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情节编排的不合理弱化了全剧的悲剧张力

标签:
影评赵氏孤儿陈凯歌葛优王学忻黄晓明范冰冰海清张丰毅 |
分类: 影视评论 |
今天有空,看了<<赵氏孤儿>>。场面的宏大自是赏心悦目,音乐也不错,听说山西煤老板现在钱赚的不知该怎么投资了,都一窝风来附庸影业这个风雅,真不知是中国电影的福还是祸。像现在的贺岁片,场面大自不必说,而且大腕们扎推。以前一部片子也就一两个大腕领衔,哪像现在,光这部片子,就集聚了葛优,王学忻,黄晓明,范冰冰,海清,张丰毅,赵文卓等众大腕加盟。
对陈凯歌,曾经很欣赏,<<霸王别姬>>这样的片子还是能看出陈凯歌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功力的。当然他也拍出了<<无极>>这样的烂片,还因被别人调侃“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至恼羞成怒而欲和网民打官司,结果弄的人气全无。说老实话,网上对陈凯歌的种种指责和谩骂其实很多程度还是因为他背后的陈红。
我倒是怀着一个平和的心态去看这部<<赵氏孤儿>>的。因为这部题材拍好了还是可以从中挖出很多内涵来的,像公孙杵臼和程婴的忠义和承诺。但说实话看完电影后不但没有惊喜和兴奋,倒象被鱼刺卡在了脖子里似的不太舒服。电影大刀阔斧的改编让我很不满意。
“赵氏孤儿”的这段故事最早见之于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赵世家》。原作中晋灵公武将屠岸贾(王学忻)因其与忠臣赵盾不和与嫉妒赵盾之子赵朔(赵文卓)身为驸马,设计杀灭赵盾满门300人,赵家门客公孙杵臼(张丰毅)和赵朔的朋友程婴(葛优)两人为保存赵氏一门的遗腹子挺身而出,赵氏孤儿被程婴救出。为此屠岸贾下令要将全城一月至半岁的婴儿全部杀尽,以绝後患。公孙杵臼和程婴也知道屠岸贾不会就此善罢甘休。恰好程婴家中也有一个正在襁褓中的婴儿,程婴含泪采取了调包之计,将自己的孩子给公孙杵臼抱上。然后使出苦肉计去屠岸贾府告发公孙杵臼,结果公孙杵臼和婴儿一起被杀。程婴带赵氏孤儿到了山高谷深、僻静荒芜的盂山隐居起来。20年後,赵氏孤儿赵武,终于长成了顶天立地的汉子。苍天不负有心人,程婴与赵氏孤儿,在朝中韩厥(黄晓明)的帮助下,里应外合,灭掉了权臣屠岸贾。赵氏冤情大白于天下,程婴忠义大白于天下,公孙杵臼忠烈大白于天下。最后的程婴,并未品味胜利的美酒,十数年积聚的丧子之痛,丧君之痛,丧友之痛一并袭上心头,程婴自刎而死,赵武为此服孝三年。整个故事讲述了这么一个真理:恶必孤必毁,义必众必生。
我能理解电影改编为了剧情的需要对原著内容进行充实和改动都是可以的,关键是改编的要合理,否则整个故事的张力和悲剧效果就被大大削弱了。原著的情节比较单调,而且较落俗套,所以陈大导演对情节进行改编是必要的。
陈凯歌为了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和以后赵武复仇的悲剧震撼效果,把程婴和赵氏孤儿逃到山里的情节改成程婴和带赵氏孤儿投奔屠岸贾成了屠岸贾的门客,而且让赵氏孤儿成了屠岸贾的干儿子。屠岸贾将赵氏孤儿视同己出,教他习字,剑术。最后赵武长大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和屠岸贾对决,屠岸贾尽管技高一筹还是多次不忍下杀手,最后被赵武所杀。在这里陈凯歌想塑造出一个复杂的人物屠岸贾:残忍却同时又有爱心。另外让杀父之仇和养育之恩搀杂在赵氏孤儿身上,刻画出令人震撼的悲剧效果来。
想法确实不错可是如此编排过于脱臼,令人难以信服。
