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感情与美的行为”佳作两篇及点评
(2022-05-11 18:43:21)“美的感情与美的行为”佳作两篇及点评
【原题呈现】
1917年,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的理论,认为“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之我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他在《美育与人生》一文中指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动力薄弱。感情动力需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这就有待于陶养。而陶养的工具,就是美的对象。多接触美的事,美的物,美的感情,美的思想,人自然就受到熏陶,渐入于美境了。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以“美的感情与美的行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学生习作一
养美之情,行美之为
蔡元培先生曾说要以美育代宗教,并在《美育与人生》中指出:“要靠美的对象,陶治自己的性情。”这与当下的美育不谋而合,私以为,我们要培养美的感情,做到美的行为,进而渐入美的佳境。
美之情感是人之常态,是人类普适的高尚追求,是一个人心灵的向善,也是个人发展的前提与基础。蔡元培先生曾说:“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结之习惯,而使人之我见,利已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从中不难看出,美的情感对人心灵的指引,能够指引人行为更加高尚。
故此,培养美之情,不仅能够让人摆脱消极悲观的心情,还能让人拥有美之行为。梵高被上帝遗留在那金黄色的田野里,但她却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一幅绚丽的星空,捧出了一朵令人目眩的向日葵。他虽贫穷,但他有美之感情,用自己短暂的一生,为世人传递乐观向上的态度,用唯美的星空,传达自己高尚的行为。美的感情不一定要热烈奔放,也可如春天里的细雨给人以潜移默化之效,滋养人美的心田。
其实,反过来看,美的行为也可以滋养更高尚的情感,两者相互交融,是渐入美境的必要途径。情感指引着我们的行为,行为也可提升情感。苏轼的一生令人赞叹至极,他既有雨中漫步的唯美情怀,也有为鼠留饭、怜蛾不点灯的美之行为。说到底,他有美的情感,他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通过这些事物来培养自己美的情感,行美之为。
诚然,美的情感大多数人都具备,但这份情感还有待于形成美的行为,因此,我们要用美的对象来陶治,使之产生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就要我们不仅善于发现美,更要我们陶治美的性情。正如罗丹所言“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要发现生活中的美,面对疾风骤雨,有人抱怨老天爷,而苏轼却美在其中,直言:“谁怕?一蓑烟雨任中生!”正是他善于发现美,才造就了自己唯美的一生。由此可见,善于发现美要从周围的一点一滴做起,以美之情养美之行。
吾辈青年,当对美的事物孜孜以求,以美的事物滋养美的情感,用美的情感提炼出美的精神,在美的精神驱动下展示美的行为,向美而生,笃定前行!
教师点评:
本文紧扣材料要求的主题词写作,审题准确。对于两个关键词的写作,考生能论述出两者的相互关系,当属本文最大的亮点,作为高一的考场作文,实属难能可贵。另外本文观点明确,层次分明,从“美的感情”内涵说起,到它对“美的行为”的作用,以及如何形成“美的行为”层层递进,显示了考生清晰的思维逻辑。文章语言自然流畅,如能进一步丰富论据,则可更上一层。
学生习作二
陶冶美之感情,彰显美之行为
人生而有情,但并不都有美好的德与行,而高尚纯结之习惯,需要美的熏陶。作为当代青年,当陶养美之感情,彰显美之行为。
美之感情,是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是范希文“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博大胸襟,是当代人“请祖国放心,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故想要有所作为,须先有美的感情。
拥有美的情感,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成长为国家需要的栋梁。拥有美的感情也会产生美的行为,而只有美的行为,才能汇聚成服务社会的宏大力量。费考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美人之美,天下大同”,可见良好的社会需要我们去淬炼美好纯洁的感情。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陈寿如是说。人也如一道上好的佳肴,品尝时口感丰富,味道层次分明,韵味无穷,可知人之美,美在将众多性情融为一体,既显示人性之美,亦不失有趣的灵魂。其实,我们往往发现一个人是拥有多面的丰富的个体,如傅雷先生可以严厉地斥责他的儿子,也能低下姿态,耐心给儿子写信。正是这一刚一柔之间,先生才更加真实而高大。但这并不是让我们做两面三刀的谄媚之人,我们要做的是历经千帆,不忘初心,做暴风雨中的海燕,做不改颜色的孤星,以美己之情,美己言行。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是国家的代表,而我辈青年更应以热情迎接美育的洗礼,更好地彰显大国青年之风貌。然观当下之景,一些青年为何没有应有的意气风发,积极阳光,而是“佛系”“躺平”与“摆烂”?且看新时代榜样黄大发誓言“水过不去,拿命来铺”;黄文秀回乡奉献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罹患渐冻症仍在战疫一线奔忙的张定宇……这才是大国明信片该有的模样。我们青年不该做鲁迅先生笔下自暴自弃者流,而是应如萤火一般,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涵养“踏平坎坷成大道”的勇气,迎接美的事情,洗濯我们喧嚣的心灵;当有“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豪情;当积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恒心,坚持美己之情,美己言行,以美待人,坚守中国少年美之本心。
陶养美之感情,涵养美之行为,然后走向彼岸的荣光。
教师点评:
本文语言流畅,读来有一气呵成之感。论据丰富,引用、化用、排例等不断切换,显示了小作者的丰富积累。另外也能紧扣材料内容写作,思路较清晰,先阐释“美之感情”的内涵,紧接着论述其作用并联系上另一个关键词“美之行为”,然后宕开一笔,说到人的性情多面融合,有点跑偏,好在段尾及时回扣关键词。最后一个部分联系当今青年和社会现实,提出如何陶冶美的感情、涵养美的行为。如能把两个关键词的关系再进一步阐释当属更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