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中的汉字和谜语:探索地球之外

古巴比伦人把宇宙看作是一个封闭的箱子或者小室,大地是其底板。底板中央耸立着冰雪覆盖的区域,幼发拉底河发源于区域的中央。大地周围被水环绕,水之外还有大山,以支撑蔚蓝色的天穹。也有传说表明古巴比伦人把大地看作是漂浮在海上的圆盘,但不管是方形还是圆形,周围都要有水,水外还要有山以支撑天穹。
古埃及人也有着类似的看法,认为宇宙是一个南北较长的方盒子,底面略呈凹形,古埃及正好位于凹形大地的中心。蓝天是平坦的或穹隆形的天花板,四方有天柱支撑。古印度人认为天穹是由四头大象托起来的,而大象就站在一只巨大的乌龟背上,漂浮于茫茫大海之中。而远在高纬度地区的古俄罗斯,那里没有大象,托起大地的动物是三条巨大的鲸鱼。
关于大地的形状,中国古代曾经产生过多种理论,形成最早且影响广泛的是“盖天说”宇宙模型。盖天说的观点大概形成于殷末周初,记载于公元前1世纪西汉时期的天文学和数学著作《周髀算经》当中。书中阐述了盖天说描述的宇宙模型。早期的盖天说提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后来为了弥补“天圆”“地方”所造成的天地之间无法合理衔接这一理论缺陷,又将宇宙模型发展成为“天似盖笠,地法覆盘”。这样天和地之间就可以无缝衔接了。《周髀算经》还试图用“七衡六间图”定量地表示盖天说的宇宙模型。
这个模型认为,天穹以北极为中心形成间隔相等的七个同心圆,这就是太阳运行的七条轨道,称为“七衡”,七衡间的六个间隔称为“六间”。不同的节气,太阳在不同的轨道上运行。《周髀算经》还给出了轨道之间的距离数字,但这些数据都是在其理论框架之下,根据一个假想的宇宙直径推演出来的。

后一篇:国学中的文字和谜语:塔木德四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