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0/mw690/6409425fgda169b5c3ed9&690
(《邯郸人文》2013年第一期刊发。)
————————————————————————————————————
一个春光明媚、风轻气爽的日子,约上伙伴老段,骑电车前往位于成安西部的横城村一带,再次寻觅古赵名台洪波台的遗迹。广阔的麦田碧波荡漾,阵阵清香袭人。无心观赏风景,心里老是在琢磨:洪波台真的还有遗迹可寻吗?
初知洪波台,是读李白的诗《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
我把两赤羽,来游燕赵间。
天狼正可射,感激无时闲。
观兵洪波台,依剑望玉关。
请缨不系越,且向燕然山。
风引龙虎旗,歌钟昔追攀。
击筑落高月,投壶破愁颜。
遥知百战胜,定扫鬼方还。
诗人应邀登台,观兵出征,风卷旌旗,猎猎有声,场面何其壮观。自此,洪波台在我的心中刻下了印记。
洪波台还与一则成语典故有关。西汉韩婴《韩诗外传》记载,赵国的奠基人赵简子手下有个叫周舍的直臣,有一回他在赵简子门下立了三日三夜,赵简子问他有什么事?他说他要做一个行事正直、敢于直谏的人,经常跟在赵简子的左右,看到赵简子犯了过错就把它记下来,并且时刻提醒赵简子改正。赵简子是个想干一番大事业的人,就爽快地答应了。谁知没过多久周舍死了。一次,赵简子与诸大夫宴饮于洪波台上,酒兴正浓时想起了周舍,止不住眼泪潸落,他哭泣着说:“吾闻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众人之唯唯,不如周舍之谔谔。”意思是一千只羊皮抵不过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众人的唯唯诺诺比不上周舍一个人的直言相谏。成语“一狐之腋”即源于此。
洪波台,古代名台,春秋末就已存在,到唐代仍然在使用。那么邯郸洪波台在什么地方呢?我却不知。
上世纪80年代搞地名普查,在《成安县地名志》中忽然发现了洪波台的记载:“据传,战国时赵武灵王大会群臣于洪波台,观兵操练演习,台后筑有横城驻兵设防。秦灭赵,城平,建村,取名横城。”
哦,洪波台就在我的家乡成安地域,在我老家附近的横城村一带!
南横城村有一位李化南老人,是中国科学院退休还乡干部、文化人士。为了弄清洪波台的确切地点,我专程前去他家采访。时年已80余岁的李老先生告诉我,洪波台遗址就在南横城村东不远处,民国时期这里尚有占地数亩的高大土丘,闲暇时他常登上土丘,游目骋怀,心旷神怡。张辛庄(原名张横城)村地方名流张荫三曾想在洪波台上盖耶稣教堂,因众人反对而作罢。此外,在他们村中还建有香火颇盛的廉颇将军庙呢!
我听了李老先生的介绍,急不可耐地请他带我前去查看。出李老先生家门便是村东田野,举目望去,具是平坦坦的农田,哪里有半点土丘的影子?李老先生不无遗憾地告诉我,解放后村民盖房起土,早已逐渐将土丘起平了。我听了,心里顿感无限惆怅。
千古名台,难道了无踪迹了吗?常常心有不甘。过了一段时间,我又到南横城北边邻村孙横城的村东寻查,时李老先生已经过世。我在路边问了几位老乡,上年纪的都知道东边不远处曾有洪波台。有一位老者还告诉我,那里有一条路至今仍称为“洪路”。然除此之外,我仍未寻见洪波台有别的什么遗迹。我也曾到南横城村内寻找廉颇将军庙,在东西村街的中段我发现了一座庙,只是那座庙门楣上写的是“关爷庙”。我当时怀疑,是否村人不明究里,误把廉颇将军庙当做了关爷庙呢?
日月在怅惘中交替,时光如流水般逝去,岁月的消磨抹不掉我对洪波台的关注。
偶然与南横城村前支书李振富老兄相遇,不由得又询问起廉颇将军庙和洪波台的事。李老兄意外地告诉我,廉颇将军庙还在!不是我所见到的关爷庙,而是另一座庙。他还告诉我,洪波台还有遗迹存在,有一个不大的土堆。
惊讶,惊喜,难道这是真的吗?渴望早日了解真情,今日一早便约老段一起去看究竟。
心急车快,迎着宜人的春风,一会儿工夫便赶到了南横城村。按约定来到村西南角,果真发现了一座仅有半间房子大小的小庙,庙里塑着一位手执钢鞭的黑脸将军,旁边有枣红马和马童。这与当年李化南老先生所说是一致的,心想肯定是廉颇将军庙!李老兄赶来,证实了我的猜想。他说,该庙古已有之,但不知始建于何年?庙原本在路西,后斜路取直,改建于路东。我拦住过往村民,询问他们是否知道这是什么庙?一老者明白无误地答道:“廉颇将军庙!”一年轻人不知全称,但知道这是“将军庙!”
