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概论》复习题
(2014-11-10 11:06:53)
标签:
教育 |
分类: 大学教学资料 |
名词解释
时角:第一赤道坐标系的经度,天体所在赤经圈相对于子午圈的方向和角的距离
地平圈:过地心并垂直于当地铅垂线的平面无限扩展与天球相交而成的大圆
天赤道:地球赤道平面无限扩展与天球相交而成的大圆
春分点:北半球按太阳周年运动方向,黄道对于天赤道的升交点
秋分点:北半球按太阳周年运动方向,黄道对于天赤道的降交点
二至点:黄道上相对于天赤道的远距点,北至点为夏至点,南至点为冬至点
恒星的自行:恒星的切向速度,表现为恒星在天球上的位移
光谱:星光通过光谱分析仪,使不同波长或不同颜色的光,按其波长顺序排列成一条光带称之为光谱
亮度:地球上的受光强度,即恒星的明暗程度
视星等:天体的亮度等级
绝对星等:天体光度等级
视半径:遥远天体半径相对与地心所张开的角度
视差:地球半径对于某天体中心所长开的角度
地平视差:天体周日运动至地平时,地球半径对于该天体中心所长开的角度
1秒差距:日地平均距离对于遥远恒星张开的角度为1秒时,该恒星到太阳的距离
太阳风:日冕的高速膨胀,星际空间中的不断地来自太阳的高速粒子流
太阳活动:太阳处于激烈运动中的状态
扰动太阳:太阳活动处于活动高潮时的太阳
宁静太阳:太阳活动处于活动低潮时的太阳
八大行星的分类
按理化性质分为: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
按地球轨道为界分为:地内行星、地外行星。
按小行星带为界分为:带内行星、带外行星
流星体:在星际空间绕太阳运行的微小天体
流星:由于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层,与大气分子、原子摩擦燃烧而产生明亮的余迹
白道:月球绕地球公转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
黄白交角:白道与黄道面的倾角,平均值为5°9′
恒星月:月球在白道上相临两次通过同一颗恒星所用的时间
朔望月:就是从这一次新月(满月)到下一次新月(满月)所用的时间
同步自转:自转与公转的周期和方向都相同的自转方式
极移:地极在地面上的运动
地轴进动:天极在天球上的运动反映的地轴在空间的运动
岁差:由于地轴进动造成二分、二至点西移,使以春分点为参考点的回归年短于恒星年的差值
恒星日:某一地或同一经线,同一恒星相邻两次上中天所用的时间为一个恒星日
太阳日:某一地或同一经线,太阳中心相邻两次上中天所用的时间为一个太阳日
太阴日:某一地或同一经线,月球中心相邻两次上中天所用的时间为一个太阴日
真太阳日:因季节变化的太阳日
平太阳日:真太阳日的全年平均值
恒星的周年视差:天球上的一段弧——视差椭圆的半长轴,是地球轨道半径对于恒星所张开的一个角
光行差:地球沿轨道运行时与恒星发生的相对运动
恒星年:地球相邻两次通过日星连线与地球轨道的交点所用的时间
会合运动:太阳与各个行星由于运动周期及角速度不同,在太阳与各个行星之间产生相对运动
大距:地内行星同太阳的黄经差的一定限度,即相对地内张开的最大角度,行星在太阳以东为东大距,以西为西大距
方照:地外行星与太阳的黄经差为90º时,即相对地心张开角度为90º,行星在太阳以东为东方照,以西为西方照
逆行:地内行星在下合前后,地外行星在冲日前后的在天球上的自东向西的运行现象
太阳的回归运动: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在做周年运动的同时,还有相对于天赤道的往返运动。具体地说,太阳在天球上半年向北运行,半年向南运行;半年在天赤道以北,半年在天赤道以南
昼夜交替: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地球在时间上产生昼夜两个半球的相互交替
晨昏蒙影:在日出前和日没后天空处于半光明状态,这段时间是白昼与黑夜的过渡时期