从屠岸贾能杀赵家满门,为了避免赵家有后,不惜杀全城婴儿角度来看,他是一个手狠心辣的屠夫。从设计陷害赵家看的出他城府很深,手段毒辣。这样的人很难轻易被骗到的。赵氏孤儿逃脱后,屠岸贾命令全城挨家挨户将全部刚出生的婴儿都抓进王府,理论上的逻辑应该是这些孩子其中的一个必是赵氏孤儿,不明白他怎么就认为全城的孩子都在这儿,那不在这儿的婴儿就必定是赵氏孤儿了。那只能说明他手下的搜查不彻底,有漏网之鱼。而且放出话去说到某时不交出赵氏孤儿就将这100多孩子全部处死。他怎么会确信他这番言论会被藏赵氏孤儿的人听见,那可不是现代的网络社会,而且就肯定那人会发善心,交出赵氏孤儿,要知道赵氏孤儿是王族之后,那一百多孩子只是普通百姓孩子,在古代的社会等级观念里这是无法等同的。
再说电影里屠岸贾也对程婴家搜到的孩子有疑,认为别人孩子父母都很快来王府求情了,而程婴夫妇不知所终,程婴姗姗来迟,他怀疑现在这个孩子不是程婴的。在程婴承认他带走了赵氏孤儿并将孩子交给公孙杵臼后,屠岸贾率兵包围公孙杵臼府并从房屋夹层里搜出程婴老婆和她抱着的孩子,这时屠岸贾还疑问:既然不是你的孩子,干吗还要抱着他。说明此时屠岸贾并不确信这个孩子就肯定是赵氏孤儿。实际上以屠岸贾的为人品行应该是两个孩子都杀就完事了,你想他能把孩子活活摔死,同时把程婴老婆都杀了说明他并没有丝毫怜悯之心和对生命的尊重。不是屠岸贾不想杀,是陈大导演不让杀。
后来屠岸贾把孩子在程婴老婆面前活活摔死,陈导安排了一出陈婴老婆惊讶得哭不出声来,最后抱着死去的孩子拿起剑要和屠岸贾拼命却被屠岸贾手下一刀刺死。咱就算屠岸贾没回头看见拼命的场面,要不然他马上就应知道这个孩子不是赵氏孤儿。但从后面的对白中他还是知道他的士兵当时杀了陈婴老婆的。
程婴为了报仇,带孩子来投靠屠岸贾成为屠岸贾的门客。而且让屠岸贾非常喜欢这个孩子,认孩子作了干儿子。剧情后半部着墨描写屠岸贾和这个孩子的感情之深。我就纳闷了屠岸贾就没有自己的儿女或孙子?成天都把心血花在这个孩子身上,非常勉强。另外屠岸贾何人,王公贵族之辈,怎么就随便认一个平民布衣的孩子为干儿子。在现代社会都难以理解的事在几千年前社会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里就那么轻易发生了。再说屠岸贾知道他的手下杀了这个孩子的妈。杀父之仇不共戴天,那杀母之仇就不用在意了?他怕赵氏孤儿以后来报仇就不怕程勃以后来为他妈讨个说法?
这一系列漏洞让故事以后的发展非常勉强。也就弱化了全剧本来应该有的悲剧张力。
还有电影中多次出现骑兵的镜头,尤其是程勃长大后和屠岸贾一起出兵攻打突厥的骑兵冲锋撕杀场面,震憾是震憾,可春秋时期中原作战还是以战车为主,哪来的大规模骑兵作战?是我不懂历史还是陈大导演不懂历史?还是只要大导演愿意,历史就可以去他妈的了?
电影前半步还算紧凑,后半部节奏拖沓了很多,大概是后面编不出有吸引力的故事了,只是在耗时间而已。直到赵氏孤儿和屠岸贾对决才又掀起了一个高潮。这中间拖沓了近半个小时,还弄出点程婴和韩厥(黄晓明)的暧昧断背情节来,真是江郎才尽了。
最后的对决更让我无法理解,电影中多次出现屠岸贾武艺高强却多次不忍下杀手的镜头。屠岸贾应该知道这时候不是他自己生与死的事情那么简单了,他当年杀了赵家九族男女老幼300余口,他就不担心一旦赵氏孤儿杀了他之后再去杀他屠家满门?在整个家族生死悬于一线的关头,且不说他还技高一筹,就算是技不如人也会拼出老命来,更别说将军府里侍卫众多。喊一嗓子哪有赵武玩的地方。可屠岸贾偏要在生死对决的时候玩高雅,还玩柔情,真不知是屠岸贾脑残了还是陈大导演脑残。
总的来说看完这个片子我有种去赴宴,本以为是满汉全习,结果只上来一盘鱼香茄子的感觉。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