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伦敦见闻——向战俘老兵致敬!(MemorialDayinLondon)

标签:
伦敦阵亡将士纪念日二战老兵战俘方队皇家空军老兵 |
分类: 欧陆风情 |
1995年11月,我从香港总部前往伦敦,参与一项商务谈判。时值二战结束50周年,走在伦敦街头,我注意到许多行人胸前佩戴着黑蕊红瓣小花。一问才知,
11月11日是英国阵亡烈士纪念日,人们在此期间佩戴这种红罂
粟绢花,是为了缅怀历次战争中牺牲的先烈。我在市内的几个广场上,多次遇到英军老兵在皇家骑警的护佑下集会游行,还驻足聆听了老兵们的合唱会和他们演奏的苏格兰风笛。英军老战士们那种坚毅坦然的神情,令人心生敬意。
一天傍晚,我与友人漫步在白金汉宫前的红色摩尔大道(The Mall)上。他告诉我,就在几天前的11月11日,这里举行过一场规模盛大的阅兵式。当天,整个伦敦万人空巷,人们扶老携幼,争相前来观看这难得一见的盛况。有些摄影发烧友甚至前一晚就裹着睡袋躺在路边,为的是能占得某个较佳的拍摄位置。
阅兵式开始了,一列列皇家陆海空军方队和战车让观众兴奋不已。但令人意外的是,在方队中出现了一支特别的老兵队伍,当人们得知这些老战士全是二战中曾沦为战俘的英军官兵时,立刻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望着这些白发苍苍、饱经磨难的老人们驾着轮椅缓缓行进,想到他们在纳粹或日军集中营遭受的非人折磨和显示的不屈勇气,观众们无不流下崇敬的热泪……
我被友人的讲述所打动,感叹道:人生在世,谁不曾遇到过困境?谁不曾栽过跟头、受过屈辱?可是,在战争中,被俘与背叛完全是两码事啊!前者不过是因敌强我弱或战略战术失误而暂告失利,只要不背叛祖国和理想正义,在困境中忍辱负重,伺机东山再起,难道不应该倍加敬重?可是,我们的传统历来崇尚宁死不降、杀身成仁,甚至把被俘等同于变节,因而不知酿出多少人间悲剧!
不过,“以人为本”和“笑到最后”的观念并非西方独有。中国有两句老话:“不以成败论英雄”,“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一位中国近代领导人也说过:人是世间最宝贵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可见,我们的理念丝毫不逊洋人,遗憾的是,或许由于标准太多,或许是传统观念使然,临到用时,便因人因事而异了。
就在我和友人交谈之际,迎面走来一位身穿藏蓝呢制服、胸佩数枚金色勋章的皇家空军老兵。我迎上去问老人是否愿意与我们合影留念?他欣然应允。
回到香港后,我从印好的照片中找出这张合影。凝视着照片中这位身材瘦小却目光炯炯、慈祥中透着坚毅神情的皇家空军老战士,不禁猜想:他也许曾在英吉利海峡上空击落过纳粹战机,也许曾冒险空袭过纳粹德国的首都柏林,他也许也是那天阅兵式上战俘方队中的一员,曾在纳粹集中营饱受折磨。但不管怎样,这位身经战火、佩着勋章的老兵,必有一番不寻常的经历。
的确,人生经历多有坎坷,前进途中岂无沟壑?怕流血牺牲,必沦为战场孬种,怕失误受骗,难成就商界精英。每当生活遭遇挫折或事业受到重大转折时,惟有从容应对,乐观进取,方可能成为命运的强者。
(注:本博文字作为“卷首语”,曾发表于《国际市场》杂志2002.11月号。以上配图均摘自新华网)
关于中国战俘的书籍,请参阅: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