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做个温和的妈妈,摆脱童年阴影

(2013-05-09 14:48:00)
标签:

育儿

不良情绪

温和

妈妈

掌控

分类: 育儿感悟

   http://s7/mw690/6407c4b3gdc4381b89366&690

  做个温和的妈妈,对孩子温言细语,让孩子记住的都是妈妈的温柔细腻,这恐怕是每个初为人母的妈妈都期盼的。每个妈妈都以为自己能做到,然而真正做到的却是寥寥无几。尤其是随着孩子的成长,入学,我们对孩子的期待不仅仅是吃饱穿暖玩开心,学习象一座大山一样压在每个妈妈的心,对孩子未来生活和前途的忧虑无影随行。孩子的一言一行以及每次作业和考试都牵挂着妈妈的心。在这样的情势下,让每个妈妈都温和,都淡定,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自问不是一个温和的妈妈,为此我很惭愧。从三年前第一次写下《一个妈妈的怒后反省》开始,我时常都处于不断总结不断反省的状态,但事实并没有因此有实质的改变。我发现面对孩子的时候,我真的很难完全掌控自己的情绪。尽管我心中无数次地对自己说要温和不要发脾气,要淡定不要焦虑。但暴躁的负面情绪总会偷偷趁机溜出来悄悄腐蚀我的心情。

 

   为此我真的很痛恨自己,为自己的不够温和,为自己的不够淡定,为自己无形当中为我女儿复制了我童年时期所受到的种种不开心。

 

   如果人生好比一棵树,童年就仿佛这棵树的根。当我们长大的时候,距离根越来越远,我们也越来越茁壮,我们自以为脱离了根的桎梏,可以潇洒坦然地面对风霜雪雨,电闪雷鸣。面对工作生活亲朋好友以及同事,我们面带微笑,从容应对,甚至游刃有余。我们觉得自己真的长大了,足够成熟了,童年不好的影响已经成为了过去,不再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影响了。

 

   可是当我们结了婚,有了自己的孩子,而且随着孩子的逐渐成长,教育成了首要问题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童年的影响会那么真实而直接地投射到孩子的身上。对于童年幸福的妈妈以及她的孩子,这该是多么幸运的事情。然而对于童年曾经压抑郁闷甚至痛苦过的妈妈,这却是一件异常痛苦的事情。很不幸,我竟然属于后者。

 

   当我第一次意识到这个问题是在对女儿生气的时候,我发现我生气的方式和方法居然和我妈妈当年待我一模一样。小时候,我是多么痛恨这样的方式,可是现在我居然在不知不觉中复制了一模一样的方式。当我看到女儿眼中的不忿和怨怼,我的心中陡然一紧,多么熟悉的眼神!居然跟我小时候如出一辙!我仿佛感受到了女儿心中的痛感受到女儿心中的怨。我似乎看到了童年的自己!天哪,原来童年的阴影从来没有远去!它只是躲在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冬眠而已。

 

   写《好妈妈生活老师的》尹建莉老师说过,我们之所以敢对孩子暴露出我们不好的一面是因为孩子对我们没有威胁,我们不用考虑孩子是否会影响我们的升迁和岗位,不会影响类似夫妻亲朋之间的人际关系,不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实质的影响,所以我们肆无忌惮毫无顾忌。尹老师说的固有道理,但我觉得更潜在的因素来自于杨杰老师说的童年阴影。童年受到过不良情绪影响过的妈妈们,她们的孩子更容易展示出自己的不良情绪,这往往是无意识的,伤害却是巨大的。事实上我们本身就是反面的例子,我真怕二十年后我女儿也用这样的方式对她自己的孩子!

 

   其实,没有哪个妈妈忍心伤害自己的孩子,所有的不当情绪往往来自情不自已。这情不自已当中往往都带有自己童年的阴影。我似乎就属于这一类的妈妈,孩子入学后,我开始不那么淡定。我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似乎是天经地义,可是忽略了她只是孩子。大人都做不到的事情怎么能苛求孩子能够完成。我希望孩子拥有一个温和淑雅的性格,却在生气时为孩子树立了一个完全相反的典型。我希望孩子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却在孩子没有做到的时候就大发雷霆,这不但于事无补甚至还会起反作用,让孩子产生严重的畏难情绪以至于彻底放弃。

 

   其实,客观地说,女儿已经不错了,尽管还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可是谁没有呢?我们自己本身都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为什么要对孩子这么严苛呢?若是这么一想,心态平和,性情自然也就温和,性情一温和,声调自然温和,在孩子眼里心里,我们自然就成了一个温柔的妈妈了。

 

   我想做孩子眼里温柔的妈妈,我想这也是每一个妈妈的梦想和期待。可是看了很多孩子们写的作文后,我才发现温柔妈妈原来是这么稀缺。大约大家都一样,要战胜负面情绪要对抗的东西太多,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可是再难也要去做,不能让我们所珍爱的孩子步我们的后尘,感受我们童年时期的压抑心情,我们需要一直反省,一直总结,一直改正,一直往正确的育儿路上前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