廉颇,战国时赵国杰出的军事将领,他率军征战,守必固,攻必取,百战百胜,威震列国。不过,虽是一代名将,但他的庙宇并不像关帝庙那样普遍,在南横城这样的偏僻小村建有他的庙宇,决非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说明当年廉颇将军曾在这一带活动过。附近的洪波台是古赵名台,是赵国君臣宴会和军事操演的地方,因此可以推断,廉颇将军极有可能是在洪波台护卫赵王有功,保国安民为百姓所敬仰,故这里的百姓才为他建庙的。
庙虽小,意义重大。
考察罢廉颇将军庙,李振富老兄带我们去寻洪波台遗迹。向东离开南横城村,然后向北,到达义井庄村南。义井庄也是几个横城村之一,原名李家横城。在村南不远处的农田里,果然看到一个荒草土堆,那土堆不大,东西仅有2.5—3米左右,南北仅有2—2.5米左右,周围用旧砖干磊着,那些旧砖都是古代的砖,比现在的砖大许多。土堆的上面,长满了灌木和荒草,郁郁葱葱。我的心很激动,忙拿出照相机,围着土堆猛拍一气。
土堆前,有一架塑料蔬菜大棚,户主李巧玲正在劳作,我指着土堆问她:“这是什么?”“洪波台!”李巧玲肯定地回答。接下来,李巧玲和李振富老兄告诉我,洪波台主体原在这个土堆以南,占地数亩,高大宽敞,可惜解放后村民起土逐渐起平,成了平整整的农田,生产队曾当打麦场使用;这个土堆原本是洪波台北侧的一座附属房屋,前些年生产队一直当做仓库使用,后来倒塌了,村民把此作为洪波台的遗迹保留了下来,这些年尽管土地承包到户,也没人再把它铲去。
是啊,土堆虽小,总是洪波台的旧物,千年名台总算留下了一丝遗迹,实是难能可贵。10年前,我曾写了一篇《寻访洪波台》的小文,刊在《赵文化》2001年第四期上,在那篇文章中,我因未寻到洪波台遗迹而无奈地感叹道:“唐朝诗人杜牧在赤壁战场遗址访古,尚可寻见那未消的铁戟,而‘自将磨洗认前朝’。我在这洪波台遗址处,以什么为载体来寄托思古之情呢?”如今,有了这个小小的土堆和南横城村的小庙,有了凭吊的地方,幸甚!幸甚!
这时候我想起李化南老先生曾经画过洪波台遗址的位置图,回到家我找出来,这才发现原来李老先生画得明明白白:洪波台遗址就在义井庄村南!只是李老先生的画没有按常规上北下南,而是上南下北,而我也粗心,仅仅在靠近南横城和孙横城的附近寻找,故而一无所获。
站在小小的土堆前,瞭望着周围广阔的田野,想象着当年洪波台的高大雄伟,感叹着岁月的无情消磨,思绪如脱缰的野马。想起《成安县地名志》中记载,洪波台后“筑有横城。”横城,乃是赵国南长城由纵向变为横向的一段。而据史料记载,南长城是将漳、滏水的堤防连接扩建,夯泥土加高而成。就想着,古时候的漳河应该是从这附近流过的,那这漳河是否还有痕迹呢?惦念着这个问题,恋恋不舍地离开洪波台遗址处,在走过义井庄村里的时候,遇见老段的一位熟人李凤荣,交谈中他告诉我们一条重要信息:洪波台东边的田地,村人称之为“大河上”。这就是说,洪波台附近的确曾经有过一条大河。而根据史料记载,古时的漳河曾从这一带流过,因此这条大河就应该是漳河。再结合这一带的地势和地上水的自然流向,古漳河应该是自西南向东北从洪波台前流过的。那时的漳河,一定是水流充沛,波涛滚滚。洪波台背依长城,面临漳河,俱得御敌和观赏之妙。
问清了,弄清了,知道了洪波台的前世今生。虽说曾经高大雄伟的千古名台仅仅化作一捧小小的土堆,虽说曾经气势恢宏过的廉颇将军庙仅仅化作一座不起眼的小庙,但是它们见证了一段历史,是重要的文物,期盼有关部门能树立保护标志,使之长存于世,继续发挥见证邯郸和成安悠久历史的功能。更期盼有识之士能对此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莫嫌小鸭摸样丑,化茧成蝶定有时。因为它有历史、文化、经济价值,因为这一带已被规划为邯郸市区。名台洪波台一定会再次矗立于世,与市中心的丛台遥相呼应,这里一定会成为一处旅游热点。
永远的洪波台。
http://s11/mw690/6409425fgda12b33976ba&690
廉颇将军庙
http://s2/mw690/6409425fgda12b5334b41&690
廉颇将军像
http://s4/mw690/6409425fgda12b8122ca3&690 洪波台遗迹
http://s2/mw690/6409425fgda12bb44ec11&690
洪波台遗迹古砖
http://s12/mw690/6409425fgda12be70e39b&690
洪波台遗迹前的农户李巧玲
http://s4/mw690/6409425fg7c351391f953&690 李振富讲述洪波台,右为老段
http://s8/mw690/6409425fgda12dc200a37&690
李化南绘洪波台遗址图
http://s1/mw690/6409425fgda12deda1c40&690
村民李凤荣说洪波台东边的地叫大河上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