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陕西 “一脚踏三省”之美称白浪镇

(2010-04-04 16:30:02)
标签:

杂谈

分类: 驴眼看人文

     近日(3月28日)去商洛参观了商南素有 “一脚踏三省”之美称白浪镇 

                                     陕西省白浪镇

     陕西省白浪镇地处陕西省东南边陲,秦、豫、鄂三省结合部,因有“三省石”友谊碑而声名远扬,素有“一脚踏三省”之称。 

                                      荆紫关镇

      荆紫关镇地处豫、 鄂、陕三省结合部,有“一脚踏三省’和“鸡鸣三省荆紫关’之美称。 镇中心西去2.5公里接陕西商南县白浪镇,南去2.5公里接湖北郧县白浪镇,三省结合处均为乡镇政府所在地,全国独此一处。南水北调中线水源丹江河贯穿境内, 自古水陆并通,道扼秦楚,区位优势明显,为方圆百里的经贸、文化、旅游中心。2005年11月被国家文物总局、建设部评定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

                                     荆紫关镇历史:

     荆紫关位于河南省淅川县西北边陲,地处豫、鄂、陕三省接合部,素有 “一脚踏三省”之美称.这里物阜民丰,人杰地灵,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 
     荆紫关面临丹江,背负群山,地势险要,扼三省交通之咽喉.我国最早的地理书籍《禹贡》记载:荆紫关早在战国以前就是“西接秦川,南通鄂渚’的交通要塞.丹江航运与汉江、长江航运联为一体,汉江和长江流域的大部分物资运往古都长安和西北地区都要通过丹江,丹江航运给荆紫关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陆路不发达时期荆紫关成为我国南部与西北地区的货物中转站.历史上,金戈铁马频频在这里征战,南北商人纷纷在这里云集,大小桅帆徐徐朝这里聚拢,荆紫关成为周围方圆百里地区的政治,军事,交通、商贸中心.
  荆紫关很早就有人类居住.1983-1984年河南省文化厅文物普查,在荆紫关发现了好几处人类历史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历史文物.经省文化厅国家史物考古专家认定,吴村西庙岭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人定居,建有固定村庄,为新石器时代遗址;河西魏村为西周村庄遗址。
  淅川县博物馆藏书《淅川名胜》记载,西周时八百里丹江沿岸有六个古城,荆紫关就有两个。一个是处于现在荆紫关高中校址的永安城,一个是处于现在吴村麻坑村的定阳城,也就是后来传说中“包公坐定阳”的地方。两城都留有遗址。
  春秋战国时期,七霸称雄中较为强盛的楚国就是在荆紫关一带起家发展的。《淅川名胜里记载》,楚国早期曾在荆紫关不远的丹江与淇河交汇处 立三户,屈原这个三闾夫就在三户住了一段时间.当时秦国和楚国战争频繁,比较有名的秦楚丹阳之战(公元前312年),泰国就是以荆紫关作为后方、攻打楚国。那时的荆紫关,时属秦、时属楚,成语“朝秦暮楚”就来源于此。
       楚汉相争时,项羽和刘邦都以先达成阳为目的,汉高祖刘帮带领部队途经荆紫关,直奔成阳,约法三章,戡息战乱,平定天下。那时荆紫关还没形成集镇,而是一个村落,叫“草桥关”,缘由丹江上有座木头桥,上铺杂草,加之谊地是险关隘口,故取名“草桥关”.到了明朝,草桥关一带满山荆条丛生,紫色荆花飘香,煞是好看。加之草桥已被洪水冲毁,草桥关便更名为荆紫关.‘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刘秀与王莽争夺天下,曾路过荆紫关,在荆紫关留下了很多传说和历史遗迹.如汉武帝刘秀牵着马在马饮桥饮过水,后人在此修建了马饮桥;在汉王坪(现粮管所后)为一个冤死的部下修建了城隍庙;用箭一箭把山头穿个洞一一此地叫穿箭垭;此外还有送驾沟、无蚊地等.这些传说和文物古迹融为一体,在荆紫关妇孺皆知.

    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都转向了西北(秦都咸阳、都长安),女国各地物资朝京都运输,大都靠丹江航运.遂着航运兴起,紫关进入了经济,文化的繁荣期.
    三国到隋朝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国家多乱,战争不断,经济发展缓慢,荆紫关随着历史的动荡不定时而发展繁荣,时而萧条冷落。
    唐代前期和中期是国家鼎盛繁荣时期,南方很多物资都要通过丹江航道朝长安运输。荆紫关作为一个航运中转站,随着航运的再度兴盛,商业和贸易迅速繁荣,形成规较大的集镇.公元684年,武则天当了皇帝以后,巡视,观光曾到过荆紫关。在距荆紫关不远,现在还留有武则天歇息梳头的历史遗址一一梳洗楼.始建于唐高宗仪风二年的荆紫关法海禅寺,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与本县仓房镇的香岩寺同为皇家寺院,有“上法海,下香岩”之称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杜牧、李商隐、元稹等大诗人,从古都长安南下的时候都曾路过这里,给荆紫关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笔. “共到庄前竹园下、殷勤为绕故山流’’便是元稹西渡丹江时寄托的无限情素,也道出了荆紫关当时的自然风光和物阜民丰。

