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敕封护国寺,戴南老街上的千年禅院

(2015-02-06 16:31:14)
标签:

文化

作为兴化现存最古老的寺庙,已历经近1400年历史,更曾因唐清两朝皇帝敕封而名满江淮

 

戴南,别称戴家泽,是苏中地区第一大镇,经济发展迅猛,尤以不锈钢产业闻名全国。戴南的历史文化比起经济毫不逊色。

戴南有兴化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佛教寺院——唐代护国寺。护国寺始建于何时,目前无从知晓。

但种种迹象显示,最迟在大唐贞观年间,这里已有一座寺庙与征东失败的唐太宗李世民有关。

护国寺的前身原先只是一座小庙,相传因唐太宗李世民敕封而改名护国寺,至今已有近1400年历史。

一千多年前的真相,已经很难触摸。一千年后的传说,依旧美丽动人。护国寺的历史也就从这些传说开始了。

古寺小巷深几许

2015120,正是四九时节,我们顶着凛冽寒风,前往“大隐于市”的戴南千年古刹——敕封护国寺。

护国寺坐落在戴南最古老镇区,这里算得上是戴南千年历史文化发源地。

走进老镇区,一下子就被护国路两旁那些不起眼的幽深小巷所吸引,它们就好像是百岁老人额头上皱纹,纵横万壑,却又饱经沧桑,于平凡岁月里无声书写着戴南历史。

据说护国寺西面银匠巷,过去是手艺人集中在一起打造银器的地方,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条条老巷子如同这座名镇的千年肌理一般,将古寺紧紧包围当中。

远远望去,护国寺山门特别狭小逼仄,这似乎更符合历史本来面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庙不在大,有神则灵。作为苏中最大、最强乡镇,戴南城建规模早已超过中西部许多县城。集聚的人气,给护国寺带来越来越旺的香火。

上午9时左右,正是寺院香火旺盛之时,许多虔诚少男信女,怀揣一个个愿望,正忙着敬香祈福。

几个大铁炉里燃着的高香,将山门外世界笼罩在一片烟雾之中,檀香阵阵,使人们很快就洗去心中俗念,置身于一个佛国的世界。

这里香火何以如此兴旺,我想与戴南日益发展的经济紧密相关,更与古寺的久远历史分不开来。

走在车水马龙老街上,你只要静下心来,就能感觉到古寺历史温度犹存,昨日繁华依旧。

唐王“跪石”依旧在

在护国寺山门门匾上,写有“敕封护国寺”五个大字。可别小看这五个字,却大有来历。

首先,敕封就是皇帝下诏建造,而不是民间自发,这来不得杜撰。既然是受皇命建造,寺庙规模格局自然不会太小。

其次,是哪个皇帝敕封,这个很重要,因它涉及到护国寺历史问题。现在大家都从一个传说故事里,听到一个看似真实的答案,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敕封了这座寺庙。这个传说,几乎镇上每一个人都听过。

相传唐朝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带领一班御林军来到黄海之滨,不料撞上想夺唐朝江山的冤家对头盖苏文。武艺高强的盖苏文杀散了保驾兵将,又用雕翎箭射中李世民的坐骑。李世民落荒而走,盖苏文紧追不舍。

慌不择路的李世民辗转多日逃到一个临海荒村——七星庄(后称戴家泽),见路边有座小庙,不管三七二十一地一头钻了进去。丧魂落魄的李世民跪对神像祷告:孤王今日落难,求菩萨显灵,若救得我李世民,他日一定重修庙宇,再塑金身。

也该唐太宗有救,刹那间果然天昏地暗,日色无光。唐太宗喘息未定,盖苏文已追到小庙前。眼看四野无人,就要进庙搜擒。只见庙门虚掩,门窗俱是缠得密密层层的蜘蛛网,庙堂里布满了吊吊灰,根本不像有人进来过的样子。

盖苏文断定李世民不会在此藏身,于是骑上快马追向别处去了。等泉盖苏文走远,老天又恢复原来的样子,顷刻间阳光灿烂。唐太宗从佛座后钻出来,庆幸自己逃过一劫。

临行前,身披盔甲的唐太宗单膝下跪,虔诚地在菩萨前的拜石上深深一拜,恰在这时保驾大将薛仁贵也寻到庙前,拥着圣驾走了。
  唐太宗回到京城以后,很快派一位得力的钦差大臣来到戴家泽,制办砖瓦木石,招募能工巧匠,在小庙原址上新修了一座雄伟壮观的庙宇,李世民还亲笔题写山门匾额:护国寺,以旌表护佑大唐国之功。
  唐太宗李世民跪过的那块青石,至今还平放在护国寺天王殿前,上面的膝盖痕迹依然在目。