白夜:在纬度高于48.5°地区的夏夜,昏影尚未结束晨光就已经开始,整个夜晚处于半光明状态
晨昏蒙影分为三级:民用晨昏蒙影、航海晨昏蒙影、天文晨昏蒙影
太阳高度:太阳相对于地平的高度角
正午太阳高度:正午时,太阳高度达到一日内的最大值
历法:安排年月日的法则
恒星时:春分点时角所表示的时刻
真太阳时:真太阳的时角确定的时间
平太阳时:平太阳的时角确定的时间
时差:视时与平时之差
地方时:按本地经度测定的本地时刻
区时:是各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平时
现实时区:采用国家疆界为时区界限而划分的时区
法定时:现实时区采用的标准时
日界线:也叫国际日期变更线,是日期进一日和退一日的界线
食甚:太阳中心距月球中心最近或地影中心与月球中心相距最近时的现象
食分:食甚至时,太阳或月球被食的程度
日食限:日月运行于黄白交点附近时日轮中心与黄白交点的黄经差
月食限:地影截面与月球圆面相切时,月面中心与黄白交点的黄经差
食季:产生食的季节,即发生日月食的时间
沙罗周期:朔望月、近点、交点月、食年四种周期的最小公倍数
潮差:高潮与低潮之间的水位差
引潮力:地球各点所受的太阳引力与地心所受太阳引力之差值
太阳潮:由太阳引力造成的潮汐
太阴潮:由月球引潮力引起的潮汐
简答与填空
1. 恒星的特点是什么?
①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够自身发光;
②恒星的质量巨大;
③恒星在天球的相对位置不动;
④恒星不恒,有自行。
2. 恒星的发光与光谱说明了什么?
⑴巨大的质量:由于质量巨大,它才有很高的中心温度,进行热核反应而释放大量能量;
⑶ 光谱:化学家可以通过光谱研究天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3. 恒星视星等与绝对星等有怎样的关系?
4. 为什么银河是条亮白的光带?
银河具有圆而扁的形状,
太阳位于银道面附近,天空中的银河大体上把天球分成相等的两半,这说明太阳距离银道面附近,否则,天空中的银河就不会成为周天的环带,而是占据天空一隅。
5. 为什么太阳是一颗普通却又不普通的恒星?
普通的原因:太阳的各方面参数都与一般恒星大致相同
不普通的原因:
⑴太阳是地球绕转的恒星,因而有周年视运动;
⑵太阳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
⑶天球上只有太阳这颗恒星是一个圆面,其视半径约16′;
⑷太阳是地球天空中最明亮的一颗恒星;
⑸太阳赋予地球的热量特别多,是太阳系光和热的源泉
6. 太阳活动的表现有哪些?对地球有怎样的影响?
主要有太阳黑子、光斑、耀斑、日珥。
其中,太阳活动最主要的标志是太阳黑子,而对地球影响最大的是耀斑。
对地球有的影响 ①严重影响短波无线电通讯;
②引起地球上的磁爆,影响航天航海;
③干扰电离层产生极光。
7.彗尾是怎样产生的?
它是彗星通过近日点时的暂时现象。
在远离太阳的时候,彗星呈冰冻状态;
当其接近近日点时,在太阳热能的影响下,冰冻物质开始挥发,在太阳光压和太阳风的作用下,挥发出来的稀薄气体被“吹”向背日方向,形成尾
(彗尾的绘制)
8.简述开普勒三定律
第一定律—轨道定律:行星绕日公转轨道均为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
第二定律—面积定律:同一行星绕太阳公转的面积速度保持不变,即行星的向径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第三定律—周期定律:任何两个行星的轨道半长轴的立方之比等于其公转周期的平方之比
9.月球的重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月球在地球上的照明作用远远超过太阳以外的所有恒星;
②月相变化周期作为阴历历月安排的依据;
③月球对地球的引力远远大于太阳,以致地球上的潮汐现象主要反映了月球运动的周期性。
10.月面上有着怎样的自然条件?
