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博物馆里的那对儿新人蜡像(GreenlandinDesert:Shihezi)

标签:
中国新疆沙漠戈壁建设兵团克拉玛依石河子 |
分类: 神州行纪 |
1.汽车在沙漠戈壁中向石河子疾驶。石河子地处天山北麓,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南缘,离乌鲁木齐150公里。
2.在石河子博物馆参观时,看到一对儿新人蜡像,女的比男的小二三十岁哦!
1949年,王震部队奉命进军大西北(父亲曾是王震兵团的军官,若不是建国前被抽调到新组建的海军航空兵任职,恐怕俺现在已是蓄着八字胡的库尔班大叔了)。为了既镇守边疆,又使十几万大军自给自足生存下来,军委命令部队改编成十几个农垦师,并且只能在无人定居的荒漠地区进行开垦。
后来,为了稳定军心,解决官兵的婚姻问题成了当务之急,中央先后紧急从湖南、上海、山东、河南等省市招募数万城乡年轻女孩奔赴新疆。因僧多粥少,为了体现公平(否则漂亮的都被先挑走了),“选媳妇”只能按军衔高低和军功章多少依次排队进行。说是选,实际上就是“抓阄”——年轻姑娘们在黑洞洞的地窝子里坐成一排,男的进去摸到哪个女孩的手,那个女孩就是他老婆了,然后敲锣打鼓入洞房(也是土炕土墙的地窝子)。于是,就出现十八九岁的女孩嫁给四五十多岁的老军人的情景。于是,他们就把根留在了新疆...
以今天的世俗眼光看,可能会觉得她们当年是被“骗”去的而感到心酸。但当时的实际情况却是,这些女孩子们以参军和嫁给军人而骄傲!而且,许多人至今仍无怨无悔。哎,命运弄人!这就是历史。由此想到:人,怎么都是一辈子!如果能让自己开心地活着,老了不后悔当年的所作所为,又何必在乎世人的眼光和那些外在的东西呢?
3.沙漠中的魔鬼城——砂岩风化而成。大风刮过时沙丘会发出凄厉的响声,像有无数魔鬼在此撕咬吼叫......
4.沙漠中有许多沙生植物,告诉人们物种的生命力有多么顽强!它们也让我想起在美国内华达州莫哈维大沙漠中看到的风滚草。
5.克拉玛依油田的成片磕头机(抽油机)和一座小炼油厂。凭借地利优势,新疆的汽油比东部沿海地区便宜不少。
7.公路边的一座大型抽油机在不知疲倦地磕着头,原油被抽到蓝色箱子中,通过地下小油管汇集到大管道和炼油厂...
8.当年,和平起义的原国民党陶峙岳将军被改编后,即率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石河子,拉动了“军垦第一犁”,创建了比共和国仅小一岁的石河子新城。这座由转业官兵、支边青年构成的60万石河子多民族城市,形成了独特的边疆军垦多元文化。市内街道整洁,花草繁茂,从不堵车,显得格外宁静而温馨。
9.如今的石河子,已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所在的实行师市合一管理的新型城市。城市是以农场为依托,工农结合、城乡结合、农工商一体化,誉为“戈壁明珠”,并被联合国授予“人居奖”。图为石河子博物馆对面的商品交易大厦,前面的塑像是王震将军。
10.很难想像,在这个位于天山北麓中段,准噶尔盆地的南缘的石河子市,竟然与东南沿海的威海、扬州、珠海并列,被联合国授予“人居环境改善良好城市”称号。在独具西部风情的“丝绸之路”上,这座当年由军人选址、军人设计、军人建造的美丽城市,创造了“人进沙退”的奇迹。
11.石河子市中心,矗立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纪念碑,与对面博物馆里的那对儿新人蜡像形成强烈反差,分别向人们讲述着石河子今昔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