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中的文字和谜语:人面方面


骨文的“方”,其常见字形有三种:第一种是从“一”从“人”,第二种是从“冂”从“人”,第三种是在第二种的字形的基础上,在“人”的上部接一小短横。
毓庆《汉字浅说》认为,金文中的“亡”写作(此处用文字描述,金文的“亡”象一把刀的形状,在刀刃处画一小圆圈),圆圈处表示刀的锋芒。“方”是“亡”的分化字,变圆圈为横笔,是为了表示方圆之“方”。
本文认为,刘毓庆先生的这个说法是值得商榷的。首先,甲骨文金文所见“方”字,中间所从之字,很明显不是“刀”字,应是“人”字;其次,表示方圆之方的本字是“囗”,“方”作为方圆之方,是“囗”字的假借字。
“方”字的本义到底是什么?裘锡圭先生表示也不清楚。裘锡圭《文字学概要》指出:古汉字以“囗”表示{方},以“〇”表示{圆}。囗、〇等几何形符号,有以形表意的作用。裘锡圭指出:囗(方)在古文字里容易跟(丁)的勾廓写法口和〇(圆)字等相混,所以很早就被假借字“方”所代替。“方”字较早的写法是(见甲骨文图片,从一从人),本义也不清楚(《说文》认为“方”的本义是“并船”,不可信。近人对“方”字本义有新说,但尚无定论)。
前一篇:国学中的文字和谜语:九尾狐
后一篇:国学中的汉字和谜语:方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