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则最新的研究成果说到奥尔夫
(2014-09-23 16:08:18)
标签:
育儿 |
研究人员解释说,人类的口语中涉及到帮助区分词和音节的节奏线索。已有研究发现,语言和阅读困难与感受节奏模式的能力弱有关系。
Nina
研究人员把这些儿童分成了22名同步者与13名非同步者。这组儿童在年龄、智力或接受词汇方面并没有显著差异。
进一步的测试发现,同步者比非同步者在评估阅读技能与音乐感受的测试中表现更好。对辅音-元音音节对的神经响应测试也显示,同步者比非同步者编码音节更准确。
这个研究充分说明了,感受节拍节奏的能力对于儿童的早期发育多么重要。这么说吧,如果让一个学龄前孩子辛苦地去认字,去背诵,倒不如去感受音乐节拍。
贝贝在何璐老师的音乐工作室上课一年了。这个课对于孩子来说是没有负担的,我们每次去上课,都是说,走,去何璐老师那里跳舞。但实际上,何老师的每一堂课都是精心挑选的乐曲,专门针对孩子特点产生的创意,提供了种类丰富的各种乐器,让孩子感受节拍节奏。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十分鼓励每一个孩子的即兴创作。如果某一个孩子做出了自己的动作,老师会说,哦,**的动作是这样的,来大家都像**那样吧。
不认同奥尔夫的人,可能会觉得这就是简单地瞎跳。但其实这里面自有深意。一年下来,仅仅每个星期一节课,贝贝身上的变化就是显而易见的。他喜欢随着任何音乐起舞,当然他从小就喜欢这样,又或者按照何老师的说法,每一个孩子都喜欢跳舞。但贝贝现在的节奏感明显更强,音乐的节奏节拍不一样,他的动作的轻重缓急也不同。而所有的动作创意,都是他即兴的自创的。
我观察他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儿时,如果有玩具发出音乐声音,他就会跳,而且会去带动小伙伴跳。但有的孩子明显没有兴趣。9月1日贝贝上了公立的大幼儿园。所在的蒙班老师恰恰对奥尔夫认同,艺术特长也是奥尔夫。据老师反映,贝贝参与活动时的节奏感的确非常好。
从节奏感再回到语言及阅读能力。贝贝与同龄的小朋友比,吐字更为清晰,如果讲一个绘本故事,中途我插播提问几个小问题,他总能很快地表达,显示他对于我所讲的词句接受度比较高。这并不是在自吹自擂自家孩子,他这几个方面强一些,其他方面也有弱一些的。每个孩子生来都是天使,都有自己闪光的点。我只是单纯地在感慨奥尔夫带给他的变化和快乐。
快乐也是我看中奥尔夫的一大原因。它不枯燥,它没有压力,它可以把生活的方方面面连接起来。在中秋节小长假,何老师特意安排了一节中秋主题课。她并没有简单地教唱几首与中秋有关的儿歌,而是即兴自创“圆”、“中秋”的简单歌词,鼓励孩子和大人用肢体比划圆,唱自己的“中秋”调子,把各家带来的月饼摆放圆形,研究月饼的牌子。一堂课,让孩子们全方位地感受了这个传统节日的精髓。以至于下了课,贝贝还要求我们带他去买稻香村的月饼。
在最初上这个课程时,我曾经表达过,只是希望孩子们有听到音乐即兴扭动腰肢起舞的能力。就像很多欧美电影里的狂欢、聚会里展示的那样。
能够专业地演奏某一种乐器,演唱某一种作品固然值得称赞,但在我们凡夫俗子的生活中,能够在家庭聚会、野外聚餐、新年庆祝时,随时随地跳起来,更加难能可贵。
这篇小文匆忙写就,有感而发,算是给何老师教的一次作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