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教学设计
(2011-05-26 19:53:51)
标签:
杂谈 |
分类: 苏教必修 |
赏景品情悟人生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欣赏作者描绘的赤壁夜景;品析作者的情感变化;领会作者的人生感悟;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
引导学生课前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苏轼生平资料,思考他的人生遭际和自然感悟之间的关系。教师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赏赤壁夜景
一、禅语导入,激发兴趣
有道是:(PPT)“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对此你怎么理解?
结合学生的理解,老师作简要补充分析:上述话语是唐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PPT)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分析略)
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第二板块“感悟自然”之第一篇——苏轼的《赤壁赋》。看看在东坡居士笔下赤壁的山水是山是水还是非山非水?
二、听师范读,整体感知
1、听老师范读,把握下例字词准确读音,思考哪些段落是写赤壁的山水?哪些不是?(PPT)
壬戌(rénxū)
舷(xián)
江渚(zhǔ)
更酌(zhuó)
明确:一二段主要描绘赤壁的山水。
2、自由朗读全文,体会文章的音韵节奏。
三、赏赤壁夜景,品作者深情
(一)研习第一段
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是什么意思?交代了什么内容?
请一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解释“壬戌”“既望”以及状语后置句“于……上”。
这第一句简要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2、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看到了什么?请用原文话回答。
明确:先是看到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接着看到“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以及“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教师相机点拨“徐”“兴”“横”等词的意思和状语后置句“于……上”和“于……间”等。
3、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叙述:
“清凉的秋风徐徐吹来,江面上荡起漾漾的微波”,一会儿,“一轮皎洁的明月从东山之上冉冉升起,而后又似乎在斗牛二星宿之间左右徘徊”,此时,放眼大江,“白茫茫的水雾笼罩在整条江面,水光与月光交相辉映,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水”。
有什么感受?请述说刚才的感受。然后请学生背诵这几句美景。
4、面对此情此景,作者又有什么举动和感受呢?
明确:月亮还没有出来时,他就“举酒属客”——向客人劝酒了,并且还唱起了“情歌”——“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即吟诵《诗经》中的(PPT)“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jiǎo)兮,劳心悄兮”。
月亮出来后,“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他的感受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准确理解上述诗句的含义。
5、再次闭上眼睛,听老师诵读第一段,并想象我们就在这奇妙的画境中。
6、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第一自然段,感受意境美。
(二)研习第二段
1、于月夜泛舟赤壁之下,是那么令人陶醉。接下去主与客还会怎么样呢?请齐读第二自然段。
明确:“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老师强调“于是”的古今义和“乐甚”“扣舷”“倚”“和”等词的意味。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此时的“情”,并板书“乐”字。
2、苏子此时所歌的内容是什么?与首段所诵歌内容有相同处吗?
明确:所歌内容:“桂棹兮兰浆,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各一方。”这里主要化用了《楚辞》相关篇目的句子,如《湘夫人》中的句子:(PPT)“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它的大意是“公主啊快快降临北岛,我望眼欲穿何等心焦!阵阵秋风轻轻吹过,洞庭波涌啊落叶萧萧”。《湘君》中的(PPT)“桂棹兮兰枻(枻音
3、作者此时一再吟唱“美人”,这是为什么呢?他为什么不吟唱其它而非吟唱“美人”不可呢?这其中有什么深意?
明确: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生平资料理解:“美人”这个意象在《诗经》和《楚辞》等古典文学作品中是“贤主”和“美政”的象征,作者于此反复吟唱“美人”,显然透露出这么一个信息:今天虽然因“乌台诗案”遭受贬谪于偏僻的黄州,但屈原般“致君尧舜上”的社会理想却一直萦绕心头,内心深处并没有忘记国家社稷。
4、“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是谁“和”谁?洞箫声有什么特点?歌声有什么特点?
明确:从前文看“扣舷而歌”在先,这里应该是客的洞箫声“和”苏子的“歌”,某种意义上说是“歌声”触发了客吹“洞箫”。“洞箫声”的特点是“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嫠妇”,一言以蔽之:“悲”。作者没有直接写歌声的特点,但从伴奏的“洞箫声”可以推知,一定也是“悲怆”的。
引导注意“舞”和“泣”的使动用法。
(三)品作者深情
1、自由读一二段,思考:作者月夜泛舟赤壁之下,仅仅看到“清风、明月”“白露、水光”吗?为什么不写其它内容?
