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峪九华山潭峪穿越
2011年3月27日星期日早7点15分在高新一路犟驴,“老狐狸”,“野狼一号”,“小狐仙”,“刺梅”一行五男三女八人集合,两辆车从南二环上路,直奔环山路,出长安,进户县,8点20分到户县石井镇阿姑泉牡丹园竹峪。驴们开始按着上周六【纵横山水】留下的路标从竹峪登九华山走潭峪穿越。昨日犟驴拿秦岭冰晶顶试腿了。登山途中包含了艰辛、寒冷,同时也包含了喜悦、记忆。今天有体力穿越吗?
竹峪口位于户县石井镇柿园村,离环山旅游公路0.8公里,因早年盛产竹子而得名,竹峪沟窄曲径蜿蜒,徒步走进了山里,山路有的地方雪水交融,泥泞湿滑,蜿蜒盘旋,缓坡行进,坡度倒是不大,不过背阴的地方有冰雪,渐渐的盘升到山的高处,一路绿树枯黄,山雀争鸣。竹峪系登九华山的主要峪道。长约仅2公里,宽约3米,峪口有阿始泉、弥勒寺,谷道延伸向南即九华山。
九华山主峰海拔1766.4米,地处潭峪河、抱峪沟、竹峪与皂峪脑之间,有小西岳之美称。从九华山,可穿越竹峪,潭峪,皂峪。山下有弥陀寺。据石碑记载得知,先有九华山庙,后有弥陀寺。庙约创建于隋唐,南宋之前,有四川高僧义公和尚住寺布教,徒众甚多。因其岭的南端相继高起了远近相望的雄虎咀、平峰、灵峰、中峰、三老峰、观音峰、南峰等九个山峰而得名,故仿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安徽九华山而命之。山顶奇峰险峻处建有庙宇;每年这里都要举行盛大庙会。
上山的路开始变得湿滑,树叶中略代泥土,由于峪道里人烟特稀少,一致同意继续穿越,毕竟泥泞中穿越另有一番情趣!当然危险也随之剧增!我们一群疯子,不被人理解,跑到山里疯狂,让我们回到了童年时代。九华山有众多景点,由下而上依次为九华十二景:灯盏窝、青龙岭、灵官殿、望乡台、药王殿、览胜楼、王井池、南天门、断层崖、龙王滩、神仙洞和天棚等。由竹峪进山,盘旋而上,拔高的路面让人畅爽不已,站在中间山梁处歇息时,山谷的小庙,对面的皂峪,尽收眼底。
过灯柱子就到了“灯盏窝”,中有水潭,形如油灯故名。我们一行八人互相照应,随时互相告诫不要掉队,不要拉开距离。走困了大家伙围在一起作短暂休息等等,总之是一个团结、和谐、凝聚力很强的“犟驴群”!脚踏雪路,但是走在松软的雪中,那份惬意还真是无法言传。走起来那个心旷神怡哦。路边有的低洼处,积雪几乎没过了脚面,山里的松树上挂满了厚厚的雪片,盘旋路上有一段积累了抹过小腿的冰雪,我们的心情也紧张。哈哈哈,搞得大家伙心里老紧张。为了避免忙中出错,我们互相鼓励着向前走,不回头,一直向前走,向山峪的那头前进!走啊走啊,为了缓和紧张的气氛,我们互相说着笑话,你一句我一句,我们的队伍又充满了笑声,心情也随之轻松了许多。有了的冰雪打扰,我们的步伐慢了很多。这个不小心打个趔趄;那个不小心摇摇欲倒。但我们还是坚持前行!艰难的攀山。累了咬牙坚持,渴了小抿一口茶;只有一个心愿:早点攀到山顶!再上即达九华山第一峰——雄虎嘴峰。或许是路滑的缘故,不停地、没有歇息地走了五个小时的艰难攀越,到了中午1点多,登顶,见到两个庙。台南有一小峰,经人工铲平后称为“平峰”,其上设有客房、宿舍和厨房,供游人吃住。