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星球】倪匡去世,曾以一人之力撑起七十年代香港影坛

(2022-07-05 09:57:30)
标签:

人文

艺术

历史

香港

倪匡

分类: 彼岸的摩挲

7月3日下午,香港作家沈西城在社交网站上表示,著名作家倪匡已离世。随后,香港媒体报道了倪匡过世的消息。
 

图片

最先向社会发布倪匡死讯的是,倪匡好友沈西城沈西城与倪匡私交甚笃,曾著有《妙人倪匡》《金庸与倪匡》《我看倪匡科幻》等书。

图片

倪匡倪匡,原名倪聪,字亦明,1935年5月30日出生于上海,籍贯浙江宁波。他与金庸、黄霑和蔡澜并称为“香港四大才子”。1957年倪匡到香港,做过工人、校对、编辑,自学成才,成为专业作家。他写作面十分广阔,众体皆备,小说则包括侦探、科幻、神怪、武侠、言情各种,曾同时为12家报纸写连载。1962年,倪匡在金庸的鼓励下,开始用笔名“卫斯理”写小说。第一篇小说名为《钻石花》,在《明报》副刊连载。至第四篇小说《蓝血人》起,卫斯理系列小说正式走向科幻系列。倪匡的武侠小说以《六指琴魔》为代表, 想象奇特,也曾在金庸出国期间代写《天龙八部》连载。上世纪60年代末,武侠影片大行其道之际,倪匡转而从事剧本创作。十多年间,所写剧本不下数百部,代表作有张彻导演的《独臂刀》。1972年曾参与香港嘉禾功夫片《精武门》的编剧工作,为李小龙量身塑造了“陈真”这一经典形象。2012年获得第31届香港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图片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不满三十岁的蔡澜,替邵氏在日本担任办公室经理一职。那会儿,香港的电影还没有彩色冲印,一切片子都要送到日本印刷。而蔡澜的主要任务,就是检查每部电影的拷贝。一部电影大概要印一百来个拷贝,蔡澜也就要检查一百遍。如此一来,蔡澜虽人未在港,却对邵氏出品的每个电影都熟悉得很。据蔡澜回忆,当时几乎每部电影的编剧一栏,写的都是同一个人的名字,我并不认识他,那人名叫:倪匡。

图片

01、《唐山大兄》(又名:《华侨英雄》)

图片

《唐山大兄》无疑是倪匡“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一部作品。甚至当时连编剧的名字都没有挂。1970年,罗维导演突然找到倪匡,让其为刚从美国归来的李小龙写一个剧本。此时倪匡已是邵氏的“金牌编剧”,与邵氏有合约在先,不能私下为他人撰写剧本。罗维不仅是“他人”,更是邵氏死敌“嘉禾”的人。倪匡迫于朋友的面子,以不挂名的形式,把一个本子交给了罗维。这也就是《唐山大兄》的剧本,当时还叫《华侨英雄》。

图片

倪匡心想,反正也是“小喽啰”去演,拍出来没人看的几率很大。“我当然是以收钱为目的的。”倪匡笑道。那会儿,李小龙实在不令人看好。罗维能签李小龙,也并非慧眼识英雄。当时,邵氏的头牌女星郑佩佩,(也就是《唐伯虎点秋香》里的华夫人)退出影坛,到美国结婚去了。嘉禾趁机派出罗维的太太刘亮华去游说,结果没有成功。刘亮华又不想空手而归,才签下了李小龙。

图片

所以,即便罗维签下李小龙后,也并没有把他太当回事。而是,派了一个老掉牙的导演吴家骧,带着倪匡不挂名的本子,连同李小龙,一起到泰国拍《唐山大兄》去了。这当然是一个小制作影片。

图片

后来的事,自然是大出所有人意料。《唐山大兄》一下卖出了三百多万,李小龙成了超级巨星。倪匡后来回忆道,这部电影竟然打破了我编剧《独臂刀》的百万票房记录,且差距相当大。而张彻,这个“百万票房”的缔造者,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也大感惊讶。

图片

张彻晚年在回忆此事时曾写道:我是一个愿赌服输的人,从未懊悔与李小龙失之交臂。因为那时,我手下仍有两个“超级巨星”:姜大卫和狄龙,他们依旧很红。只不过失去了“最”字。02、《精武门》