 

感念忠心封“护国”

 

传说不是历史的真实,但却是当时历史真实的一种折射。

唐太宗与盖苏文交战,正史上的的确确记载了此事。翻开《李渔全集》第十五卷“古今史略”172页有一段简明扼要的记载:“高丽王盖苏文叛,上亲征之,拔辽东,进攻安市城,薛仁贵奋击,所向皆摧,高丽尽遁。上以粮尽班师,深悔无功,叹曰:‘魏征若在,必不使朕到此。’”

不过交战地点不是在黄海之滨七星庄,而是在北方数千里外唐王朝与高句丽边境。贞观十九年(645),高丽国发生政变,盖苏文杀死荣留王,自己当了一国之主,并派兵攻打唐王朝臣属国新罗。

新罗向唐求救,唐太宗李世民自恃国力强盛,认为正是出兵消灭高句丽的好时机,立即颁布了一道圣旨,宣告:泉盖苏文是弑君者和专横暴虐者,他侵略忠诚的中国藩属新罗,必须受到惩罚。于是唐太宗决定御驾亲征,征服高丽。做好一切准备后,唐太宗领兵三十万,浩浩荡荡,水陆并进,向高句丽进发。

唐军一路高歌猛进,势如破竹,很快就攻下辽东十几座城池。没料到盖世文却是一位作战的高手,他将唐军引诱至安市城(今辽宁鞍山市附近),利用有利地形死守,唐军久攻不下,伤亡惨重。此时,严冬将至,粮草已尽,唐太宗不得不下命令撤军。

盖苏文乘胜追击,唐军又损兵折将,加上暴风雪突至,唐军大败。征东失败的消息传至国内,许多人都关心李世民的安危。

在得知李世民平安归国后,李世民曾经到过的地方,甚至没有到过的地方,都纷纷因此事而更改地名、寺名。尽管当时更名之后老百姓很不习惯,但更多的是感到荣幸,于是很快就把好消息传播开去。戴南护国寺与唐太宗这一段传说,当是在这一时期产生。

虽然唐太宗并没有到过戴南护国寺,然而当地百姓得知唐太宗平安归来后,为了表示心中喜悦,上表朝廷兴建护国寺,却是顺理成章之事。唐太宗感念百姓一片忠心,欣然提笔“护国寺”也再自然不过。

至于现在山门殿上的“敕封护国寺”这几个字是否出自李世民的手迹,曾任镇江金山寺的住持慈舟认为:这块匾额上的“护国寺”三个字,与金山寺的唐太宗御笔字迹相符,应为其笔迹。这为该寺始建于唐代,提供了有力证据。而前面“敕封”二字却并非他所书

 

历经千载故事多

千年护国寺的历史沧桑,还留存在许多真实的故事中。

关于这个“敕封护国寺”牌匾,就有一段罕为人知的故事。据护国寺现任住持智宇讲,原来这个牌匾是挂在老山门殿前,山门殿于上世纪70年代才被拆毁,这个牌匾也就跟着被拆下来。当地妇女就将这块匾拿回去放到井边,作汰洗衣服的垫板。后来,有一位乡镇干部看到,他比较有文物保护意识,就收回去放到办公室,直到寺庙恢复时才献了出来,要不然这个匾额现在就没有了。

此外,解放前,在护国寺的弥勒韦驮神龛上方曾有一块木匾,上镌有“上刹建自大唐”等字样。此匾为明初所刻,想必明代工匠在刻写这6个字的时候,一定有他们的理由和出处。令人惋惜的是,这块历经600多年的匾额,后来已毁于建国初期的拆寺毁庙运动中。若是能留存至今,不失为寺庙始建于唐朝的又一佐证。

值得一提的是,在原弥勒殿东侧曾有一棵老皂角树。据镇上老人讲,那棵老皂角树要几个成年人才能合抱,至少已有上千年历史。它是否就是唐太宗时期栽下的,我们不得而知。但千年皂角树却成为寺院一棵神树,一直庇护着这座寺庙,直到文革期间被毁。

历代护国寺住持在主持修建、扩建寺庙时,都刻意保护这棵老皂角树,主动为皂角树腾地方,将弥勒殿向西移2多。这也就形成了山门殿、弥勒殿及大雄宝殿不在同一条中轴线上的佛教寺庙建筑布局上的独特现象。