平峰之南拾级而上可达灵云峰。灵云峰,三面绝崖,异常险峻。峰下有一耸起的石柱,高约6米,形似层云宝塔,名为“灵云塔”。由灵云峰南行,登百余石阶便达中峰。中峰,建有献殿和正殿,内供地藏菩萨。献殿西据下有“玉井池”,东檐竖着两块清代石碑。1948年,赵廷平同志居此指挥党在户县的地下工作。出殿后门,越沟而上,为三老峰。三老峰,峰上有庙宇3间,内供三大老母。由三老峰西侧而上,即达最高的观音峰。观音峰,峰上有庙宇,内供五大菩萨。庙前有“虎刨泉”,传说系猛虎利爪刨出。再南至南峰,后殿内供三教圣人。沿岭向西南可达“南天门。南天门,两块岩石拱起,高约2米,宽约1米,恰似门形故名。南天门南,便是一断裂带,名为“断层崖”。中峰东侧峭崖处有一石洞,内供弥勒佛一尊,名“佛爷洞”。往北又有药王洞。药王洞北下有“滴水池”,岩崖之水洒落池中,经年不断,供山寺众人饮用。佛爷洞东有“神仙洞”,洞深约5米,宽约2米,山石嶙峋,千奇百怪。神仙洞北悬崖处,有一巨大平整的岩石,突出向外,形成了一个“天棚”,其下约有10多平方米,游人可憩息于此。九华山,为终南名峰之一。登上山的最高处,东望圭峰,巍峨挺拔,明媚秀丽。西望甘、涝诸谷,沟壑纵横,波涛起伏。南望终南诸峰,丛峦环抱,群峰耸起。北望秦川大地,沃野千里,田连阡陌,尽收眼底。九华山峻崖奇峰,风景秀丽,峰峦陡峭俊拔,山石千姿百态,殿宇栉栉,气势轩昂。
这个时候虽说也不是很累,毕竟已经到了吃饭的时间,大伙肚子饿的咕咕叫,午休处位于岱顶的平台,我们做了两锅胡辣汤,两锅麻食。几个人吃的真香。又煮了一锅铁观音茶,三点半开始由潭峪下山,出山。
潭峪:峪口位于户县石井镇潭峪口村,在曲峪西,皂峪东,离环山旅游公路0.8公里,去年10月10日犟驴一行曾雨游潭峪。相传早年峪中盛产珍贵的檀木,称之为檀峪,民国时期误“檀”为“潭”,延误至今,潭峪谷道南北走向,北起谷口,南至郭家山(海拔2134米),两翼主要有风沟、彻阳沟、猪槽沟及大板沟六条沟。
从主峰九华山至潭峪口约15公里,人常说上山难下山更难,冰雪中下山就更难了。积雪开始加大,一处到了齐腰深,路滑又是往下走,我们每个人都有好几次差点跌倒,小心翼翼摸扶,弯腰曲腿,尽量的降低重心下行。遇到坡陡路险的地方更要加倍注意,随着高度不断下降,下小路过后,道路状况有所改善,已能听到哗哗的河水声,,驴友们远离城市的喧哗,去大自然中去寻找那种宁静,释放自己的心灵,意气风发,高处呐喊,动地撼天。朦胧间山巅几间旧房古朴神秘,身处大山只中,高山之巅,观层恋叠障,风起云涌,感秦岭神韵。糟糕的是,谭峪废弃的采石场特别多,被人工修建的石子路踩上去特别硌脚,很滑,还是需要小心翼翼地通过而路旁再无树木。大家伙也没有出现惊险动作,又健行了一个多小时,站着小憩一下,喝几口茶水。景色愈来愈美,道路在河流边上缓慢降低,让人有充分的时间欣赏景色。本来就是远离城市生活到大自然里采颉向往,进行心灵的放飞,返朴归真,融入人类最初的家园。我们下山的速度不断加快,脚一拧一歪、一深一浅,石头垫脚生疼,腿顿扭象麻花,经过三个小时的行军我们终于下了山,六点半出潭峪口,西行八百米回到了车上。
【线路安排】西安--竹峪--九华山--谭峪;全程45里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