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维多利亚海湾的“地球一小时”(Victoria Harbour at Earth Hour)

标签:
香港维多利亚港地球一小时弱光摄影 |
分类: 台湾港澳 |
2013年3月的最后一个周六,用航空里程积分换得免费机票,飞到香港待了一天。傍晚,跑到尖沙咀,想看一眼每周六晚维多利亚港的水幕激光表演。不巧,赶上“地球一小时”,表演被香港政府取消了。所谓“地球一小时”(Earth Hour),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一项倡议,希望每个国家和地区的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3月最后一个周六的晚上20:30-21:30熄灯一小时,以夜生活便利的短暂牺牲,来表明对人类生存环境变化的关注。这个倡议在中国内地根本没人当回事,可在香港,政府和市民认认真真响应了!
众所周知,香港是世界上拥有最美夜景的四大都市之一,能在尖沙咀隔海欣赏对面港岛的迷人灯火,以维多利亚港和往来的游船为背景留个影,是无数海外游客的梦想。可今晚,对岸这些鳞次栉比的摩天大厦群,几乎所有灯光都罕见地关闭了。曾在香港工作生活多年的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情景,若非亲眼目睹,真的打死也不会相信哦。
维多利亚港湾里这些“游船河”的中西式游轮,也都关闭了船身上的彩灯,这与我熟悉的那个五光十色和灯红酒绿的香港大相径庭。此情此景,令我意外,更让我感动。都说香港人唯利是图,其实,若说香港人已超越了唯利是图的阶段,未免过誉,但若说香港人在唯利是图的同时,亦会更多在意良好的生存环境,还真如此。
游客们借着落日最后一抹晚霞的余晖,纷纷留下以维港为背景的倩影靓照。这里不像铜锣湾、海港城商中心那般喧嚣热闹,只因凭海临风,人的心境便开朗宁静许多。
港岛扯旗山(太平山)的轮廓,被填海造地建起的国际金融中心摩天大楼刺破。97年香港回归后我离开香港时,这幢大厦尚未兴建;2003年再来香港,初次见到这突兀的男根状“大柱子”很不习惯,但来的次数多了,也就逐渐看顺眼了。
香港回归前,港英政府为了尽量花掉多年积累的巨额财政盈余,宣布新机场计划和中环填海工程,并向全世界招标,各国开发商为此举行建筑设计比赛,美国设计师一举中标中环填海上盖的88层国际金融中心。中方当时也长了个心眼:你花钱我拦不住,但你必须为回归后的香港新政府预留一大笔钱!英国人还真绅士,留了钱,也留下了一些地标性建筑。
夜色渐浓。瞧:除了大楼上的广告灯箱按商业合同约定,仍在稀稀落落地亮着,写字楼内外的装饰灯和泛光灯均已关闭。顺便又瞅了一眼镶着金色玻璃的中环广场前的香港会展中心写字楼,那上面的第40层,有我曾呆了6年的办公室。一场金融危机过后不久,那里换了新主人。
那场亚洲金融危机,不但使无数香港公司倒闭,还使香港数十万家庭一夜间沦为“负资产族”,也就是说,你从银行贷款300万元买的房子,最低跌至仅值100万元!背着200万元的负资产,你却要继续按300万还本付息!想耍赖,银行会通过法院(甚至黑社会)强行收楼;继续供,凭啥此刻能用100万买到同样的房子,却要按300万还款?脑子进水了?唉,楼价暴跌这一课,香港人上过,日本人上过,美国人上过,唯独咱中国人没怎么上过,但这一课,迟早是要补的,不管你政府、开发商和购房者愿不愿意!
有着最浓商业气息的香港,居然能响应“地球一小时”号召,不惜牺牲巨额旅游观光收益;早在几年前,香港的大街小巷就开始到处设立充电桩,为纯电动汽车免费充电,原因很简单,这里的人们真心爱这个地球,并肯为此付诸行动。而我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