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进入作者文章的景,都是能够传情达意的,反之则不取。也就是说,写入作者文章的景都是经过作者情感过滤的。
2、经作者情感过滤的景有什么特点?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明确:经作者过滤的景色调偏冷,显得非常纯净淡雅,有一种道家仙境般的意境。传达了作者恬静怡然的心境。但由于这个意境整体色调是偏冷的,所以作者信口所吟唱的歌声也是悲的,再加之“洞箫声”的应和,作者内心深处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的悲情与之产生共鸣,所以表面的“乐甚”也难以掩盖那内心深处的悲痛。
因此,这两段作者的情感先是面对令人陶醉的美景,暂时得到感官的陶冶,似乎忘却内心的悲痛,怡然自乐;但随着自己不经意的“歌声”和客的“洞箫声”,“乐”却不堪一击,立即又被“悲”所替代。板书:乐→悲
3、齐读一二自然段。
4、小结:作者通过对月夜赤壁清风明月、白露水光和洞箫声的描绘,传达了作者淡淡的欢乐和深深的悲痛。
四、作业:背诵一二段
第二课时:品作者深情
一、复习导入,连接旧课
师:文章一二段主要写了什么?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路历程?
明确:作者月夜泛舟赤壁之下,被恬静素雅的赤壁夜景所陶醉,有一种“羽化而登仙”的感觉,似乎忘却内心的悲痛,怡然自乐;但随着自己不经意的“歌声”和客“呜呜然”的“洞箫声”,作者那淡淡的乐又被内心深处的痛楚所替代。于是“苏子愀然,正襟危坐”,发出“何为其然也”的疑问。
二、品作者深情,悟人生哲理
(一)研习第三段
1、“何为其然也”,是什么意思?
明确:“其”在此是“箫声”,“然”指“这样(悲凉)”。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什么(你吹的)箫声会这样悲凉呢?”
2、请默读第三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何为其然也”?(PPT)
明确:一悲我与曹公不可同日而语。曹操“西望夏口,东万武昌,……破荆州,下江陵……一世之雄”。而我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二悲“人生苦短,宇宙无穷”。曹操虽然具有雄才大略、丰功伟绩,为“一世之雄”,但“而今安在哉”?“哀吾身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三悲“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这个愿望“不可乎骤得”。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注意此段词句的理解。
3、此专题主题是“像山那样思考”,板块名称是“感悟自然”。那么,客是怎么由赤壁夜景感受到上述悲的呢?“客”是怎么表述这些悲的?其中最核心的悲又是哪一点?
明确:客面对眼前的明月清风,自然想起了有关明月的诗歌。而明月的诗歌是很多的,此处想起曹操《短歌行》中的句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主要还因为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传说这里是当年赤壁大战的古战场,因此联想到当时的英雄曹操就再自然不过了,作者在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联想到了周瑜。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它的意思是“明月升起,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它的下两句是“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意思是“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整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感叹人生苦短,渴望贤才协助自己实现宏伟大业”的雄心。在这里,苏轼借客之口引用此诗句,是含蓄地反用其义,即希望自己能够遇上贤主。但客在此迅速将话题转向诗的作者曹操,并浓墨重彩描绘了曹操当年的雄才大略、丰功伟绩,并用一句“固一世之雄也”高度总结,但最后又用一句 “而今安在哉”反问,对这一切作了彻底的否定。
同在赤壁这地方,当年曹操那样的大英雄都尚且如此!反观自身,“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又能怎么样?但长江是无穷无尽的,即宇宙是无穷的。于是就感叹“人在无穷的宇宙面前,实在是渺小而短暂”。所以就有了“哀吾身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哀叹。所以就有了“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渴望。知道这个渴望不可以实现,所以就有了悲从中生,只好把这种悲伤传递到箫声之中:“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概言之,“人生苦短,宇宙无穷”,不能建功立业永垂不朽成了一切悲的根源。
4、齐读第三段。
(二)研习末两段
过渡:“人生苦短,宇宙无穷”,的确是困扰古今中外智者哲人的天大难题。孔子暮年也曾于河畔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陈子昂面对时间上的无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和空间上的广袤无垠“念天地之悠悠”时,发出“独怆然而涕下”的悲叹。面对无限的时间和无限的空间,人生的确是短暂的,人的确是渺小的。面对这个世界难题,我们该怎么面对呢?苏子是怎么面对的呢?
