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夜读】周雪光:我们仍对民族传统缺乏真正自我意识的反思

(2021-12-23 02:06:10)
标签:

夜读

周雪光

文化

历史

民族

分类: 彼岸的摩挲

【夜读】周雪光:我们仍对民族传统缺乏真正自我意识的反思

李泽厚(1930年6月13日-2021年11月2日)


文|周雪光  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李泽厚关于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思想史论的三个集子许多年前就在书架上了。以前读过他关于近现代思想史论的若干篇章。但这本古代思想史论文集一直没有读过。前些日子开始听读,不久后阅读。


这本论文集收入了作者1980年代讨论“中国古代思想”诸多方面的作品。读来不难

感受到作者的激情和个性,那个时代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特点,也带有那个时代的反省和审视。作者在后记中说明,这些论文大多是提纲性的,即提炼出一些大脉络和主要思路,撮其要,阐其义,但没有辅以详尽细致的资料支持。所谓“史论”,名副其实。陆续读下来,感觉的确如此,所思所想常常点到为止,未及开掘,宽阔胜过深究,闪亮大于聚焦,阐述和文字或有粗糙之嫌。但文中多有洞见,思想所及,令人回味咀嚼,读来颇有触动之处。在这里把一些作者观点和读来感受记录下来。一篇篇下来,连录带感,居然码了不少字,分几次放上吧。


 

01 “孔子再评价”文:

在大的社会背景下认识孔学

1980年


作者于2015年另有《论语今读》一书(中华书局),其”序”中写道:此文(“孔子再评价”)当年发表时颇有阻力,今天“似仍可读”。

 

文中提出中国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这一概念,为这本书的纲要。可以说,收录的文章都是围绕这一主题从不同侧面的探索。印象中,史学家孙隆基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在八十年代轰动一时,从不同的角度讨论相近的主题。

 

文章开篇就指出,孔子研究众说纷纭,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对孔子思想的社会背景不很清楚,因此难以评判。然而,笔锋一转,言“本文无法涉及社会性质问题的探讨,而只想就孔子思想本身作些分析,认为其中包括多元因素的多层次交错依存,终于在历史上形成了一个对中国民族影响很大的文化-心理结构”(P.1)这里提出了一个值得正视讨论的问题:一个社会影响极大的学说/思想,是否可以脱离其具体社会背景(彼时彼地与此时此地)来加以讨论评判?

 

在这本论文集中的另一文中,作者说过这个意思,一个学说既有社会历史上的演变过程,也有其内在学理上的演变过程。在这个集子中,作者在两者间游动:文字更多地关注思想上的关联性,但对现实社会的关怀在字里行间不可抑制地散发透露而出,包括这篇文字。这篇文章、这本论文集读下来的感觉是,作者一直把大的社会背景放在心中,只是没有追究孔子身处社会背景而已。

 

文中讨论孔学内容:从外在因循的“礼” 到内在独创的“仁”。后者是本文的中心论述。作者的目的是提出有关“仁” 的一个假说。文中提出“仁”有四个方面:

1)“血缘纽带是‘仁’的一个基础含义。” 继而延续至家国天下一体观。

2) 由外在“礼仪”进而转化为内在的心理意识。

3)由“亲亲”的血缘亲情到“仁民”的人道主义,“即以血缘宗法为基础,要求在整个氏族-部落成员之间保存、建立一种既有严格等级秩序又具某种‘博爱’的人道关系。”, 但“夷狄”除外。

4)“ ‘仁’在内在方面突出了个体人格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这里指儒家主张的家国天下抱负。

四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产生了中国文化中的“实践理论” 或 “实用理性”。

 


点击全文阅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