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将军的报纸(已发《语文导刊》

(2010-01-11 12:02:28)
标签:

报纸

将军

囚禁

敬礼

  将军的报纸

                                    付卫星

    将军囚禁的地方不足百十平,四周环水,惟一与陆地相连的是一条宽不足一米的曲曲折折的小木桥。桥头有一名士兵把守,把将军与外世隔绝。

    将军每天就能看见两个人,一个是送饭的炊事员,一个是站在桥那头的执勤士兵。将军从不与他们讲话。士兵偶尔与炊事员有对话,也相当简短。

    “将军在干吗?”

    “读报。”

    士兵从远处望去,可以看见将军大部分时光坐在室外,翻看他随身带来的一张旧报纸,看得很认真。有时将军扬起头,凝望天空,长时间保持一种姿态。那刚毅的目光,刀削的下巴,像一尊活雕像。士兵从很远的地方都能感受到将军那逼人的气势。

    将军初到时,没有人们预料的那种歇斯底里。这头曾经驰骋沙场的猛虎,被关进铁笼里,显得很平静。这出乎囚禁者的意料之外。因为将军相信,自己“违抗军令”的做法没有错,他迟早会得到公正。他以往跃如蛟龙,眼下静若处子。他用读报消磨时光,读报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

    有时,将军瞅着浑浊的湖水沉思。湖面并不宽,凭他多年练就的一身本领,涉水逃走绝对不成问题,但他没有这样做,这不是他的性格。将军一生崇尚的只有前进,绝没有后退。当年,日本人把他的部队逼到一条江边,是他下令炸掉桥梁和所有的船只,亲自挥起大刀,带领弟兄冲向敌人。他从不临阵脱逃!

    这也许正是那些囚禁者最惧怕的一点。他们把这里变成一只囚笼,用强烈的环境反差,来折磨将军的意志,抵消将军的锐气。他们要降服这条蛟龙。

    寂寞、单调,周而复始。将军始终坚守着阵地,手里紧紧捏着那张旧报纸。在他看来,这张旧报纸无疑就是他当年的那口大刀。

    几年过去了,执勤士兵也更换了几次,但将军每天读报的习惯没有改变。执勤士兵与炊事员的对话仍是那两句,简短不变。

    “将军在干吗?”

    “读报”。

    光阴荏苒,斗转星移。将军胜利了。将军终于走出了“囚笼”。

    将军走到士兵跟前时,士兵开口了。

    “将军。”

    将军停下脚步。

    “您一直在读那张报吗?

    将军并不感到突兀。他目光凝重,声调铿锵:“是的。那是我心中的报,希望的报。”

    “我可以留下作纪念吗?”

    将军稍作迟疑,从随身的黄挎包里掏出那张旧报纸,递到士兵面前。

    士兵接过一看,惊愕不已。这份伴随将军近十个年头的“报纸”,竟是一张与报纸大小的白纸,上面只有将军书写的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人民。

    士兵的眼睛湿润了。他收抡双腿,面向阔步离去的将军背影,庄严地举起右手,行了一个标准规范的军礼……

                                        《语文导刊》

(这篇小小说曾被收入2007年广东版语文高考模拟试题中)

2007年语文高考模拟试题(广东版)

 

Ⅱ.选考内容(15分)

(本部分是现代文阅读鉴赏,分选考一和选考二两部分,考生需从中选择一个选考内容完成,且需做完该选考部分的全部试题。)

选考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这篇小小说,完成13~15题。(15分)

               

将军的报纸

 

                               付卫星

   

    将军囚禁的地方不足百十平,四周环水,惟一与陆地相连的是一条宽不足一米的曲曲折折的小木桥。桥头有一名士兵把守,把将军与外世隔绝。

    将军每天就能看见两个人,一个是送饭的炊事员,一个是站在桥那头的执勤士兵。将军从不与他们讲话。士兵偶尔与炊事员有对话,也相当简短。

    “将军在干吗?”

    “读报。”

    士兵从远处望去,可以看见将军大部分时光坐在室外,翻看他随身带来的一张旧报纸,看得很认真。有时将军扬起头,凝望天空,长时间保持一种姿态。那刚毅的目光,刀削的下巴,像一尊活雕像。士兵从很远的地方都能感受到将军那逼人的气势。

    将军初到时,没有人们预料的那种歇斯底里。这头曾经驰骋沙场的猛虎,被关进铁笼里,显得很平静。这出乎囚禁者的意料之外。因为将军相信,自己“违抗军令”的做法没有错,他迟早会得到公正。他以往跃如蛟龙,眼下静若处子。他用读报消磨时光,读报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

    有时,将军瞅着混浊的湖水沉思。湖面并不宽,凭他多年练就的一身本领,涉水逃走绝对不成问题,但他没有这样做,这不是他的性格。将军一生崇尚的只有前进,绝没有后退。当年,日本人把他的部队逼到一条江边,是他下令炸掉桥梁和所有的船只,亲自挥起大刀,带领弟兄冲向敌人。他从不临阵脱逃!

    这也许正是那些囚禁者最惧怕的一点。他们把这里变成一只囚笼,用强烈的环境反差,来折磨将军的意志,抵消将军的锐气。他们要降服这条蛟龙。

    寂寞、单调,周而复始。将军始终坚守着阵地,手里紧紧捏着那张旧报纸。在他看来,这张旧报纸无疑就是他当年的那口大刀。

    几年过去了,执勤士兵也更换了几次,但将军每天读报的习惯没有改变。执勤士兵与炊事员的对话仍是那两句,简短不变。

    “将军在干吗?”

    “读报”。

    光阴荏苒,斗转星移。将军胜利了。将军终于走出了“囚笼”。

    将军走到士兵跟前时,士兵开口了。

    “将军。”

    将军停下脚步。

    “您一直在读那张报吗?

    将军并不感到突兀。他目光凝重,声调铿锵:“是的。那是我心中的报,希望的报。”

    “我可以留下作纪念吗?”

    将军稍作迟疑,从随身的黄挎包里掏出那张旧报纸,递到士兵面前。

    士兵接过一看,惊愕不已。这份伴随将军近十个年头的“报纸”,竟是一张与报纸大小的白纸,上面只有将军书写的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人民。

士兵的眼睛湿润了。他收抡双腿,面向阔步离去的将军背影,庄严地举起右手,行了一个标准规范的军礼……                          

(选自小小说网2006-7-7)                                                                     

13.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小说的第一段以简练的文字交代了小说主人公活动的环境,暗示了囚禁者想从精神上摧跨

将军的险恶用心。

B.小说以“将军的报纸”为线索,前面反复渲染将军看那张报纸的动作,这样处理有设置悬念的意味,直到倒数第二段才告诉读者报纸的真相,把故事推向了高潮,也给小说增添了波澜。

C. 小说在叙述将军以读报来平静地对待囚禁时,中间插入了当年他同日寇作战的内容,二者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示了将军性格发展变化的过程。

D. 文中说“在他看来,这张旧报纸无疑就是他当年的那口大刀。”这里作者运用了暗喻的手法,它形象地告诉我们,这张报纸是将军反抗摧残的武器,是将军不屈性格的象征。

 

14.小说标题是《将军的报纸》,可是小说最后一段却是以士兵的动作收尾,这样写是不是离题了?为什么?(6分)

                                                                          

                                       

15.读完小说,也许将军的形象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了不同的印记,请你联系现实,谈一谈将军这一形象带给你的人生感悟或启示。(不少于80字)(6分)

 

 

 

该文章转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gaokao/gkst/200801/79647.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