                           湖北省十堰市郧县白浪镇

     白浪镇地处鄂、豫、陕三省结合部,东经110º 52´--111º13´,北纬32º58´-33º15´,东与河南省淅川县荆紫关镇相连,西北与陕西省商南县白浪镇接壤,正西方与我县南化塘镇毗邻,西南与刘洞镇相依,自古就是商贾云集,兵家必争之地,是三省结合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鄂之门户”、“豫之屏障”之称,“鸡呜惊三省,同饮一江水”是这里的真实写照。白浪镇地处汉江支流---丹江河中游南岸,境内群山起伏,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属亚热带过度地段,降水充沛,年降水量在814mm左右,境内地形复杂,以岗地、丘陵、低山为主,最高海拔859m,最低点205m,相对高差654m,年均日照时段1700—2000小时年均气温13ºC—17ºC,无霜期248天,夏季主导风向东南风,秋季主导风向西北风。
    白浪镇是八十年代末始建乡的年轻边陲小镇。追溯历史,白浪在解放初期隶属第四区(南化区),1951年后属刘洞区,1958年后属刘洞公社,1962年后属刘洞区,1975年撤区并社时,划原刘洞公社的洋溪、会沟公社,原南化区长新公社的大坪、麻池大队和鲍鱼公社的大桑树、石槽大队设置丹江公社,1980年改名为程家台公社。1987年撤区后被命为白浪乡,据说庙沟河有一条古老的街,名叫白浪街,据说庙沟河在每年立秋前后有白色的浪花从河底泛出,故称白浪街。白浪街东西长200米,南北宽30米,街上居住着200多口人。街北边西侧陕西商南县汪家庙白浪村,东侧属河南淅川县荆紫关马头村,街南属湖北郧县白浪镇白浪村,街心立有一座碑,上书“一脚踏三省”五字。1996年5月经湖北省政府批准撤乡建镇更名为白浪镇。据有史记载以来,白浪镇与河南因河界引起的水事纠纷不断,双方大动干戈常有之事,曾多次惊动中央。郧县白浪镇建乡以来,山民陆续从山村迁出,集镇因此而兴盛,镇区面貌日新月异,经过近10年建设,城镇面貌焕然一新。与白浪镇隔河相望的河南省荆紫关镇,自唐代始为水旱码头,地方传统加工工艺盛极一时,名扬中外。  

      白浪镇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迥异,周边人文景现遍布,自然风光优美,山泉河流充沛,主要景观有【三省友谊碑】此碑建于1984年距镇3华里,位于鄂、豫、陕结合部,碑下有一块三省分界石,三边特殊的地理地经缘和不同的民风民俗吸引三省众多名游客慕名观赏。【龙洞】距镇10华里,该洞宽广而深不可测,洞口处宽阔可摆宴设席20余桌,洞下洞中连洞,地下“暗河”泉水潺潺常流不息,形成一大景观。【神泉】白浪镇境内地下泉水广布,最著名的有公鸡泉、母鸡泉、高家泉、朱家泉和程家泉,因其清澈透底,甘甜可口,冬暖夏凉,久旱不枯,多少年来一直当作居民生产和生活所需,成为农民的“救命泉”,因此人们也称之为“神泉”。【孙大人庙】该庙位于集镇中心北方山坳上,为纪念清朝清官孙武雷而建,孙武雷,湖北武昌人士,道光年间出生,三岁丧父,依靠叔父孙铁锤供养读书,在东京荣获文状元第一名,武状元第二十一名,后在鄂、豫、陕交界处任县令,期间除暴安良,达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深受三省交界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不幸遭奸人陷害,冤死在荆紫关镇 杨泗庙监狱,年仅30多岁。三边人民为了纪念这位人民公仆,荆紫关镇方圆百里为他建庙宇数十座,通称为孙大庙宇。鄂、豫交界处的孙大庙宇是三边交界保护完好的一座庙宇。数百年来一直是三边人民纪念孙武雷的重要场所,为保护这一人文景点,三边人民都 作出一些有益的贡献,不断有人自愿捐款捐物出工,2001年政府出面修复后吸引三边更多游客去旅游,孙武雷的功德,如庙前千年古柏一样深深扎根于三边百姓的土壤之中,万古长青,永传民间。


陕西 <wbr>“一脚踏三省”之美称白浪镇

陕西 <wbr>“一脚踏三省”之美称白浪镇

陕西 <wbr>“一脚踏三省”之美称白浪镇

陕西 <wbr>“一脚踏三省”之美称白浪镇

陕西 <wbr>“一脚踏三省”之美称白浪镇

陕西 <wbr>“一脚踏三省”之美称白浪镇

陕西 <wbr>“一脚踏三省”之美称白浪镇

陕西 <wbr>“一脚踏三省”之美称白浪镇

陕西 <wbr>“一脚踏三省”之美称白浪镇

陕西 <wbr>“一脚踏三省”之美称白浪镇

陕西 <wbr>“一脚踏三省”之美称白浪镇

陕西 <wbr>“一脚踏三省”之美称白浪镇

陕西 <wbr>“一脚踏三省”之美称白浪镇

陕西 <wbr>“一脚踏三省”之美称白浪镇

陕西 <wbr>“一脚踏三省”之美称白浪镇

陕西 <wbr>“一脚踏三省”之美称白浪镇

陕西 <wbr>“一脚踏三省”之美称白浪镇

陕西 <wbr>“一脚踏三省”之美称白浪镇

陕西 <wbr>“一脚踏三省”之美称白浪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