①月球表面是高低起伏的
②月面的重力很小
③月球上的大气极其稀薄,几乎没有大气,因此月球上的天空是黑色的,白天可以看到星星,没有闪烁现象,声音无法传播,一切都是静悄悄的;没有晨昏蒙影现象,白昼与黑夜是突然降临的
④月球上温度变化十分剧烈
⑤月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无法保持水分,因此,也没有天气现象,没有风、云、雨、雪。
⑥月球上没有生命,没有大气,没有水,也就没有 生命赖以生存的环境
11.简述月相变化(书上第62页表格)
12.分析极移和进动现象
极移:是指地极在地面上的运动,是地球相对于地轴的运动而造成的,地轴的空间位置不发生变化,因此,天极在天球上的位置不发生变化
地轴进动是天极在天球上的运动,反映了地轴在空间的运动,这种运动叫地轴进动。地轴进动的过程,地轴同地面上任意一点的相对位置被认为是不变的,它不改变地极在地面上的位置。地轴进动不同于极移。
①进动规律
②进动的结果
•
•
•
•
•
13.为什么月球自转周期为恒星月而不是朔望月?
在天球上只有遥远的恒星被认为是不动的,而恒星月是以恒星为参考点的,是月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和月球在天球上都有运动,且速度不同,日的长度也不等。朔望月是以太阳为参考点的,由于太阳每日在天球上向东移动59′,使得朔望月长于恒星月,月球自转超过360°,因而朔望月不是月球自转真正周期。
(再加上书上第92页图3-39)
14.简述真太阳日与平太阳日变化规律,并说明其原因
规律:太阳黄经的不断增长和太阳赤经的不断增长,每日赤经差越大,太阳日便越长,反之越短
原因:
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15.论述地球自转的后果
①不同天体的周日运动
•
•
•
太阳日、恒星日、太阴日长度不同;
太阳和月球的周日圈因它们的赤纬而变化,因而没有固定的出没地平方位和中天高度。
②不同纬度天体的周日运动
天体周日运动因地理纬度不同有:恒显星、恒隐星、出没星。
在地球两极,天体只有恒显星和恒隐星之分,没有出没星,天 体以极点为中心,绕天极做圆周运动;
在赤道上,天体只有出没星,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直升直落;
在0º-90º之间,在恒显星、恒隐星和出没星。天轴与地平圈斜交,天体斜升斜落。恒显星区为以ψ为半径的天空区域,恒隐星区为以-ψ为半径的天空区域,出没星区为2(90º-ψ)。
水平运动空间方向不变,相对于地球曲面方向发生偏转,即水平运动的偏转。其规律是规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无偏转。纬度越高,偏转角度越大。
16.恒星周年视差轨迹是怎样的?光行差轨道又是怎样的?
在南北黄极是一个正圆,
在黄道上是一段直线,
在其它纬度是一个椭圆。
⑵光行差轨道是一个封闭的曲线,在不同位置有不同的表现:
在南北黄极是以20.47″为半径的正圆,
在黄道是以20.47″×2为长度的直线,
在其它位置,是以20.47″为半长轴的椭圆。
17. 太阳周年视运动是怎样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地球公转的细节的?
①太阳周年视运动路线—黄道,真实地反映了地球轨道面在天空中的位置;
②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真实地反映了地球在其轨道上的位置;
③太阳在黄道上的运动方向,真实地反映了地球公转的方向;
④太阳周年视运动周期真实地反映了地球公转周期;
⑤太阳周年运动的角速度,真实地反映了地球公转的角速度。
18.地内行星与地外行星的会合运动有何不同?