1、你有过这个困惑吗?你是怎么面对“宇宙无穷,人生苦短”的困惑?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面对此种困惑,有人欲挽住时间的流水,有人想延长生命的长度,有人及时行乐,有人珍惜寸阴。而苏子又是如何来排遣心中的苦闷和忧愁的呢?他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吗?他是怎么解决此难题的?请一同学朗读第四段思考此问题。
明确:作者从身边的水和月感悟到事物以及人的变和不变的相对性。
从变的角度说,“逝者如斯(水)”;“盈虚者如彼(月)”。万事万物并不永恒,事事物物时刻在变化,即“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他否定了客从不变的角度看“长江之无穷”的观点。
从不变的角度看,水“未尝往”,“往”指“流逝、消失”,即水“从来没有消失过”;月“卒莫消长”,即月亮“本身终究没有增减”,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万事万物都是无穷无尽,不会断绝,仍然永恒的,即“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强调了“我”与“物”同,也是无尽的,否定了客从变化的角度看“吾生之须臾”的观点。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这是好理解的,哲学上说,不可能同时踏入同一条河流讲得就是这个意思。但“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里“物”“无尽”也好理解,但“我”怎么也“无尽”呢?
说明:这是此文的难点,主要是学生没有佛道知识储备。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儒释道不同角度去理解,若课堂时间不够,也可以作为课外探究题,引导学生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在黄州时期的思想和儒释道关于人生永恒的论述。
下面是一些比较有代表的解释,供参考:(PPT)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苏轼所追求的也正是这个“不朽”。
▲佛教禅宗里有证实相的观点。实相是指空幻的万千事物背后的那个实在的本体,那个没有被污染的清静的东西,这东西真实而又清静,隐于现象背后,不生不灭,值得追求。生与死只不过是一种幻相,它的背后有一种永恒不变的实相。这种实相,一般的愚钝者是看不到的,要凭主体的心灵感悟,所见意境的瞬间升华才能实现。苏轼经过长期的磨难,产生了顿悟,所以乐观旷达地说:“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这样,人之生存是气聚的结果,人之死是气散的表现。一物化为另一物,只是具体存在形式发生了变化。究其实质,仍是一气。因此,在气这一层次上,万物也齐一的。庄子说人生于无复归于无,正如现代科学之谓物质不灭。
4、怎么理解主与客的对答?
明确:主客对答是赋这种文体的特点。苏子的“知”与客的“知”在文中交锋,苏子的“知”正是客的“不知”,这主客的交锋正是作者内心苦恼、矛盾交织的独白,重叠了两个“灵魂”。内心的“主”终于说动了内心的“客”,作者乐观向上积极的一面,压下了颓伤自怜消极的一面。
5、认识了无穷和有限的相对性,那么我们怎么面对人生?作者告诉我们怎么面对人生?
明确:“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6、世界难题解决了,苏子与客的情绪怎么样?请齐读最后一段。
明确:客喜而笑。这与前面的“乐”有本质的差异,“乐”是浅层的感受体验,而“喜”则是发自内心的愉悦。
板书:喜。
三、诵读全文,对话苏轼
1、诵读全文思考:若时空倒流,你又回到宋代,在大街上遇到了东坡居士,结合此文的学习,你想对他说点什么?
2、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的8.0级特大地震灾害。许多同胞在此次灾难中永远离开了我们,许多同胞在此次灾难中成了残疾人,许多同胞在此次灾难中失去了情人。如果这其中就有你的同学,那么现在你学习了东坡居士的《前赤壁赋》,你是否有更多的话想对你的同学说?你会怎么说?
3、小结: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
四、作业:背诵末三段
附录:板书设计
乐——赤壁夜景
↓
悲—
↓
喜——物与我皆无尽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