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诗歌体裁分类

(2011-12-01 19:33:17)
标签:

教育

             古代诗歌体裁分类 :主要包括诗、词、曲。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行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中国古代诗歌题材

一、           山水田园诗

田园诗和山水诗往往并称,但这是两类不同的题材。

田园诗会写到农村的风景,但其主体是写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

山水诗则主要是写自然风景,写诗人主体对山水客体的审美,往往和行旅联系在一起。

特点是: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1-3。(8)

归嵩山作①

()王维

清川带长薄②,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 ①嵩山:又名嵩高山,在登封县(今属河南省)北,为五岳的中岳。作者开元中期曾隐居于此。②长薄:指随山麓延伸的林木丛。薄,草木丛生。

1(1)王维与盂浩然齐名,皆为盛唐                   诗派的代表诗人。

2(3)对此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勾勒了一幅清溪映带绵延丛林、车马行进悠然从容的图画。

  B.颈联以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营造出苍茫凄清的意境。

  C.尾联表达诗人终于归隐嵩山脚下,从此断绝世俗交往的淡泊情怀。

  D.从全诗看,诗人感情经历了从孤寂清冷到萧瑟凄凉再到闲适自得的变化。

3(4)诗的颔联颇受世人推崇,请从表现手法角度加以赏析。

 

 

 

 

二、           写景抒情诗

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

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

感遇(其二)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释】 兰、若,指兰花和杜若,皆是草本植物。朱蕤:(ruí) 红色的花。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A. 一二句点明兰若生长的季节,用芊蔚青青两个词形容枝叶的茂盛。

B. 三四句中相对,从侧面细致描绘了兰若压倒群芳的秀美花色。

C.五六句中白日晚”“秋风生写出了季节变化特点,白昼渐短,秋风渐起。

D. 末尾用反问句芳意竟何成?感叹兰若如此秀美,到头来也只是随风凋落。

说说幽独空林色一句中字的妙处。(4分)

 

 

 

 

从全诗看,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三、           怀古咏史诗

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89题。(8分)

隋宫

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1)上面两首诗的题材与内容都较相近,说说这两首诗都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慨。(4分)

 

 

2)分析两首诗在写法上的不同(4分)

 

 

 

四、           咏物言志诗

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流 莺

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凤城:这里借指长安。

1)本诗题为流莺,诗歌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流莺的?(3分)

 

 

2)清代诗评家叶燮称此诗寄托深而措辞婉。请结合诗歌谈谈你对这一评论的理解。(4分)

 

 

 

 

 

五、边塞征战诗

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望 蓟 门

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 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 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 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唐代的范阳道,以今北京西南的幽州为中心,统率十六州,为东北边防重镇。它主要的防御对象是契丹。

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

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脉,带山襟海。

1在开篇两联中作者触景生情,其中哪一字起到了诗眼的作用?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为何产生这种感受。(6分)

答:

 

 

 

 

2尾联中作者运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终军请缨的典故。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5分)

 

 

 

 

六、送别诗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抒写离情别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答柳恽   

吴均 【南北朝】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

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

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注:这首诗是吴均与朋友柳恽的赠答之作,此诗源于柳恽要出门远行而作了《赠吴均诗三首》,吴均这首诗正是答他的诗而作。催轴:即催车上路。这两句也是说晓行露宿,饱尝风霜之苦。

原陆:高原和平陆。这两句是说,你这一去远隔高原和平陆,究竟去到哪里呢?

1)本诗的第三至六句选取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答:

 

 

 

2)从炼字的角度分析的妙处。

答:

 

 

 

 

七、思乡怀远诗

思乡怀远诗:主要描写凄凉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晚次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卢纶(?~约799),郡望范阳人,著名诗人。此诗作于安史之乱时。估客指商人。

1)请简要分析首联中远见犹是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变化。(4分)

 

 

2)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分析颈联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4分)

 

 

 

 

 

八、即事抒怀诗

即事抒怀诗: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8分)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唐中宗时,杜审言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边陲。这首诗是他在这次流放途中所写。

迟日,春日。《诗经七月》:春日迟迟,采繁祁祁。”  京国人南窜,意指从京城放逐至峰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句,诗人春天经行一处园林,回想它秋天时的荒芜和破败,不禁悲从中来。

B.第二句,写到了南下途中鸟语花香的美好,也传递了诗人即将渡江赴边的愁苦。

C.第三句承上启下,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感湘江北流,皆因京国人南窜

D.结尾句中作者借湘江水北流点破诗题,又以不似寄托自己的无奈慨叹。

2)诗中的”“情绪,作者是运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的?请结合这首诗的前两句作简要分析。(5分)

 

 

 

 

 

 

九、哲理诗

哲理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

例如: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镜。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渠:他,指方塘。哪(nǎ)得:怎么会。清如许:这样清澈。

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八、爱情闺怨诗

爱情闺怨诗: 宫怨诗与闺怨诗两种

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

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例如: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译文】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忽然看到陌头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简析: 王昌龄的一系列宫闺怨诗中《闺怨》尤为突出。诗题为《闺怨》,起笔却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紧接着第二句又写出这位不知愁的少妇,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妆登楼远眺的情景。于是,一个有些天真和娇憨之气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闺中少妇果真不知愁吗?当然不是。读过全诗之后我们知道,这是一位丈夫远征他乡,自己独守空房的少妇,即使在唐朝封建礼教尚不严格束缚妇女的时代,她平日里也是不能随便出门的。

  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称为诗眼。这位少妇所见,不过寻常之杨柳,作者何以称之为忽见?其实,诗句的关键是见到杨柳后忽然触发的联想和心理变化。杨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仅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时,它又是友人别离时相赠的礼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赠的习俗。因为那迷茫和朦胧的杨花柳絮和人的离愁别绪有着某种内在的相似。

  故少妇见到春风拂动下的杨柳,一定会联想很多。她会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爱,想到与丈夫惜别时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华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或许她还会联想到,丈夫戍守的边关,不知是黄沙漫漫,还是和家乡一样杨柳青青呢?

  在这一瞬间的联想之后,少妇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便一下子强烈起来,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悔教夫婿觅封侯便成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说到忽见,杨柳色显然只是触发少妇情感变化的一个媒介,一个外因。如果没有她平时感情的积蓄,她的希冀与无奈,她的哀怨与幽愁,杨柳是不会如此强烈地触动她的情感的。故曰少妇的情感变化看似突然,实则并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封侯」而后悔呢?此诗含蓄细腻,生动地表现出了少妇瞬间微妙的心理变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11届周练六
后一篇:走近诸子百家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