①地内行星因位于地球轨道以内,存在大距;
地外行星因位于地球轨道以外,存在方照;
②地内行星有上、下合之分;
地外行星有冲合之分;
因此,地内行星和地外行星的会合运动有不同的表现:
地内行星会合运动:上合—东大距—下合—西大距—上合
地外行星会合运动:合日—西方照—冲日—东方照—合日
③地内行星逆行在下合前后;
地外行星逆行在冲日前后。
19.简述月球与太阳的会合运动
月球在天球上相对于太阳的运动也是一种会合运动,也是地球公转的结果
①
会合运动 |
合 |
东方照 |
冲 |
西方照 |
合 |
月相变化 |
新月 |
上弦月 |
满月 |
下弦月 |
新月 |
农历日期 |
初一 |
初七、八 |
十五、六 |
廿二、三 |
初一 |
②月球相对于太阳的运动始终是向东的,因为月球的公转速度远远大于太阳的周年运动速度,地外行星则反之;
③月球的会合运动只有顺行,而地外行星在冲日前后有逆行;
④月球的会合周期为一个朔望月
20.太阳怎样进行回归运动?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在做周年运动的同时,还有相对于天赤道的往返运动。具体地说,太阳在天球上半年向北运行,半年向南运行;半年在天赤道以北,半年在天赤道以南,称之为太阳的回归运动。
(如书上P97 图4-4)在每年的北至日,地球位于轨道的最南点,从地球上看,太阳位于黄道上的北至点,太阳直射地球北回归线;反之,在每年的南至日,地球位于轨道的最北点,,从地球上看,太阳位于黄道上的南至点,太阳直射地球南回归线。
21.为什么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的现象从未发生过?
为什么其它纬度地区昼夜等长出现的日期不是在春秋二分日?
为什么极圈内从未发生过极夜现象?
从理论上说,由半昼弧公式cost=-tgψtgδ可讨论如下:
①昼夜等长的条件:t=90º,2t=180º=12时,则cost=0,tgψtgδ=0,或ψ=0º或δ=0º,即在赤道上或太阳直射地球赤道;
②昼长夜短的条件:t>90º,2t>180º>12时,则cost<0, ψ、δ同号,或同为“+”、或, 为“-”,即太阳直射的半球;
③昼短夜长的条件:t<90º,2t<180º<12时,则cost>0,ψ、δ异号,即太阳非直射的半球。
但实际上,太阳视半径和大气折光作用使白昼被加长,黑夜被缩短(一方面由于太阳在天球上是一个圆面,其视半径约16'。而日出日没是以日轮上缘切地平为基准的。因此,当太阳中心在地平以下16'时,就已是白昼开始,而太阳中心落到地平以下16'时,白昼才结束。因此,太阳视半径的影响下,白昼加长2×16'=32',黑夜相应地被缩短了2×16'=32'。另一方面,由于大气折光作用,当太阳中心位于地平线上时,真太阳中心位于地平以下34',加上太阳视半径的影响,日出时太阳上缘切地平时太阳中心位于地平以下16'+34'=50',因此太阳视半径和大气折光作用的共同影响,使白昼被加长了2×50'=100',黑夜相应地缩短了100'。这就使得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的现象从来就没有发生过,白昼比黑夜长约7分钟;其它纬度,昼夜等长出现的日期也不是在春、秋二分日,而是在春分前或秋分后的二、三日;在南北极圈以内,极昼期间被延长,极夜期间被缩短:在极圈上极昼增加到一个月左右,而极夜消失,在极点上,极昼加了5日,极夜减少了5日),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的现象从未发生过,其它纬度地区昼夜等长出现的日期不是在春秋二分日,极圈内从未发生过极夜现象。
22.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和季节变化是怎样的?
昼夜长短因纬度而不同,具体纬度分布情况又因季节而变化。但下列情况是全球共同的:
①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
②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高纬度地区(ψ≥90º-δ)有极昼;
③非太阳直射的半球,昼短夜长,高纬度相应地区有极夜。
因此,全球可划分为四个纬度地带:极昼地带、极夜地带、昼长夜短地带和昼短夜长地带。
昼夜长短因季节而变化,变化的具体情况因纬度而不同(赤道除外),但下几种情况是全球共同的:
①二分时,全球昼夜平分;
②二至时,昼夜极端:可昼最长、夜最短;或昼最短、夜最长。
③全球各地全年平均昼长相等,均为12小时。
全年分四个阶段:(以北半球为例):昼夜平分、昼长夜短、昼夜平分、昼短夜长四个阶段。
23.四季划分依据及优缺点是什么?
