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弘扬美国主旋律的好影片
(2011-11-13 10:50:32)
标签:
文化 |
一部弘扬美国主旋律的好影片
经朋友推荐我下载观看了一部美国二十世纪福斯电影公司拍摄的影片《危情时速》,感到很震撼。用我们现在流行的话说,这是一部弘扬主旋律的好影片,整个影片的基调积极向上,讴歌敬业奉献,无处不在的温情与温馨,完美无缺的结局和善始善终人物命运,都那么感人,催人奋进!所有这一切,以我拙见,都是得力于编导善于在真实的基础上,巧妙地设置矛盾,在推进主线的同时,避免单一化和枯燥无味,摆脱掉弄成一个纯技术上的科教片或纯灾难片的尴尬。
这部影片是以当年发生在宾夕法尼亚洲的一次溜车事故为蓝本拍摄的,其中的主要几个人物都是以原形出现的。如果导演稍不留神,很可能就会拍成一部枯燥乏味的灾难片,但精明的导演没有这么做,他在成功制止溜车从而避免一场大灾难的主线上,同时设置了多条线索,设置了多重矛盾,又让这些矛盾在主线的推进中不断地对峙、激化、解决和升华。首先是以指挥现场的康妮和以高尔文为首的高层主管在处理危机上的矛盾对立;再就是“有背景”的威尔和有28年工作经历的佛兰克之间的矛盾;还有威尔与妻子的官司,佛兰克与女儿之间的误会等等。这些矛盾纠缠在一起,在导演有节制的叙述下,整个影片显得厚重适度,矛盾重叠,好戏不断。
先说康妮和高尔文。康妮这个人物给人的印象最深,她在这场危机处理中处于中枢位置上,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她干练的工作作风和处理事故的果敢能力都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起初康妮与高尔文在处理策略上基本一致,但随着一系列措施相继失败后,康妮开始与高尔文渐渐拉开了距离。尤其在那名火车司机为此丢掉生命之后,康妮不由脱口而出:“高尔文,你这个混蛋!”她开始倾向于佛兰克的方案。而高尔文则是高端资本的代言人,也是冷酷无情毫不考虑民众死活的代表,严格说来,高尔文不过是一个传声筒,真正的上司只出现了一次,而且是在高尔夫球场,他们考虑的只是公司和公司股票的损失。在影片结尾处,有高尔文一个面无表情的镜头,但他也不得不佩服威尔和佛兰克的胆略和壮举,“说了一大堆感激的话,”并留用了已被开除的佛兰克。再说威尔和弗兰克,威尔是新生代的代表,而佛兰克则是被勒令提前退休的“老家伙”。这对矛盾分量很重,它承载着沉重的社会矛盾,具有现实意义。威尔和佛兰克一出场就处在严重对立的立场上,他们口角不断,相互指责。但随着主线的行进,他们开始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直到生死与共。威尔与妻子的矛盾贯穿影片始终,他与妻子因妻妹的短信而发生争执,法院判决他30天不准看望儿子,影片一开始就是威尔给妻子打电话,妻子不接,矛盾骤起,在以后的发展中也是围绕着接不接电话而展开的,当负伤的威尔成功地把火车停下来以后,威尔终于看到了妻子的来电,威尔的壮举不仅赢得了全体人民的赞誉,也赢得了爱情。至于佛兰克和大女儿的矛盾,说是一场小小的误会,还不如说是女儿在父辈跟前撒娇更合适。随着父亲的悲壮之举的感化,父女之间的矛盾也烟消云散。
所有上述矛盾在导演手中处理的游刃有余,张弛有度,影片剪接流畅,干净利索。特别是威尔和佛兰克与家人的矛盾冲突给影片增色不少。这些感情激起的浪花不仅丰富了人物的形象,而且使影片在紧张之余有了华丽的“华彩乐章”。影片无疑是一个完美的大结局,所有的人物善始善终,整个影片自始至终充满着浓郁的人情味和醉人的温馨,就连那个爱表现自己时常喋喋不休讲“精准度”的焊接主管内德在大团圆的结尾时,也显得那么可爱。
我说这部影片是弘扬美国主旋律的好影片,那什么是美国的主旋律呢?还真不好说。当高尔文质问佛兰克,问他离退休还有三个月,为何还要为公司卖命时,佛兰克非常严肃庄重地告诉他:“不,不是为了你们!”那他究竟是为了谁呢?这里没说,不过我相信,尽管各国的政治制度不同,信仰有异,但人性是相通的,人们崇拜高尚、健康向上、敬业奉献的理念是不会变的,也许这正是我们所要汲取的营养所在。
http://www.0470m.com/Article/Show.asp?ID=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