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词语释义窍门
(2010-12-16 11:13:34)
标签:
宋体华文楷体现代汉语文言文教育 |
文言文词语释义窍门
【开窍障碍】
依照现代汉语的语言结构、表达习惯来理解文言词语,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是对语言的古今演变规律缺乏深入的了解,同时又被古今语言表面相似的字形和结构所迷惑,从而将古今意义等同起来,混为一谈。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扩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产生了变化,有的名称说法已经改变。因此,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不可以今义当古义。
如: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这样的翻译就错了。(“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又如:(全国高考题)“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中的“南面”,《现代汉语词典》有两个义项:一是指“南边”,即表示方位的“南面”,在这个意义上古人单说“南”而不说“南面”;二是古代以面朝南为尊位,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此把为君叫做“南面为王”、“南面称孤”等。句中的“南面”是指乐毅想谋反后为君,用的是古代的意义。在这一点上,文句中的“南面”与现代汉语是不相同的。
2、 望文生义
这是孤立的处理词义的错误方法,缺少联系,缺少依据,胡乱猜想,其结果往往与正确的释义相去甚远。如96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第1题中“或遂寝而不行”提供的义项是“止息”,而有些考生便臆断为错项。因为他撇开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孤立地理解这个词、这句话,觉得“寝”肯定是“睡觉”之意,并且以上文中有“必条利病反复”有“病”这个字眼,于是似乎是顺理成章理解成:旧病复发,有时就在家睡觉而不出行。
3、 胶柱鼓瑟
如,2010年高考文言文第2题中对“辄货市粟麦”一句中“货”、“市”词义的解释正确的一项,答案是D(货:卖出;市:买入)。而有些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只知“货”有“买”的意思,其实这个词在文言文中既可当“买”讲(《记王忠肃公翱事》:“所货西洋珠于侍臣”),又可当“卖”讲(《狼》:“有屠人货肉归”)。也可以当“买”讲,(《冯谖客孟尝君》:“窃以为君市义”),还可以当“做买卖”讲(《肴殳之战》:“弦高将市于周”)。
【开窍门路】
如,“引”字本义——开弓:“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下》)
引申义——拉、牵引:“左右欲引相如去”
——导、引导、带领:“操引从华容道步走”
——引退、躲避:“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赤壁之战》)
总之,掌握本义,这些义项就可以揣摩出来。
[例1]高考例题:高考文言文中有一句“启听淮北取籴”——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
②
如,高考文言文第2题中对“辄货市粟麦”一句中“货”“市”词义的理解,可依据语境判定,何子平在解释为何“货市粟麦”时,谈到“尊老在东“,自己不忍心“独飨”白米,再联系前文对其“事母至孝”的评价,便可悟出“货市粟麦” 的意思了――将“月俸”白米卖出,买入低价的麦。并且上文说领到白米,下文又有人问“所利无几,何足为烦?”显然是卖了白米去买粟麦了。
另外,还可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③
如全国高考文言文第4题对“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一句有四条译文选项:――A、在州中任职略有少许俸禄,将打开州府大门请你留任;
B、在州中任职略有少许俸禄,将禀告上司挽留你;
C、州中空缺有俸禄微少的职位,将禀告上司挽留你;
D、州中空缺有俸禄微少的职位,将打开州府大门请你留任;”
上文说到何子平已“去职归家”,而顾觊之对他说:“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所以要极力挽留他,根据此意,可以推断出B项很符合挽留之意,更符合顾的语气。
2、学会联想
根据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相关联想,通过联想可推断词义。如――
幸:古文中的“幸”发展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幸运”“侥幸”“庆幸”“幸亏”“宠幸、宠爱”等。
幸运: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理赋不幸之甚也。(《捕蛇者说》)
侥幸: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庆幸: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观沧海》)
幸亏(表示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感到幸运的,幸而、幸好):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宠幸(皇帝到某处。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又如:(全国高考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学会排除
在文言文阅读中,不可避免的要接触到古今都在使用的一些词语,这些词语的古今意义往往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必须建立一种阅读意识:对于熟悉的字样,一定要慎思其义,要善于排除最先闪现在头脑里的第一感觉,因为它往往是你知识积累中的现代汉语的语义储存,决不能贸然用今义来诠释,而应当着眼于具体语言环境,判断究竟是取古、今哪种意义趋于合理。