图片

在《唐山大兄》上映的第二年,罗维又顺势推出了《精武门》。《精武门》无疑是倪匡为李小龙量身定做的一个剧本。高昂的民族精神,贯穿故事始终。一脚踢碎“东亚病夫”的招牌,以一人之力独闯日本空手道武馆,林正英、洪金宝、成龙、元奎…这些“空手道高手”被一一踢翻在地。将这些情节,安在华侨李小龙身上,实在是再合适不过。相较于倪匡以前,为张彻写的“个人仇、兄弟仇”的武侠剧本。《精武门》无疑更进了一层。

图片

据倪匡回忆,《精武门》当年的火爆程度,的确可以用万人空巷来形容。安排在中环皇后戏院的首映式,造成了严重的交通堵塞。成千上万的人,涌入戏院,不得不调集警力来维持秩序。当时,倪匡和李小龙坐在戏院上层。下面的观众近乎疯狂得大吵大闹,以致于电影无法正常开映。这种场面,让刚出道的李小龙十分紧张,战战兢兢地问倪匡:“倪匡,你说我该怎么办?”倪匡笑道,你现在走出去,像领导一样举起手,大家就会乖乖坐下了。李小龙照做,戏院这才安静了下来。《精武门》在香港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不仅让一代超级巨星,李小龙驰名中外。也为后续港片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毕竟,陈真这个角色,完全是倪匡虚构出来的。

 

03、《独臂刀》《独臂刀》是倪匡编剧的第一部电影作品。倪匡回忆此事时,笑道,自己当时哪里会写剧本。张彻找来时,交给他的只是一部中篇武侠小说。灵感来自金庸小说《神雕侠侣》中的杨过断臂。不过,张彻倒也真的是天才,坐在导演椅上,看着小说,拿笔随手一划,就是第一个镜头,再一划,第二个镜头也出来了。《独臂刀》就是这样拍出来的。倪匡编剧,“武侠片鼻祖”张彻执导,华语影坛武侠巨星王羽主演。不过,在当时的影坛,这几人却都是籍籍无名。王羽那会儿还是邵氏实验班的学员,张彻当时在邵氏都不敢拍电影,怕被老板烧掉,跟演员开会,都要借用倪匡的家。倪匡还算是最有名气,已出版过不少小说。《独臂刀》上映后,票房破百万,轰动一时。李翰祥的黄梅调,顿时被比了下去。张彻自此一飞冲天,成为香港影坛首部票房过百万的导演。一时被称为“张百万”。而倪匡,也凭此挤进电影圈。为以后创作出三百多部武侠电影剧本,提供了必要条件。《独臂刀》的成功,不仅改变了香港“阴盛阳衰”的影坛面貌,也开启了影响至今的香港武侠片的先河。是倪匡的编剧生涯,不得不谈的一部作品。04、《报仇》1970年,倪匡编剧的《报仇》,仍由张彻导演。此时,王羽已离开邵氏,加盟嘉禾。张彻手下已没有了红星,捧新人迫在眉睫。这时,有两个人,进入张彻的视野。一位是故人之子:姜大卫。另一位就是狄龙。当时这两人并不被看好,甚至有一位朋友对张彻讲:“如果姜大卫能红,我从邵氏爬到尖沙咀!”张彻正处创作巅峰,意气风发,自然不服。为争一口气,张彻找到倪匡,让其为两人量身定做一个剧本。于是就有了这个以“报仇”为主线的故事。同一年夏天,在《十三太保》的外景片场。姜大卫身为主演,一身锦帽貂裘,正准备攻打长安城。忽然传来喜报。电影《报仇》在亚洲影展喜得两项大奖,一项是最佳导演奖:张彻。另一项是最佳男主角奖:姜大卫。姜大卫听后,完全不信,直接认定是假新闻。因为在此之前,香港还从未有人拿过亚洲影帝。光拿影后了。直到亲手拿到奖杯时,姜大卫才慨然道:“这下什么仇都报了!”二十三岁的影帝,自然会引来无数迷妹的簇拥。其中就有一位女初中生,迷关小楼(姜大卫饰)迷到不行。十几年后,仍能默背《报仇》里关小楼的台词。后来,这位女生还写了本以“小楼”为主角名字的小说,名叫《霸王别姬》。

 

