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一门课的导入,一是一节课的导入。另外,每门课都有导入,但学科性质不同,教学方法也必然有所不同,导入自然有所差别。本文结合本人教学体验,就历史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中导入每节新课的三种基本方法加以探讨。
一、温故启新法
“温故而知新”,古人早已言简意赅地揭示了“温故”——复习旧课与“知新”——把握旧课的内在联系。因此,根据前后课的内在逻辑联系,或者事情的发生发展顺序,通过简单温习旧课而合情合理地启发并引入新课,这是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一种导入方法。
如在学习九年级第二单元第三课时,我先引导同学们复习第一和第二课的基本内容,通过进一步揭示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内在关系,通过对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回顾,让学生合乎逻辑地得出相应对策:要健康持续地发展,就必然实行计划生育,对自然资源“开源”与“节流”并重,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从而展开新课《可持续发展——我们的选择》。
二、创设情境法
即通过活动、实验,或多媒体等方式,创造一种或虚拟、或真实、或亦真亦幻的情境,让学生在感同身受的过程中,导入新课。
以活动创设情境,对学生学习和掌握新课帮助很大。在学习《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课前,我将学生分成4组,要求大家利用双休日分别去了解以下四种具体情形:在十字路口如果大家不遵守交通规则会发生哪些情况?上科学课做化学和物理实验时如果不按规则做会出现哪些情况?我们自己参与过的体育比赛都有哪些具体的比赛规则?举办各种大型典礼(如婚礼、庆祝活动、文艺晚会等)都有哪些讲究,为什么要有这些规则或者讲究,它们有什么作用?然后,要求同学们把各自通过实地调查获得的答案以组为单位收集整理,再各由一位表达力较强的同学在上课之初介绍给全体同学。同学们介绍的内容丰富,有的还十分新奇、十分精彩,但都是万变不离其宗——没有规则,就会乱套,就会出事,就不能达到目的……我稍加评点,即轻车熟路地进入了新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另外,布设“陷阱”,在诱使学生“犯错”的过程中强化记忆,再反过来趋向正确的思维途径,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也是一种人为创设的情境。
三、设解悬疑法
即通过提出不合常情、常理、常识的问题,设置悬念,然后解决和解释问题,导入新课的学习。
比如,学习《在社会中成长》时,我先提出一个不可思议的问题让大家讨论:一个人如果从小离开人类与野兽生活在一起,会有怎样的结果?同学们的思维立刻被调动起来,经过一番议论,得出这样几个结论:被野兽吃掉、跟野兽无法共处而饿死、吃野兽的奶活下去并成为野兽。等同学们给出各自的答案后,我让大家看第二页阅读卡上《狼孩的故事》,然后告诉同学们,狼孩的事情不仅仅在美国发生过,在印度、巴西等国家也发现过。进而给大家解释,人如果离开社会,要么没法存活,要么成为野兽,可见社会环境对人多么重要。作为人,必须生活在人类社会中,脱离了社会,就不能成其为人。在解决悬疑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新课学习。
在学习《知识就是力量》一课时,我先问同学们:一个人如果既盲又聋且哑,要正常活下来容易吗?同学们一致认为不容易。我接着说:但是,就有这样一个既盲又聋且哑的女人,她不仅活到了88岁,而且创造了奇迹,写出了感动了无数人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世界名著。马克·吐温说:“19世纪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勒。”那么,海伦·凯勒为什么会成为了不起的人?以设立这个悬念开始,为解决这个悬念,师生一起顺理成章地进入了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的主题。
设解悬疑导入新课,类似于相声中的“抖包袱”,也跟很多人所说的问题导入大体一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