去争取利益、避免危害。
二、为什么说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
1.从理论上来看
因为利益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和发展。只有得到一定数量的利益人才能够得以生存和发展;如果不能得到足够的利益,人就难以生存,更谈不上发展。
而各种危害则不同程度地给人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有的危害会导致人们生存发展环境的恶化,严重的危害甚至会导致人的灭亡。
正因如此,所以利与害强烈地牵动着人们的思想和感情,趋利避害成为人们一切活动的动机、目的。
2.从客观事实来看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是最根本的人性”这一观点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在仔细观察人的行为、综合细致地分析人的行为的动机与目的之后作出的结论。
仔细观察人的行为,综合细致地分析人的行为的动机与目的,尤其是儿童的行为(因为儿童天真无邪、真实坦白,因而更加直观),我们能够发现,人们所有行为的动机和目的都是为了趋利避害。例如饿了寻找食物;渴了寻找水;寒冷时寻找衣裳或温暖处所;炎热时寻找阴凉;孤独时寻找伙伴;性发育到一定程度寻找伴侣……等等行为,都是为了趋利避害的。“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是最根本的人性”这一观点是完全符合客观事实的正确观点。
人有许多活动看来与趋利避害毫不相关,但是仔细分析后就会发现其中都包含着趋利避害的动机。这些活动有的能促进身体健康,提高身体技能,例如游戏玩耍行为、各种体育活动,等等;有的能促进智力发展,例如棋类运动;有的会使人的观察更加敏锐、行为更加精确,例如书画、雕塑、音乐等就是如此;有的能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世界,例如斗牛、斗狗、斗鸡、驯兽等等。人们的身体更健壮发达了,智力更加细致周密了,观察更加敏锐了,动作更加灵巧准确了,对世界了解得更加充分了,当然就能够更好地趋利避害。
注:“趋利避害”的一致性
“趋利”与“避害”不是对立的,而是高度一致的。我们说主体做一件事情是“趋利”还是“避害”,是从不同角度对同一行为的动机所做出的解释。
例如,人们饿了找东西吃,渴了找水喝,冷了找衣裳穿或找地方温暖,热了找地方乘凉……等等做法,既是在追求利益,其实也是在为了避免身体健康受到伤害。
又如一个人被毒蛇咬伤手指,这个人拿起刀把那个手指剁掉。我们可以说这个人剁掉手指的行为是趋利行为,因为生命是远远高于手指的重大利益;我们还可以说他这是避害行为,因为他承受较小的危害(失去手指)是为了避免承受更大的危害(失去生命)。
历史上,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他的行为动机一方面可以说是为了追求利益——保全当前利益(包括生命、地位、权力等),并求取更大的利益(夺取皇位);另一方面可以说是为了避害——避免受到身体伤害,避免失去现有地位、权力等等。
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有时候说人们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追求利益。
三、人的本性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不管我们是否认识到它,它始终存在着。千百年来,尽管社会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但是趋利避害的人性,却始终没有改变过;即使再过几千年、几万年,人的这一本性也还是不会改变!