05、《刺马》论香港“武侠片鼻祖”张彻的巅峰之作,非《刺马》莫属。这当然也是倪匡编剧的作品。倪匡曾说过,所有语焉不详的历史,都是编故事的最佳题材。这清末四大奇案之一“刺马案”自然难逃倪匡魔掌。《刺马》的剧本依旧是一个复仇的故事,讲的是兄弟情仇。故事本已由来已久,曾多次改编成戏曲。却并不适合拍成电影。经倪匡之手,加入了人物的情感,性格的矛盾后,故事才变得精彩起来了。拍《刺马》时,姜大卫和狄龙已是张彻手下最红的两位明星,另外还有一个新秀,陈观泰。《刺马》讲的是三兄弟间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是反派。张彻很公平,让他们三人自己挑角色。当时还很传统,尤其对小生而言,谁都不愿意演不讨好的反派角色。狄龙见陈观泰没有表示,姜大卫更是不会,于是主动请缨,要演马新贻,这个为了女人出卖兄弟“凡是阻挡我去路的人,我都要一脚把他踢开”的角色。也正是这个角色,让狄龙在亚洲影展首次展露头角,拿下了优异演技奖。《刺马》也成了狄龙早期的代表作。“刺马”的故事,后来被重拍了不少次,最著名的还是李连杰主演的《投名状》。导演陈可辛为致敬《刺马》,恶作剧般在电影里安排了三位老奸巨猾的大人:狄大人、姜大人和陈大人。06、《十三太保》《十三太保》同样是倪匡编剧,张彻导演的作品。据大导演李翰祥讲,《十三太保》名字的由来,也有一段古。在邵氏,张彻有个对头,名叫程刚,也就是香港著名导演,程小东的父亲。当时,程刚拍了一部名叫《十二金牌》的电影,大卖150多万,破了张彻的票房记录。程刚由此在邵氏意气风发,意得自满。张彻看不惯,要挽回面子,于是找到了倪匡。《十三太保》的故事,本取自倪匡的小说,但张彻对名字不满意,硬要改成《十三太保》才行。必须要比程刚多一!说来也怪,《十三太保》上映后,果然又让张彻夺回了票房冠军的宝座。(此事还有后续:程刚见此,也不服了,又筹拍新作,硬取名《十四女英豪》。这种传统对后来的影片也大有影响,如《少林三十六房》、《七十二家房客》…)电影《十三太保》中,最大的亮点就是结尾处,张彻把古代酷刑“五马分尸”真实还原的场景。为拍这个场景,张彻还特意搭了一架高楼。没想到,竟惹来当地村民的不满,说破坏了当地的风水。一时间百十个村民手持锄头来论,龙虎武师们个个年轻气盛,自然不服,拿着未开刃的片D对峙。眼看武侠中的斗杀就要照进现实。最后被张彻及时制止,赔钱了事。《十三太保》虽然最后票房大卖,却因场面太过残酷,张彻从此被定性成了番茄酱导演。倪匡得知后,在《明报》专栏中为给张彻打抱不平,写道:有人称,张彻故意将现实中的暴力夸大。说这种话的人,不是存心,就是对现实了解太少。现实中的暴力,如果原封不动,搬上银幕,会直接把人看晕过去。07、《方世玉与洪熙官》1972年,楚原首次以粤语对白执导的电影《七十二家房客》打破了票房记录后,香港人对“本土意识”日趋重视。在此大背景下,倪匡的创作方向也发生了改变,开始从广东武术界一些口述流传的故事,以及民间故事中取材。由此写出了不少以民间英雄为主角的武侠剧本。如《少林寺》《黄飞鸿》《方世玉与胡惠乾》,当中最著名的还要属这部《方世玉与洪熙官》。《方世玉与洪熙官》同为张彻导演的作品。此时张彻已离开了邵氏,赴台创办了“长弓”公司。《方世玉与洪熙官》算是“长弓”的开山之作。影片中对“洪拳”这一南派拳法的演绎可谓是淋漓尽致。张彻特意在正片前加了短片《洪拳三路》,分别由陈观泰演出“工字伏虎拳”、傅声演出“虎鹤双形拳”、戚冠军演出“十形拳”,将洪拳真正的面貌搬上银幕,这在香港电影史上还是头一回。值得一提是,这部电影是傅声的处女作兼成名作。傅声是张家班第三代弟子中的佼佼者,也是七十年代末及八十年代初,为张彻打江山的主要干将。傅声逝,则张彻落。直到傅声去世,张彻的武侠江湖才算真正落下了帷幕。08、《神打》《神打》由倪匡编剧,刘家良执导。同时,这也是刘家良担任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刘家良本是张彻的武术指导,两人在台因为王羽的事情,闹得很不开心。刘家良一气之下,离开张彻,返回香港签进了邵氏。刘家良要当导演,找倪匡写剧本。只一下午,倪匡就说了三个剧本出来,有《神打》《陆阿采与黄飞鸿》《的士》。刘家良打算先拍《神打》。第二天就开机。从制片那出来,有两个制片跟在刘家良的后面,说道:“师傅,你要开机,就应该先找演员。”“这很容易,我不需要明星”刘家良自信道,一转头,看见还是武师的汪禹正在片场D钱,“就是他了,他就是主演。”汪禹之前根本没见过刘家良,两人并无交集。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对汪禹来讲,就好像仰头打哈欠,突然有一个肉包子掉进嘴里一样。制片又说,还没有搭景啊。“拍露天,再找八十个临时演员来,拍求神下雨。”《神打》就这样开机了。