①依据天文因素划分:我国强调了天文因素的影响,因为四季的产生首先是一种天文现象,是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而产生的。我国是以二十四气中的四立为起点来划分四季的:
春季——以立春为起点,春分为中点;
夏季——以立夏为起点,夏至为中点;
秋季——以立秋为起点,秋分为中点;
冬季——以立冬为起点,冬至为中点。
②依据气候因素划分:以5天的候平均气温为基础,平均气温高于22ºC的时期为夏季;低于10ºC的时期为冬季;介于10ºC~22ºC的时期为春、秋季。
24.历法为什么要分类?
①历法有两个侧面:根据朔望月安排历月,根据回归年安排历年;
②回归年和朔望月都不是整日数,彼此又互不通约,为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必然有所侧重;
③
侧重协调回归年和历年的关系的历法为太阳历(阳历);
兼顾回归年和朔望月和回归年,历月和历年的历法为阴阳历。
25.北京时间与北京地方平时有什么区别?谁早睡晚?
北京时间与120ºE经线的地方平时相联系;
而北京的地方平时与116º19‘E的地方时相联系;
在120ºE以东的地区,地方平时快于北京时间,而120ºE以西的地区,地方平时慢于北京时间;
因此,在同一物理时刻,北京时间比北京地方平时早
26.利用影子结构的知识论述日月食形成的原因及分类
①影子的结构:天体的影子分本影、伪本影、半影三个部分,影子长度影响是否发生日月食
②
在月球的本影中太阳全部被遮挡,产生日全食现象;
在伪本影中,太阳中心部分被遮挡,边缘部分还明亮,产生日环食;
在半影中,太阳一部分被遮挡,另一部分还明亮,产生日偏食。
对于月食而言
当月球完全进入地球本影时,月球不再能接受到太阳光辉,形成月全食;
当月球部分进入地球本影时,月球只有一部分可以反射太阳光辉,形成月偏食。
③伪本影、半影的不同部分明暗程度不同,愈接近本影愈暗,远离本影愈明亮。严格地说,即使本影内也不是十分黑暗的,这是由于大气折光作用造成的。因此,即使在日全食的时候,地球上也不象黑夜那样黑。
27.为什么月食只有全食和偏食,而没有环食?
月地距离远远小于地球本影长度,在月球轨道上的地影半径大于月球半径,不会有月球中心部分被地影遮挡的现象发生,因而月食无环食。
28.简述日月食发生的过程
日(月)全食的全部过程分三个阶段:偏食阶段—全食阶段—偏食阶段。
初亏—食既:全食前的偏食阶段;
食既—生光:全食阶段;
生光—复圆:全食后的偏食阶段。
29.日月食发生的条件是什么?
①日月食发生的最基本条件是:太阳、月球、地球、三者位于同一直线上
②日食只发生于朔,月食只发生于望——时间条件
③日月位于黄白交点附近才可能发生日月食——位置条件
日食发生的条件是:日月相合于黄白交点,
月食发生的条件是:日月相冲于黄白交点
30.为什么海洋潮汐不是某个海域的特殊现象,而是一种全球性现象?
第一, 海水不会突然增加,也不会突然减少,因而有些地方海面上升,必然会有另外一些地方海面下降;同样一些地方海面下降,恰好说明另一地方海面在上升。这种海水的此起彼落称潮波。
31.简述海洋潮汐的周期变化规律
①海洋潮汐以太阴日为周期:
每太阴日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在月球垂点及其对跖点形成两个潮汐隆起,且月下点在地球上中低纬度地带向西运行,潮汐隆起向哪里接近,哪里就涨潮,从哪里离开,哪里就落潮。它们到达哪里,哪里就达到高潮,远离哪里最远,哪里就是低潮。这样在一个太阴日内就有,两次高潮和低潮。
②海洋潮汐以朔望月为周期:
每朔望月有两次大潮和两次小潮。太阳潮和太阴潮的同时存在,使海洋潮汐周期规律体现二者共同作用。表现为太阳潮汐作用对太阴潮潮差的干扰,在朔望两日,太阳和月球的垂点相距最近,使太阳潮的高潮最大地加强了太阴潮的高潮,形成特大的潮差,产生大潮。
32.潮汐摩擦对地球和月球有着怎样的影响?