四、人性特点是可以认识的
人性特点总是在不断地通过人们的各种活动表现出来。
只要我们对历史或者现实中所发生的形形色色的事件稍加分析,就可以轻易地发现人性趋利避害这一特点。
五、散见于各种典籍中的,与“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这一论断相似的论述:
1.《管子》:凡人者,莫不欲利而恶害。
2.《管子》: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其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继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渔人之入海,海深万仞,就波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是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渊之下,无所不入焉。故善者执利之所在,而民自美安;不推而往,不引而来,不烦不扰,而民自富。如鸟之孵卵,无形无声,而唯见其成。
3.《管子》:民,利之则来,害之则去。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于四方无择也。故欲来民者,先起其利,虽不召而民自至。设其所恶,虽召之而不来也。
《管子》:“凡人之情,得所欲则乐,逢所恶则忧,此贵贱之所同有也。近之不能勿欲,远之不能勿忘,人情皆然……”
4.《管子》:夫民者信亲而死利,海内皆然。民予则喜,夺则怒,民情皆然。
5.《庄子·庚桑楚》:民于利甚勤,子有杀父,臣有杀君,正昼为盗,日中穴陪。
6.荀子对人性有深刻的认识,他说:
“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性恶篇》)
“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性情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性恶篇》)
“夫好利而欲得者,此人之情性也。”(《性恶篇》)
“夫人之情,目欲綦色,耳欲綦声,鼻欲綦臭,心欲綦佚。“(《王霸篇》)
“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非相篇》)。
7.商鞅认为人的本性是“自利”,“饥而求食,劳而求佚(逸),苦则索乐,辱则求荣”,生活中人们总是“度而取长,称而取重,权而索利”。
8.韩非《八经》篇:“人情者,有好恶”。
9.韩非《难二》篇云:“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
10.韩非《制分》篇:“民者,好利禄而恶刑罚”。
11.韩非《解老》篇:“人莫不欲富贵长寿”。
12.韩非《外储说左上》:“利之所在民归之,名之所彰士死之”。
13.“民之于利也,犯流矢、蹈血刃,涉血抽肝以求之”(《吕氏春秋·节丧》)。
14.《商君书·赏刑》:“民之所欲富贵也,共阖棺而后止。”
15.司马迁认为求富是人们的基本社会活动,不仅农、虞、工、商等业是为了“求富益货”,就是贤人、隐士、官吏、军士、游侠等人的活动,也是为了“富厚”,他说,“富者,人之性情,所不学而俱欲也。”“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货殖列传》)
16.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17.列宁曾借用黑格尔的话,指出:“利益推动着民族的生活”。
18.列宁曾经说:“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就是利益”
……
六、能够证明“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这一论断的几个典型事例:
1.《春秋左氏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
齐庆氏亡,分其邑与晏子,晏子不受。人问曰:“富者,人所欲也,何为不受?”对曰:“无功之赏,不义之富,祸之媒也。我非恶富,恐失富也。”
2.《韩非子·内储说下》中记载了这样这样一件事情:
楚成王商臣为太子,既欲置公子职。商臣闻之,未察也,乃为其傅潘崇曰:“奈何察之也?”潘崇曰:“飨江芈而勿敬之也。”太子听之。江芈曰:“呼!役夫!宜君王之欲废汝而立职也。”商臣曰:“信矣。”潘崇曰:“能事之乎?”曰:“不能。”“能为之诸侯乎?”曰:“不能。”“能举大事乎?”曰:“能。”于是乃起宿营之甲而攻成王。成王请食熊蹯而死,不许,遂自杀。
------楚成王将商臣立为太子,不久又想改立公子职。商臣听说了这件事,但还没有搞清楚,于是就对他的师傅潘崇说:“怎样来察清楚这件事呢?”潘崇说:“你可以请江芈而不要尊重她。”太子听从了潘崇的话而做了。江芈说:“呸!你这奴才!国君要废掉你而立公子职也是活该。”商臣说:“这事情是确实的了。”潘崇说:“你能够当臣子去侍奉公子职吗?”商臣说:“不能。”潘崇又问:“你能够做公子职所封的诸侯吗?”商臣说:“不能。”潘崇又问:“你能够干一番大事业吗?”商臣说:“能。”于是就发动了守卫皇宫的军队来攻打楚成王。成王请求吃了熊掌再死,没有被准许,就自杀了。
3.《韩非子·说林下》有文:
鳝似蛇,蚕似蠋。人见蛇则惊骇,见蠋则毛起。渔者持鳝,妇人拾蚕,利之所在,皆为贲、诸。
---黄鳝象蛇,蚕象青虫。人们看见蛇就惊恐害怕,看见青虫就汗毛竖起。但打渔的人手握黄鳝,养蚕的妇女用手拾茧,可见在有利可图的地方,人们都成了孟贲、专诸般的勇士。
4.《韩非子·难四》有文:
或曰:千金之家,其子不仁,人之急利甚也。桓公,五伯之上也,争国而杀其兄,其利大也。臣主之间,非兄弟之亲也。劫杀之功,制万乘而享大利,则群臣孰非阳虎也?