图片

一连拍了三十二天。突然有一天邵逸夫打电话来,让刘家良马上过去。刘家良慌了,此行一去,真不知是福是祸。转头对曾志伟这些小弟讲:“你们这帮家伙,以后要小心点了…”曾志伟倒也乐观:“怕什么,大不了一起走咯。”

图片

没想到,邵逸夫看到刘家良后,第一句就是“我们之前也没见过面,哎呀,你拍的真是好啊!”《神打》公映后,票房居年度第七。刘家良一举成名,汪禹也跟着红了起来。09、《茅山僵尸拳》

图片

《茅山僵尸拳》是《神打》的姊妹篇,仍由倪匡编剧,刘家良执导。拍《茅山僵尸拳》时,刘家良的刘家班在香港影坛已名噪一时。刘家班的王牌双生,汪禹、刘家辉也已是家喻户晓的武打新星。影片由两人联合主演,票房自然有了保证。《茅山僵尸拳》走的依旧是《神打》的路数,集动作与喜剧于一身。本来无甚特点。但因倪匡在故事里首次加入了“僵尸”题材,又非谈不可。

图片

僵尸片在香港电影史上,第一次出现,是邵氏影片《七金尸》。不过,这里的僵尸还是“西式”的。而第一只身穿清朝官服,出现在银幕上的僵尸,普遍认为是洪金宝自编自导自演的影片《鬼打鬼》。不过,这种说法却有待商榷,除非加上“新浪潮以后”五个字的时间限定。

图片

因为在《茅山僵尸拳》中,刘家辉扮演的僵尸,已然是身着清朝官服。不仅穿清朝官服,倪匡还给僵尸制定了一套特有的拳法,如,僵尸还魂、僵尸拜月、僵尸抬脚、僵尸出洞僵尸进棺…有不少都被洪金宝引用到了《鬼打鬼》中。10、《少林三十六房》

图片

《少林三十六房》由倪匡编剧,刘家良执导,新人刘家辉主演。少林寺是否有三十六房,无人得知。后来倪匡谈及此事时,说道,所谓的“三十六房”都是参考“少林七十二绝技”虚构出来的。从眼、耳、头、拳、脚到轻功、臂力。少林寺的每一房都偏重于不同的绝技。

图片

《少林三十六房》的剧本,是倪匡编剧生涯最后的几年的作品。在那个新人辈出的年代,倪匡可能也感到了力不从心。所以,这个故事里,比较有趣的一点是,少林寺本来只有三十五房,主角去后,经过数年的苦练,终成一代武僧,从而自创了第三十六房。

图片

倪匡在剧本里,首次提出了“英雄造时势”的观点。鼓励新人在学习前辈经验的同时,还要另辟蹊径,开创新路。不知是巧合,还是倪匡确有先见之明。第二年,“香港电影新浪潮”就被掀起了。一个时代宣告终结,另一个时代也由此开始。徐克踏一骑快马,赶杀而来……
 

图片

 

 

诗人琉璃姬:写作也是将头摁进黑夜的过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