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斯贝尔斯:在哲学的生活方式中,人才会认真对待与他人相处的经验

标签:
哲学思想人文读书独立思考 |
分类: 彼岸的摩挲 |

选自雅斯贝尔斯《给青年人的哲学十二讲》徐献军译
如果我们的生命不想迷失在虚妄中,那么它必须找到某种秩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生命必须以大全为依托, 在工作、成就和重要时刻的构造中建立联系,并在重现中加深。由此,即使是在一成不变的工作中,我们的生命也充满与意义相关联的心境。然后,我们就好像天生就具有世界意识和自我意识,立足于历史,并通过追忆和忠实而拥有了自己的生命。
这种生命秩序可以来自人出生的世界,也可以来自教会。教会塑造和渗透到了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各个重要步骤和日常生活的细小步骤。然后,个人通过他自己的自发性,获得了他在周围世界中的日常可见。破碎的世界就不是这样的。在一个破碎的世界中,人总是越来越不相信历史传承。这样的世界只有表面的秩序,而没有象征与超越。这样的世界让人内心空虚,诱人贪婪,并在让人自由时听任人沉溺于欲望和无聊、焦虑与冷漠的态度。于是,个体肆意而为。在哲学的生活方式中,人试图依靠自己的力量而有所成就,但这是周围世界所无法支持的。
人忽然醒来,愕然问自己:我是什么?我错过了什么?我应该做什么?
技术世界加剧了这种自我迷失。时钟安排了人的生命,费时或琐碎无聊的工作把人的生命分割开来,使人越来越觉得自己不再是人,以至于发展到这样的极端,即让人感觉自己像一个机器零件,可以被替换安装到这里和那里,而在空闲时便什么也不是,无法安顿自己。当人想要开始把握自己时,庞大的世界又再次将人拉回到空虚的工作和闲暇消遣的消耗机器中。
自我迷失的倾向已经存在于人身上。人需要摆脱出来,以免迷失在世界、习惯、不经思考的理所当然之事,以及固定的生活轨道中。
哲学思考是唤醒本原、回归自性,并在内在行为中尽力自救的决断。
尽管此在当中首先可把握的是承担实际事务和遵循日常要求。但这还不够。其实,单纯的工作、符合目的的提升,就是自我迷失之路,因此就是忽视和内疚之路。人就在这时想到了哲学的生活方式。在哲学的生活方式中,人才会认真对待与他人相处的经验、快乐与伤害、成功与失败、黑暗与迷茫。不要遗忘,而要在内心消化吸收;不要让自己分心,而要在内心精进;不要得过且过,而要大彻大悟。这就是哲学的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有两种:要么在独处中,通过各种思维方式进行沉思;要么在与他人打交道中,通过各种方式去相互理解、协作、倾诉或沉默。
人每天都需要进行深度的沉思。我们要肯定自己,以便对于本原的意识不会完全消失在难以避免的无常中。
宗教通过礼拜和祈祷所做的事,在哲学上类似于表达的深化,以及在内省中进入存在本身。这必定发生于这样的时刻,即我们在世间不是为了尘世的目的而忙碌,但我们也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去触及本质,无论这是在一天的开始时,还是在一天的结束时,或是在两者之间的时刻。
与宗教的礼拜相反,哲学沉思没有神圣的对象,没有神圣的场所,也没有固定的形式。我们为它制定的规则不会成为律令,而会保持自由流动的可能性。哲学的沉思不同于集体礼拜,因为它是孤独的。

诗人琉璃姬:写作也是将头摁进黑夜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