------有人说:极其富裕的家庭,他们的儿子不能相亲相爱,这是因为人追求利益的心情非常迫切。齐桓公,是五霸中的第一个霸主,为了争夺国家的政权杀死了他的兄长公子纠,这是因为那利益很大的缘故啊。臣子和君主之间,并不是兄弟般的亲人。劫持残杀的成果,是统治具有万辆兵车的大国而享有很大的利益,那么群臣百官哪一个不是阳虎那样的人呢?
5.韩非认为,人人都有自利之心,“皆挟自为心也。”(《外储说左上》)他说:“夫买庸而播耕者,主人费家而美食、调布而易钱者,非爱庸客也,曰:如是,耕者且深,耨者熟耘也。庸客致力而疾耘耕者,尽巧而正畦陌者,非爱主人也,曰:如是,羹且美钱且易云也。此其养功力,有父子之泽矣,而心调于用者,皆挟自为心也。”(《外储说左上》)这种“自为”,其实质就是人们普遍都具有的逐利的心理。
6.《战国策·秦策·陈轸去楚之秦章》中陈轸向秦王讲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楚人有两妻者,人誂其长者,长者詈之;誂其少者,少者许之。居无几何,有两妻者死。客谓誂者曰:‘汝取长者乎?少者乎?’曰:‘取长者。’客曰:‘长者詈汝,少者和汝,汝何为取长者?’曰:‘居彼人之所,则欲其许我也;今为我妻,则欲其为我詈人也。’……”
译文“……楚国有一个人娶了两个妻子,有人去勾引他年老的妻子,年老的就骂起来明确拒绝;勾引年轻的妻子时,她就欣然顺从了。没有多久,这个拥有两个妻子的男人死了,有个客人问勾引者说:‘在这两个寡妇当中,你是娶那个年老的还是年轻的?’勾引者回答说:‘我娶年老的!’客人问:‘年老的曾经骂过你,而年轻的却服从了你,你为什么反倒喜欢年老的呢?’勾引者说:‘当他们做别人妻子时,我希望她们接受我的勾引;反之,如果做了我的妻子以后,我就喜欢当初不接受我勾引的那个。’……”
7.近70对油田职工夫妇为能重新上岗争办离婚手续
……
去!去离婚!
8月11号晚上,正和几个姐妹在小区遛弯的张玉芬看到单位一份刚刚张贴出来的通告。这份发文日期为8月5号,标号为华油人劳字(2005)297号的文件规定:单职工如果以前已经买断工龄的,现在可以再就业。离婚后的下岗职工等同于单职工,以离婚证为准。
通告的最后一条让张玉芬心动了。“看完通告的第一反应是:我可以上岗了。”
从2000年买断工龄到现在,她已经5年没有工作了。她努力去找过,但是没有一次成功。5年来,一直是丈夫每月900块钱的工资养活这个家,这次上岗的机会,无论如何也要抓住。
她和同样兴奋的几个姐妹各自回家,张玉芬跑回家对丈夫韩勇刚说,“我们离婚吧。”
“当时的感觉就好像自己又有希望了,根本没考虑别的。”
听完妻子的诉说,韩勇刚沉默了好一会,“他一直不吭声,我说还是离了吧,这样我自己可以养活自己,你的钱省下来给孩子。”张玉芬正在上初中的女儿学习一般,眼看就要升高中,“考不上就是1万2千块的赞助费。”
沉默了半天的韩勇刚最终同意了。“就算夫妻感情再好,没有柴米油盐怎么过啊?”这位丈夫和父亲事后说。况且“还要为孩子”。当然,所有的一切都要瞒着女儿。
当晚,夫妻两满怀希望地安然入睡。并没有想象中的伤感。
8月12号,星期五,“怕晚了报不上名”,夫妻两人起了个早。同去的还有昨天一起看通告的两对夫妇。因为他们所在的第十一处作业大队小区离市里较远,大家合打了一个车,“来回花了20块。”张玉芬心疼地说。
一路沉默,车上谁都没有说话。
8点多,民政局已有不少人,“有的都快50了还去办离婚。”事后有媒体报道说。12日这一天,有8对夫妇离婚。
