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恭喜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

标签:
朋友圈友情生活读者读物 |
分类: 彼岸的摩挲 |
文/国 馆
知乎上有个话题:为什么越来越多人不发朋友圈了?
有个高赞回答是:想发的“朋友圈”,已经以私聊的形式发给在乎的人了。
说到底,朋友圈只是我们抒发情感的一个窗口,并不是生活的全部。
不发朋友圈的人也各有各的原因,并非没有生活。
那些退出朋友圈的人,只是找到了生活里,属于自己的一方舒适圈子。

真正成熟的人,往往不动声色
以前她总喜欢在朋友圈里,变着花样秀恩爱,或者是一份小礼物,或者是夫妻俩的合照,或者是又一起看了一部电影……
但不知什么时候起,她好像越来越不爱发朋友圈了,偶尔发一次,也只是晒娃。
后来才听说,她丈夫在外赌博欠下了一屁股债,家里的房子被抵押了,银行卡也被冻结了,生活跌入了谷底。
但她从不在朋友圈里抱怨、发泄,只是愈发沉默,把所有不如意,都藏进了不为人知的角落。
成年人的世界,就是哪怕生活千艰万难,也要保留一丝体面。
就像电影《唐人街探案》里,秦风问唐仁:“你为什么来泰国?离家这么远。”
唐仁说:“有哪个人在国内混得舒坦,愿意出来呢?留下有留下的原因,出来有出来的理由。这世上,比所有人瞧不起你还难受的滋味,就是让所有人同情你。”
掩藏好自己的脆弱和不堪,是成年人最后的体面。
以前,但凡遇到点挫折或委屈,总喜欢在朋友圈里吐槽、抱怨,不然心里总不痛快。
后来才发现,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的哀嚎。
成年人的世界,哪里有容易可言。
没有一份工作不辛苦,没有谁的人生永远风平浪静。
谁不是一边咬牙苦撑,一边奋勇向前。
小孩子才会把情绪都摆在脸上,真正成熟的人,都懂得收敛情绪。
村上春树曾说:“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去过自己另外的生活,不是所有的鱼都会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生活从来不是情绪化的游戏,成年人的世界,理性比感性更重要。
无论你经历过怎样泣不成声的夜,第二天的太阳也照常升起,大街上照样人来人往。
睁开眼睛,生活仍将继续,岁月依然静好。
不发朋友圈的人,早已学会了隐藏情绪。
把那些不为人知的脆弱和不堪,藏在了不动声色的面具之下。
毕竟,谁也没有义务,包容你的委屈和不幸。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意思是,人永远是自己一个人活着的,跟其他人无关。
这世界上,真的没有感同身受。
就像鲁迅的一段话: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
“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快乐分享错了人,就成了显摆;
难过分享错了人,就成了矫情。
正所谓: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微信列表的好友越加越多,真正能交心的人却少之又少。
你发的朋友圈,别人未必在意;
你的快乐或难过,别人也未必关心。
久而久之,也就没有什么心思再去发朋友圈。
想起小说《摆渡人》里的一个问题: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灵魂的摆渡人?
人生的此岸、彼岸,中间横亘着茫茫的人海。
谁能成为我们人生的摆渡人呢?
答案是,只有你自己。
看过一个故事。
苏东坡问禅师:“世人都在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希望能得到她的护佑,而她手上也挂着一串念珠,她又念谁的名号呢?“
禅师说:“也是念观世音菩萨。”
苏东坡不解:“为什么观世音菩萨要念自己呢?”
禅师解释道:“因为她比世人清楚,求人不如求己,靠人不如靠己。”
正如《霸王别姬》中的一句台词:“人哪,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
成年人的世界,人人都是“泥菩萨”,永远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我们的很多感受,别人无法理解,只能自己消化;人生的很多事情,别人也无法帮忙,只能自己解决。
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早已懂得屏蔽外界无用的声音,活在自己的节奏里,努力经营好自己的人生。
你的生活,不在朋友圈里
她们一身名牌,出入各种高端场所,住的是五星级酒店,吃的是奢华下午茶……
而这光鲜亮丽的背后,却是日复一日的“拼单”。
高端下午茶,6人拼双人套餐,人均85。
高级酒店丽思·卡尔顿泡浴,15人团购,人均200。
宝格丽,40人分批次入驻拍照,人均125。
甚至600元一双的二手 Gucci 丝袜,也能拿来“拼团”……
她们把自己包装成“名媛”,在朋友圈里活得无比高端大气上档次。
但现实的生活也因此而变得美好了吗?
当然没有。
说到底,真实的生活,从来不在朋友圈里。
朋友圈里的“伪精致”,不过是一个自欺欺人的骗局。
社会学家戈夫曼曾说:“社会和人生是个大舞台,每个成员作为表演者,都十分关心自己在观众面前塑造的形象。”
如今的朋友圈,就是一个浓缩的舞台,很多人习惯了在上面表演、装扮,却忘了生活本身的样子。
有的人喜欢在朋友圈里“打卡”,健身、看书、旅游、做饭……看起来岁月一片静好。
但事实如何呢?
那个每天坚持“打卡”的人,可能只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发朋友圈的理由。
用看似丰盈的朋友圈,掩盖自己实则简陋的生活。
比如我的一个朋友,在她的朋友圈里,满是高颜值的自拍、各地旅游的风景照、各式各样的书籍……
前段时间,她在朋友圈里发了余华的《活着》,就想问问她,书和电影哪个更有感觉?
结果她说:“那本书我才翻了几页就看不下去了……”
朋友圈里的她,活得精致而优雅,但我知道,现实的她,连房间都懒得收拾。
人,不能活在朋友圈里。
真正重要的,不是如何营造朋友圈里的人设,而是把生活过得有声有色。
就像蔡康永所说:“要恭喜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他们把大部分的心力拿去应对真实的生活,他们找到了生活的重心。”
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早就找到了生活的重心,活出了最真实的自己。
生命里最重要的,是自己
“朋友圈已经变成了‘什么人都有’圈,早就不是之前单纯的那些朋友了,想要发点什么,却又害怕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又或者在你的评论上留下难听的语言……”
生活本身就已经够累了,千万别在无谓的人和事上,消耗精力和时间。
要知道,生活终究是自己的,不用去在意别人的看法。
对于那些不懂自己的人,没有必要解释太多。
无理的话不用当真,几句差评也决定不了你的生活。
好好做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就像白岩松所说:“我连自己怎么活着都没弄明白,我关心你怎么活着干吗?”
不是所有人,都称得上朋友;
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理解你。
人这一辈子,得二三知己,便足以慰平生。
而朋友圈,本身就是经历打磨与修饰的产物,何必太当真。
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都已看清人情世故,活得云淡风轻。
朋友圈于他们,不是一扇供人观赏的橱窗,而是一面自我审视的镜子。
在不发朋友圈的日子里,他们都在认真、努力地生活着。
你一定不会知道。
那个从不在朋友圈里抱怨的小伙,吃着泡面、敲着键盘,又一次加班到了凌晨;
那个被无理取闹的客户投诉的女孩,面不改色地继续工作,回到家才敢大哭一场;
那个每天兢兢业业、开朗大方的中年人,喝醉了酒之后,也会抱着栏杆默默流泪……
人生真正的不易,都在你看不见的地方。
发不发朋友圈,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无论怎么样,我们都有在好好生活。

诗人琉璃姬:写作乃流星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