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袁炳发的开篇艺术

(2010-04-14 11:49:03)
标签:

三年自然灾害

正题

小小说选刊

药壶

袁炳发

分类: 小小说

袁炳发的开篇艺术

           ——读袁炳发小小说偶感

                            付卫星

    在小小说一线作家的行列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袁炳发老师。袁老师的作品简约精炼,短小耐读。记得我以前有这么一个习惯,每当拿到新的《小小说选刊》,我首先要去目录里找一找,看看有没有袁老师的作品,一旦看到袁老师的大名,我就先睹为快。读得多了,就发现他的小说有这么一个特点,那就是小说的开篇一般都很简练,多则一句,少则几个字。当你读完全篇,回头再看开篇,那短短一句又那么让人玩味,耐看。这也许正是他的作品魅力所在。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涵盖也很宽泛。但具体到小小说上来,我想更是这样。许多初学者都犯过这样的毛病,那就是开场离题万里,唠叨了半天,还不知他在说什么或想说什么,这就是没抓住要害,没办法尽快切入正题所致。袁老师深知这一点,明白在这短短的一两千字的篇幅里如果不尽快的切入正题,不能一下把读者的胃口吊起,那读者就很难有兴趣把你的作品读完。就像戏里的角,一上台,先来一个亮相,喉一嗓子,赢个满堂喝彩,不然后面的戏演得没劲。

    袁老师的第一“嗓子”,我看有两个作用,一是尽快进入正题,开门见山;二是给作品定调,让读者在最短时间内融入作品的氛围当中去。比如《让姨奶想疯了的那个人》,开篇只一句:“让姨奶想疯了的那个人叫孙保会。”让你立刻对孙保会这个人物产生了兴趣。还有《婚姻一种》,开头是:“在三年自然灾害那会儿,小岗村的姑娘都想嫁给窦小弟。”看了这个开头,我们不禁要问,小岗村的姑娘为何都想嫁给窦小弟?三年自然灾害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一下子就把我们的胃口给吊了起来。还有简介形式的,比如《软刀》:“王爷,今年不大,三十有七。”就如说书的戏未开场,先来个人物介绍。《天真》就更直接:“一次, 我去郸城出差。”简单亮明故事缘由。《宣泄》开场白是:“办公室的门被推开后,皮子阴沉着脸走进来。”一下和篇名吻合在一起。还有《阴影》,开场一句是“老袁总是在忧伤心痛的时候,和朋友一起喝酒。”给整篇定下了基调。《年轻时的事》则是“他和她结婚八年,他和她就争吵了八年。”从此拉开序幕。《药壶》的那句“阿东居住的地方是个贫困的小村,偏僻,四面环山。”界定在一个相对封闭保守的环境里,给下面所发生的故事提供了可信的环境依据。袁老师这些有特色的开篇,给初学者以极大的鼓舞,原来写小小说也这么容易啊,然而都错了,袁老师的开篇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壶迷魂药。就像阿成老师在一篇文章里说的那样,袁老师的开篇让“文学爱好者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这样的小说我们也可以写。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又是那样的不可企及。”的确是这样,我本人就曾效仿过,我也用一句开篇,也“简练”,就是没有袁老师的“精、气、神”。我常常拿着《小小说选刊》发呆,人家也是一句话,也是几个字,咋就不一样呢?后来我才明白,这就是功底。犹如练功之人,修炼不到家,自然掌握不到武术的真谛。再有一点,开篇简练,作品整体不能简单,必须有鲜活的人物,深刻的主题内涵,独到艺术韵味来支撑全篇,否则就会成为无根之草,毫无生命力。

       我不是专业人员,只是一名小小说爱好者,我之所以班门弄斧,完全是出于对袁老师作品的喜爱。文中提出的问题也只是点到一些皮毛,袁老师的文章精髓恐怕不是我等之辈能看得透的。所以我今天愿抛砖引玉,希望专业的评论家就袁老师的开篇艺术作专门深入的研究。如果真能这样,也就不枉我这篇小文的初衷了。期待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