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贝贝的奥尔夫惊喜点滴

(2014-12-18 21:09:47)
标签:

育儿

***

   有一节课,何老师请了一位大高个子哥哥(舞蹈学院民舞系强川),在大班和小班的课间给孩子们上舞蹈课。他带了一种乐器,叫做朝鲜鼓。首先是让孩子们通过动作感受朝鲜族音乐三拍子的韵律,之后开始基于朝鲜族常用的舞步进行节奏活动,活动大概是:敲一下,停,敲两下,走,敲三下:跑。

http://s12/mw690/001PyxXozy6Ou8x100Pbb&690
    我以为他不感兴趣,也觉得他学不会呢!结果过了三四天,我带他在海洋馆玩儿时,看鱼的那里有不锈钢的栏杆,贝贝的衣服拉链碰到栏杆发出了清脆的响声,他突然说:“妈妈,我碰一下,你就这样,我碰两下,你就到对面站住做这个动作,我碰三下,你就••••••”。

    我当时马上就明白了,这不就是课上强川老师带着孩子舞动的那个套路吗!只不过他自己做了一些改动而已。

    平时在家里,他也越来越多的体现出即兴演创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比如:幼儿园学了一首新的歌,他希望我和他爸爸一起跟他表演,他说:“我唱what’s your name ?然后妈妈唱I’m Linda。然后我再唱what’s your name?爸爸就唱I’m Benny。”他给出的理由是,“linda 是女生,所以应该妈妈接,Benny和Max是男生,所以由爸爸接。

    之前在何老师课上我们也做过类似的练习,如:听着男女声律动,让小朋友们轮流指挥大家演奏乐器等,但是我没有想到孩子竟然可以在家里指挥我们,并将课上的这些思路融合起来用到了别的音乐上,这么设计我还挺惊喜,挺佩服的。

***

   这学期何老师在课上添加了绘本内容,每个绘本先讲一遍,然后设计角色,融合说、唱、动作、乐器等将绘本的情节表演出来,曲调都是何老师原创的,也鼓励并融进孩子的即兴发挥。起初我担心表演的环节有些复杂,贝贝不太跟得上,而事实上,孩子的接受和表演能力比我想象的要快、要好的多。

   最近我们表演了点点带来的绘本《马医生看病》,贝贝两节课都扮演了马医生,我很想让贝贝体验一下其他角色,当点点去扮演马医生时,我问贝贝:"你不演马医生了,你想演什么小动物去马医生那里看病呢?"贝贝说:"我想演开门的。"(开门的,就是站在一边负责给马医生开门的,一有小动物来看病,这个“开门的”就把手里的撞铃“叮”的撞一下。)


   http://s2/mw690/001PyxXozy6Ou8Dhyq541&690

   如此看来,贝贝对于"马医生"这个剧里的每一个角色都有了清晰的认知。这种表演与简单的过家家可不一样,首先,有乐器。开门时、马医生给动物撒药时、问诊时都用到了不同的奥尔夫乐器。其次,有编曲。儿童绘本的一大特点就是重复,每一个动物来看病,都是大致相同的情节,只是换了个动物,换了种病等等,但很多"台词"都是一样的。何老师给这些台词都配上了曲调,孩子们轮流扮演不同角色,一遍一遍的唱演,不亦乐乎!以致于很多孩子回家了给家里人分配角色继续表演。

    这种原创的编排,以及平时每节课都有的即兴创作和表演,贝贝潜移默化的都习得了!有一天在家里,我在拖地,贝贝在床上玩儿就说,“我要唱拖布桶之歌”。自己编了个很简单的调子,就开唱了,唱完拖布桶之歌,又唱椅子、外套、书。他自得其乐,我暗自惊喜。 

***

   音乐就在每一个平常的日子里。有一天放学回家,地上有一个空的茶叶盒子,我是想着要扔掉的。他拿个东西,就在那儿敲盒子。我的第一反应是,好吵啊。但当我正要脱口而出让他不要敲了时,突然意识到,他敲的是非常有节奏的!后来录了一段给何老师,何老师说他两只手在相互模仿,而且节奏越来越长。可见,孩子的任何一个行为都是在探索和学习,一不留神就被我们理解为"瞎胡闹"。

   周末带孩子和邻居小伙伴们去蓝色港湾看灯光节。广场上放起了热情奔放的节日舞曲,他一下子就high起来,舞动。而这种场景,在贝贝身上是随时都会发生的,只要哪儿有音乐响起,他就自编动作跟着跳舞,十分自然。

   他对音乐的敏感,舞动时的投入,都让我感动。说实话,我让孩子上奥尔夫课,不是为了让他将来能在音乐领域如何如何,就是希望通过老师的引领,能让孩子尽情享受音乐的乐趣。他舞动的身影,就是我希望看到的效果。

http://s6/mw690/001PyxXozy6Ou8SHv2l95&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3岁7个月小记
后一篇:3岁10个月小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