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在单位里可是个才子。别看他年纪轻轻,二十几岁,小说散文,诗歌词赋,样样拿手。去年他的一篇小说还上了《小说选刊》。最近,他又被调到单位的宣传部搞宣传工作,对他来说,真是如鱼得水。
宣传部的刘部长也曾是文学青年,如今偶尔有“豆腐块”见诸报端。他对小李的才气非常赏识,是他的鼎力举荐才使小李来到自己的手下。小李对此非常感激,感叹自己遇上了知音。知道刘部长也爱好写作,就常和他交流写作经验,相互切磋技艺,关系处得相当融洽。
小李每天除了做完手头的工作之外,翻翻报纸期刊,浏览网上各种信息,视野开阔,知识积累很快,不出两个月,他就在一份全国性刊物上发表了一个短篇小说。小李很得意。
这一天,刘部长把他叫过去。小李知道,刘部长也刚刚在市报副刊上发了篇小小说。进去的时候,刘部长春风满面,对他非常客气。
“小李,听说你刚发了篇小说?”
“刘部长,你不也发了嘛。”
刘部长脸色立刻阴暗下来,说:“我那算什么。市报,不够级别呀!”他忽然又问:“你那篇有三千字吧?”
小李不明究里,照实说到:“将近四千吧。”
刘部长接下来就长时间沉默不语,弄得小李不知如何是好。
晚上,小李失眠了。他不明白,刘部长的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他发了作品,刘部长反倒不高兴。朋友笑他傻,部长发了个“豆腐块”,你发个短篇;部长也就千把字,你一下来个四千。领导没了面子,还能有你的好果子吃?
小李后悔不迭。自己咋就没想到呢?是不是自己叫胜利冲昏了头脑。这是个信号,千万不能大意。今后先不要写短篇,也要写“豆腐块”,千把字,小小说。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刘部长的脸色又渐渐温和起来。
忽然有一天,刘部长又把他叫了过去,问他最近发了作品没有,发了几篇?小李这次长了个心眼,没说实话,把两篇说成一篇。
刘部长不高兴了。说:“不是实话吧。除了副刊上的那篇,《文艺生活》也上了一篇嘛!”
接着,刘部长又沉默不语。
小李回去直拍自己脑袋。咋能这样呢?领导只上了一篇,自己上两篇,这不是给部长难堪吗?这不是自己在抢风头,球场上越位吗?我咋又忽视了这一点呢?于是,他紧盯着部长,来个慢半拍,部长上了稿,他才敢把稿子发出去。
这样果然不错,领导发了篇“豆腐块”,小李来篇小小说;领导两个月发一篇,小李就不见第二篇。刘部长的脸色又重见阳光,对小李也变得热情起来,直夸他的工作有成绩。
没过多久,刘部长又对他诉说苦衷,说自己最近写不出像样的东西。还说后生可畏,自己这个部长都快要让位啦。把小李说的心里紧一阵松一阵的。回去一想,只怪自己大意,这段刘部长不是没有“豆腐块”出笼嘛,自己反倒上了《杂文选刊》。
从此,小李再不敢动笔,老老实实做文案工作,生怕再触动刘部长的哪根神经。
这样过了两年,小李再没发过什么作品,工作却得到刘部长的高度赞扬。年底还披红戴花,当了模范。
有一天,一家刊物要举办征文比赛,特地来函约稿。这家刊物曾发过他的处女作,他一直心从感激。这次再不能推托了。他铺开稿纸,这才发现,自己的脑海一片空白,除了能流利写出自己的名字外,他再写不出半个字。他已江郎才尽,没有半点创作灵感……
更要命的是,刘部长不知近日怎么文思泉涌,灵感大发,竟写出洋洋万言“大作”来,要小李当面提意见,指不足。面对这杂乱无章的文字“垃圾”,小李的脑海里更是茫然,找不到一点感觉,说出的话怎么听怎么像在敷衍,在唐塞。刘部长真的不高兴了,就对别人说,小李这几年变了,变得不怎么谦虚了。
小李真是有苦说不出啦。
《河北工人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