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端午诗话

(2020-06-25 14:09:23)
标签:

摄影

文化

分类: 节日民俗
端午诗话

文字/陌上梦落

摄影/陌上梦落

 

                           端午诗话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云:“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重午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故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自古以来,端午节一直都是中国民间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端午节这天,南方风俗众多,民间活动丰富。有沐兰汤、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包、插艾草和菖蒲、系五色丝线以及喝蒲酒和雄黄酒等等......
   
端午时节,深院榴花吐,翠葆摇新竹。蜀葵抱叶开,野杏抟枝熟。槐幄如云,燕泥犹湿。栀子花开,午风清暑。细草摇风,小荷擎雨。南宋词人、书画家扬无咎写到:“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扬无咎是一位诗、书、画兼长的全能艺术家。画境与诗词意境相通,词风婉约清丽,受柳永词风的影响颇深。扬无咎墨梅以清逸见长,高洁清幽,不沾尘俗,这正是其诗词境界的另一种展现。 南宋政治家、词人史浩的端午词又是另一种风情,“槐夏阴浓,笋成竿、红榴正堪攀折。菖歜碎琼,角黍堆金,又赏一年佳节。宝觥交劝殷勤愿,把玉腕、彩丝双结。最好是,龙舟竞夺,锦标方彻。此意凭谁向说。纷两岸,游人强生区别。胜负既分,些个悲欢,过眼尽归休歇。到头都是强阳气,初不悟、本无生灭。见破底,何须更求指诀。”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端午时值仲夏,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屈原《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 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宋晏殊有诗《端午词》:“沐浴兰汤在此辰,内园仙境物华新。轻丝五彩缠金缕,共祝尧年寿万春。”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此俗至今尚存。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民间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的谚语,“谩令门外簪蒿艾,且免炎乡瘴厉生”,因此每至端午之际,老百姓常把插艾叶和菖蒲作为节日重要内容之一。“清润端阳节,茅檐插艾新。”家家洒扫庭除,以菖蒲、艾叶插于门楣。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叶片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菖蒲叶片呈剑型,据说插在门口可以避邪。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
   
“角黍菖蒲酒,年年旧俗谙。”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江南地区,有些地方的习俗是饮菖蒲酒。宋侯置词曰:“更艾虎、衫儿新就。玉杯共饮菖蒲酒。”明朝李祯在嵩县适逢端午节,诗曰:“老大偏多故里心,一逢佳节一沾襟。谁知此日菖蒲酒,又在山城独自斟。” 

   
“龙艘破浪桨万枝,钲鼓聒天旗掣水。”端午节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龙舟竞渡,又称赛龙舟、扒龙船、划龙船、龙船赛会等,是中国历史上一种具有浓郁的传统民俗文化色彩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唐诗“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便生动描绘了龙舟竞渡的热闹景象。
   
龙舟竞渡起源于古代百越族龙图腾祭祀活动,百越人每年在五月五日这一天,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其中有一项活动便是在急鼓声中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上作竞渡的游戏,绘图腾神,这便是龙舟竞渡习俗的由来。
   
龙舟竞渡前一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如在屈原投水的汨罗江畔,每年龙舟竞渡前,都要先祭屈子庙,来自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幼,抬着龙头,一批一批地汇聚在屈原像下,叩拜、吊唁,以粽子、包子、酒水等祭奠,然后由主祭人将一条红绸系到“头龙”的头上,由“头桡”将龙头扛到江边洗澡,洗完后将龙头安于船首,这才开始赛龙舟。宋刘克庄词中说,这一天“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此时,龙舟噀水飞相逐。“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宋黎廷瑞端午东湖观竞渡后说,“记得当年年少时,兰汤浴罢试新衣。三三五五垂杨底,守定龙舟看不归。”
   
我国北方各民族从来没有端午节竞渡习俗,北方的端午节主要习俗是插艾蒿,吃粽子。“盘中共解青菰粽,衰甚犹簪艾一枝。”陆游诗曰:“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粽子又称“角黍”、“筒粽”,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华民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粽子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庆食物。《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水风吹殿送微凉,竹叶金盘粽子香。”端午节这一天,五色新丝缠角粽,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宋白玉蟾有诗:“庭前绿艾制绿虎,细切菖蒲斟绿醑。羹鹅鱠鲤办华筵,冷浸水团包角黍。”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南北朝后端午节日赋予了纪念屈原的人文内涵,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千百年来,屈原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龙舟竞渡喧鼙鼓,角黍包金祭楚湘。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苏轼有词《端午六幺令天中节》:“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诗词上片“述今”,下片“怀古”。咏今叹古、虚实相间、前呼后应、明暗结合。词中有景,景色如画,一幅幅生动的民俗风景画,扑面而来。一唱三叹,堪称神来之笔。“朱符不写湘累恨,角黍难包楚国羞。”屈子纫归泽国吟,眼见人尽醉,何忍独为醒。可是,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年年此日人皆醉,能吊醒魂有几人?

 

                   2020.06.25(农历五月初五)端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麦秋
后一篇:太湖鼋头渚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