张玉芬因为身份证字迹不清楚,当天没能办成。回到单位她心急火燎地跑到再就业办公室先打了个招呼,“心里急啊,生怕报不上名。”
随后的周末,“离婚”成了小区里最热的话题,几乎每个人见面了都会问一句离不离,然后盘算自己该如何抉择。张玉芬开始有些焦虑了,“我看着孩子心里就想,万一因为这个真的夫离子散了怎么办?”但是,她似乎并没有别的路可走。按规定,家人有大病的也可以办,韩勇刚有慢性病,总也治不好,“可局里说每年的花费要超过5万才算数。”
8月15号,星期一。经过两天考虑,张玉芬和丈夫依然来到了民政局办理离婚证,这时的登记处已是人满为患,结婚的被离婚的挤在一旁。3个小时后,张玉芬终于领到同样是红色的离婚证,理由是“感情不合”。从这一刻起,“丈夫就是前夫了”。
不过欣喜的是,终于符合了上岗条件。随后张玉芬一路赶回单位报名。
当天的离婚者有21对。
……
(资料来源:时代人物周报
8.精打细算
有三个人得到了100美元。怎样分呢?合乎逻辑的答案当然是三个人平分了。但是根据“民主”原则,三人中谁赢得多数的支持,谁就有权主持瓜分这笔财产。于是,幕后交易开始了。
甲对乙说:“你支持我吧,咱们平分,各得50美元,丙什么也别想得到。”
面对这种不利局面,丙略微考虑了一会儿后,对乙说:“聪明人,不要听信甲,要是咱俩合伙,我可以给你55美元,我只要45美元就行。”
甲没想到丙还有这一手,就转而对丙道:“好吧,算你厉害。那么咱们俩来分吧,我要52美元,给你48美元,这样你可以多得到3美元。”
丙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有利地位,灵机一动,微笑着对乙说:“你瞧,朋友,你可能连一个子儿都甭想拿到。但如果你投我一票的话,我可以让你拿到30美元。”
(资料来源:《世界知识》 作者张玉庭)
9.象棋、足球等体育比赛能充分证明人类的行为方式就是趋利避害。
象棋开局时宁肯失马不肯丢炮,残局时宁肯弃炮不肯丢马;开局时宁失一子,不失一先;危急时弃车保帅……等等做法其实都是趋利避害的做法。足球比赛千方百计地争取攻球进门可以看作是一种求利行为;而千方百计地防守对方,可以看作是一种避害行为。
10.……
总之,只要用心观察,不管从历史记载中还是从现实生活中,我们都能发现大把大把的事例,它们都在向我们昭示着“人的本性就是趋利避害”。
七、深刻理解人性特点的重要意义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这一论断是利害学的基石。
利害学就是从人的本性出发来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一门学说。
人类的社会生活是异常纷繁复杂的,要想能够认清各种社会现象,就必须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
从人趋利避害的本性出发来研究人类的社会现象,可以让我们对各种社会现象认识得特别清楚透彻。
本书中我们将主要从人的本性出发来研究个人的行为动机、目的,研究不同社会成员、不同社会团体、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研究政治、军事斗争规律等。为人们从事政治活动、经济活动、军事活动等提供指导。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