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嵩焘:岂有百姓穷困而国家自求富强之理?

标签:
历史人文读书文学郭嵩焘独立思考 |
分类: 彼岸的摩挲 |

孟泽 文稿 | 先知书店 编辑
他是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在见识了英国议会政治后,发出“三代之治在英吉利”的感慨;他的识见与思想远超时代,认为洋务运动只是在追逐西方的“末”,而没有触及西方的“本”。
从某种程度上说,他才是晚清真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然而,“独醒者”注定是孤独与苦闷的。超前的见识被同僚所不解,对于保守派来说,他学习西方的主张是“数典忘祖”,其曾经的幕僚、与其一同前往英国担任副使的刘锡鸿,大骂他为“汉奸”“卖国贼”,他的好朋友王闿运说他中了“洋毒”,同朝为官的何金寿弹劾他“有二心于英国”……
他记录英国见闻与思考的《使西纪程》,在众人的攻击之下惨遭封禁,甚至其家乡人都差点烧了他的房子......
在洋务派的眼中,他同样太过超前。虽然恭亲王、李鸿章对他十分欣赏,但他却说李鸿章办洋务是“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甚至说林则徐处置洋务也不得要领,之所以不痛斥林则徐,是因为林的人格实在令人钦敬。先知先觉者总是被时代所不容。他一生郁郁寡欢,悲痛于时代的昏沉;他去世后,虽有李鸿章等人为他陈词,但朝廷仍然不愿给他谥号。
然而他对自己却有坚定且清晰的认知。去世前不久,他在一首小诗中这样描述自己:“流传百代千龄后,定识人间有此人”。
他就是1876年出使英法,担任首位驻两国公使的晚清名臣——郭嵩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