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米饭的联想(Association of a Bowl of Rice)

标签:
杂谈 |
分类: 社会万象 |
一个从浙江山区到上海闯荡的农民,经过多年从打工到经商的拼搏,终于家富业发,还成了电视里的新闻人物。说起兴业之道,他有一个比喻:如果只有一碗米饭,即使再怎么节省,也维持不了几天,只有先吃饱,有劲出去干活,换更多的米、赚更多钱,才能养家、致富。此话虽然很直白,却透出两个道理:其一,钱,不是省出来的,而是赚出来的。其二,与其全家守着一碗饭等死,不如让能力强的人先吃饱了,出去打工赚钱,很可能就为全家闯出条生路。
近二十年,中国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市场经济和国际化的潮流,企业,单位,或个人,如果不能顺应这些变化,还抱着计划经济、政企不分的老观念得过且过,恐怕很难再混得长久和滋润了。我们在调查大学生就业状况时,走访了一些中外企业,发现由于管理理念上的差异,他们在“一碗米饭”怎么吃上采取了不同做法,效果大相径庭。外企财大气粗,却并非人人都拿高薪。高层主管月薪数万不足为奇,但千把元收入的勤务人员,照样能够克尽职守。
而在一些国有企业,“你有我有全都有”的“大锅饭”体制,着实把人给养懒了。多干不能多得,少干也不少得,谁还愿多出力?谁都不出力,企业的效益还能有个好?于是,原有的人才被“逼”走他乡,新招的人才又陷入迷惘。最可悲的是,一些曾经挺有抱负和才华的人,也变得患得患失,自甘平庸起来。有的企业老总虽然求贤若渴,但在旧框框、老观念下,他们有意无意地成了好龙的叶公,要么人家九技仅用其一,要么十才只用其二,甚至因为种种原因,干脆把有的人才“雪藏”起来。这就难怪一些中资企业留不住能人,难怪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宁愿首选外企。许多学生坦言,他们想去外企一方面冲着那里的高薪,另一方面是被那种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简单轻松的人际关系、充分施展才能的发展空间所吸引。听听本期所刊登的那些大学生们的心声吧,或许,一些国企的当家人能多少有所感悟。
不过,同是国企,有些公司老总的“治家”理念则迥然不同。他们善于把“碗”中的“米”向一线业务骨干倾斜,对创汇赢利卓著的外销员,不但奖励住房、轿车,还把工资奖金提高到数十万、上百万元人民币,有时甚至超过领导表面的薪水。因为当家者明白,企业的生存来自于效益,效益是人创造的,企业没了人才,一切无从谈起。有了人才,更要为其创造找“米”的条件,或提供“煮饭”的“锅灶”。饭做好了,理所当然应给他们多添几碗,因为只有在你这儿吃饱了,他们才能摈弃杂念,才能经得起外界五光十色的诱惑,才能为企业玩命地赚来更多的“米”,做成更香的饭。企业若再辅以“感情留人”、“事业留人”,何愁英才不纷纷汇萃?何愁效益不蒸蒸日上?!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国家如此,才能兴旺,企业如此,方能发达,这其实是个浅显的道理。那些效益每况愈下、人才不断流失的单位,何不反躬自省一番?
原文发表于《国际市场》2003年一月号“卷首语”。当时正值第二轮企业机制改革、收入分配调整的敏感时期。当时的困扰是,如何奖勤罚懒,打破大锅饭体制。现在中国的问题是避免矫枉过正,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