月球对地球引力近月半球大于远月半球,偏东半球大于偏西半球,使月球对地球的引力作用点偏离地心,
月球对地球的引力产生向西的分量,使地球自转减速;
地球对月球的引力产生一个向东的分量,使月球公转加速;
对月球来说,公转速度加快必然导致月地距离增加,月地距离增加的结果必然导致月球公转速度变慢。
总之,潮汐摩擦的后果是使地球自转和月球公转速度变小,周期变长。但比较起来,地球自转速度变慢较快,月球公转速度变慢较慢,总有一天,二者会变得完全相等,这时月球会变成地球的同步卫星。但这种情况不会维持太久,因为地球和太阳也不是静止的。
考试题模板
一、填空题:
1、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其( 1 )周期与( 2
)周期相同,这种自转称同步自转,因而月面总是(3
2、天体的周日运动是(11)的反映,且在不同的纬度有不同的反映:赤道上天体升落表现为(12),所有天体都是(13)星;极地上天体的升落表现为(14),天体可分为(15)星和(16)星,无(17)星;其它任意纬度Ψ,天体升落表现为(18),其中恒显星区为以(19)为半径的球冠部分,恒隐星区为以(20)为半径的球冠部分,其间为出没星区。
3、四季的产生是一种(21)性现象,又是一种天文现象。夏季是一年中(22)最长,(23)最大的季节,且二者均因(24)和(25)而变化。若只考虑天文因素的影响,春秋二分(26),但这种现象从来就没有发生过,因为影响昼夜长短的因素还有(27)和(28),二者均使(29)被加长,(30)被缩短。
4、月相变化取决于(31)的方向和(32)的方向,当日月黄经差为0º时,日月相(33),月相为(34)月;日月黄经差为90º,且月面西侧亮时,月相为(35)月,在日月会合运动中为(36)方照;日月黄经差为180º时,为日月相(37),月相为(38)。其变化周期为一个(39)月。满月时日月升落表现为(40)。
5、 如右图示:太阳直射纬度为(41),昼长从(42)向(43)逐渐缩短,极昼地带为(44),昼长夜短地带为(45), 昼短夜长地带为(46),极夜地带为(47),若此时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由(48)向(49)过渡,正午太阳高度逐渐(50)。
二、判断题:(指出下列命题是否有错误,有错的话改正)
1.天体的时角是向东度量的。×
天体的时角是向西度量的
2.黄白交角增大会使食限变大。×
黄白交角增大会使食限变小
3.中国旧历是一种阴阳历。√
4.地方时是因地方经度而不同的钟表时刻。×
地方时间包括地方恒星时,地方视时和地方平时
5 。太阳的运路线是黄道。×
太阳的视动路线在天球上的投影是黄道
6.太阳活动中对地球影响最大的是黑子。×
太阳活动中对地球影响最大的是耀斑
7.引潮力使地球产生永久性变形,并且由正球体变成长球体。×
引潮力使地球产生周期性变形,并且由正球体变成长球体
8.对于31°N而言,距北天极28°区域的恒星是出没星。×
对于31°N而言,距北天极28°区域的恒星是恒显星区星
9.太阳时是用太阳的时角来表示的。×
10.阳历的置闰制度是400年97闰。×
11.月球是地球唯一的一颗卫星。×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12.任何地方的天体周日运动都是斜升斜落的。×
地球两极,天体绕天极做圆周运动;
在赤道上,天体直升直落;
天轴与地平圈斜交,天体斜升斜落,出没星区2(90º-ψ)的范围斜升斜落
13.日地距离增大会使食限变大。×
日地距离增大会使食限变小
三、问答题:
1、按半昼弧公式:cost= -tgψ·tgδ,回答下列问题:
①
②
③
④
2、按正午太阳高度公式:H=90°- ψ+δ,回答下列问题:
①
②
ψ=δ时,正午太阳当顶;
ψ=900+δ(δ当地夏半年为正,冬半年为负)时,太阳高度为0
③
H=900-66034′+23026′=46034′
④
⑤
36034′=900-300+23°26′,则δ=-23026′
3、每逢新年来临之日(元旦),太阳的位置及行踪如何?
①
②
③
④
填空答案
1.自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