如“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中的“但”字应取古义“只”、“只不过”,而不能视作现代汉语中的转折连词。又如《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中的“橹”字,切不可理解为现代汉语的词义摇船的工具,因为在文言文中它还作“盾牌”讲。
4、
文言中很多词语保留为现代汉语中的成语。我们可从今语中保存的古词古义上去推断,由此转换为文言文中的正确解释。
如“兵”――
当中的“副”可联系到成语“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名副其实”而作出推断。
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义,“以今律古”。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 加强古今异义的辨析,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文言当中一个多义词(大多是单音词)不同的义项分别组成现代文字中不同的双音词。如《孔雀东南飞》中有“东家有贤女,自名为罗敷,可怜体无比”的句子。这里的“可怜”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值得怜悯的意思,而应解释为可爱。又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中的“行李”义为出行的人,而非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的“夫人” 古义为那人,而非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6、
文言文语言结构及大量的词汇中有这样一个重要的特点,即采用骈俪、对举的结构形式,我们了解把握了这个特点,对于解释文言词义极有用处。对于生僻词语,,先寻找到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进行比照,然后根据已知词义作出推断。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举类而见义见远”(《屈原列传》)
“亡”与“北”对应——败逃者
辨词性
[例1]
【开窍示例】
(一)
丞相西平侯于定国者,东海下邳人也。其父号曰:“于公”,为县狱吏,决曹掾,决狱平法,未尝有所冤,郡中离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敢隐情。东海郡中为于公生立祠,命曰“于公祠”。东海有孝妇,无子,少寡,养其姑甚谨,其姑欲嫁之,终不肯。其姑告邻人之曰:“孝妇养我甚谨,我哀其无子,守寡日久,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母自经死。母女告吏曰:“孝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欲毒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以上府。于公以为养姑十年以孝闻,此不杀姑也。太守不听,数争不能得,于是于公辞疾去吏。太守竟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后太守至,卜求其故,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杀之,咎当在此。”于是杀牛祭孝妇冢,太守以下自至焉,天立大雨,岁丰熟。郡中以此益敬重于公。于公筑治庐舍,谓匠人曰:“为我高门,我治狱未尝有所冤,我后世必有封者,令容高盖驷马车。”及子,封为西平侯。
解说:“丁壮”在文言文中应理解为年轻的男女,文中孝妇为女性。要联系具体的语境来释义。
2、下列句中的“姑”字与例句中的“姑”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解说:“姑”在文言中可作“婆母”讲。学会辨异,弄清古今词义上的差别。其他三项都可从现代汉语中找到相同的理解。
(二)
(武)则天将不利王室,越王贞于汝南举兵,不克,士庶坐死者六百余人,没官人五千余口。司刑使相次而至,逼促行刑。时狄仁杰检校刺史,哀其诖误①,止司刑使,停斩决,飞奏表曰:“臣欲闻奏,似为逆人论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意。奏成复毁,意不能定。此辈非其本心,愿矜其诖误。”表奏,特敕配流丰州。诸囚次于宁州,宁州耆老郊迎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耶?”相携哭于碑侧,斋三日而后行。诸囚至丰州,复立碑纪德。初,张光辅以宰相讨越王,既平之后,将士恃威,征敛无度,仁杰率皆不应。光辅怒曰:“州将轻元帅耶?何征发之不赴。仁杰,汝南勃乱,一越王耶?”仁杰曰:“今一越王已死,而万越王生。”光辅质之,仁杰曰 :“明公亲董戎旃②二十余万,所在劫夺,远迩流离。创巨之余,肝脑涂地。此非一越王死而万越王生耶?且胁从之徒,势不自固,所以先著纲③理之也。自天兵暂临,其弃城归顺者不可胜计,绳坠四面成蹊,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人士?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将请尚方断马斩足下,当北面请命,死犹生也。”遂为光辅所谮,左授复州刺史。寻征还魏州刺史,威惠大行,百姓为立生祠。
注:①诖(guā)误:贻误,连累,牵累。②戎旃:军旗,在这里指军队。
③著纲:颁明法令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矜其诖误
B.诸囚次于宁州
C.明公亲董二十余万
D.自天兵暂临
解说:根据语境,这里将“自天兵暂临”解释为“暂时”显然不当,而是“突然、忽然”之意,并可联想到所学课文《琵琶行》中的“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的“暂”,亦作“突然”讲。
(三)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王张敖以为郎中。
[注]虫出:指死不得葬。
1、对下面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士争临城死敌
解说:D项的“敌”应为“抵挡、抵抗”之意,可由成语“寡不敌众”中的“敌”来作转换。
2、下面加点字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公等奈何言是
C.孟舒不能坚守
解说:D项中的“相距”为相对抗或相对峙,而不能以今律古,理解为现代汉语中的“相互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