最令寺内僧人自豪的是,现在天王殿门的一块厚重大方石块。方石上面有一个深深的膝窝,传说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在此跪拜过。历朝历代,百姓每次来护国寺敬香,都在这块石头上跪拜,常年累月,跪拜石便形成了今日奇特的凹形现象。

 

兴废更迭见沧桑

美丽的传说,将护国寺的始建年代定格在了大唐王朝。但人们依然在寻找着护国寺千年历史更为准确的佐证。目前。人们已从《(庆)东台县志》中找到了“护国寺始建于宋代”的线索,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关于戴南护国寺的一段文字记载。这也表明,护国寺在宋代肯定就已矗立在这里,其前身寺庙的修建时间一定会更早。

在北宋天圣(1023—1032)年间,范仲淹奉命修筑的拦海大坝——范公堤筑成。卤水截流,里下河一带岁时丰稔,护国寺得以扩建。

在寺院西北角还散落着几块宋、元两代的石础、门墩、莲花座等遗物,上面鸟兽图案虽历经千年风雨,却依稀可辨。他们摆放在寺院一角,不奢华,不张扬,以一份看透岁月的淡然面对蓝天白云,静观寺庙兴废荣辱,波澜不惊。

护国寺真正的精髓,却是明代留下的两座大殿:大雄宝殿和弥勒殿。这些明代建筑在重修时仅仅是换了几片瓦,柱子、屋梁、屋脊等都保持原貌。如果视力好,还可看到屋梁上一排小字,当为明初所刻,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与众不同的是,护寺内大雄宝殿屋檐离地面只有3多,而屋脊却高达10多米,这种奇怪的建筑风格,为证明该殿建于明初提供有力证据。史载,明太祖朱元璋治国崇尚节俭,不允许大兴土木,凡寺庙屋檐超过一定高度就要多缴纳一定的税收。那时,许多寺庙为了合理避税,就将屋檐修得很低,而将屋脊修得很高,于是就形成了今日护国寺大雄宝殿奇特的建筑风格。
  时间流逝到清代,由于康熙皇帝对护国寺的一次敕封,使得该寺再度荣耀一时。

相传康熙二十三年(1684)九月,康熙皇帝南巡至苏州、宜兴一带,跟随其南巡的内阁大学士王士祯十分熟悉扬泰地区民情民俗,他向康熙禀报了戴家泽村护国寺与唐太宗这段佳话。康熙听后,遂题敕封二字,冠于护国寺题名前。为此,庙中僧人特意用白矾石刻下“敕封护国寺”这5个字。如今,这块康熙时期留下的白矾石门额已有300多年历史。

所以,人们现在看到的“敕封护国寺”前两个字笔迹明显不同于后三个字,谜底到这才被解开。唐清两朝皇帝相隔千年,一前一后携手敕封同一座寺庙,实属罕见。

时代变迁,让护国寺也随之兴废。乱世中,护国寺曾一度衰落。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戴南西侧马家庄的刘日晤等,曾捐银对护国寺大雄宝殿进行了一次修缮。

民国时期,护国寺出了一位有德的僧人,法号上法下莲老和尚,他也是护国寺被毁前最后一任住持。民国十二年(1923),由于修建寺庙,缺少经费,在隆冬季节,老和尚就光着脚去乡绅家化缘。乡绅和百姓见到后都非常感动,纷纷捐资对庙宇进行了重修。所以说在老百姓心中,他是一位持戒修行,严于律己的出家人。

建国初期,护国寺遭受重创,佛像皆被毁坏。庙内大雄宝殿、弥勒殿成为乡公所办公场所。也正因此原因,在上世纪文革期间,山门殿被毁后,大雄宝殿与弥勒殿却因属乡政府办公场所幸免于难,这也算因祸得福吧。

1998年,戴南镇人民政府新建办公大楼,让出古刹。经批准,19991敕封护国寺重修工程启动。20111110日,护国寺举行毗卢宝殿落成暨佛像开光庆典至此,敕封护国寺又重现昔日风采,山门殿前的香火也比任何时代更盛。

现在,修葺一新的护国寺原天王殿改名为弥勒殿,里面供奉着大肚弥勒佛和四大天王,弥勒佛背后是手执宝杵的韦驮像,只是韦驮像上已没有“上刹建自大唐”的字样。100多年前遭遇火灾的藏经楼,亦已恢复,重现往日雄姿。香火缭绕中,这座历经兴废的千年古寺,于现代建筑之中倍显沧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