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初体验
(2013-09-29 15:54:41)
标签:
育儿 |
分类: 育儿 |
流水帐式:
我一个同事的女儿,身条特好,
学芭蕾舞,老师说动作非常到位,
但跟音乐时有点踩不到点儿上,
我同事说,妞的节奏感不行,
如果从小就接触一下奥尔夫就好了
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奥尔夫这个词。
跟她打听了一下,立即萌生了让贝贝上奥尔夫的想法。
理由是,我家贝贝对节奏感强的音乐非常中意,
特别喜欢周杰伦的几首歌,
跳的特high,自己就琢磨跳出了小碎步,
反正那架势,我和他爸都惊呆了。
平时有空的时候,
我们还一起跳“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
他都跳的有模有样,极其享受这种活动。
但我们俩都是跳舞笨手笨脚的,
就想着最好能有个老师指点一二,
激发一下孩子这方面的天分。
在我就要去中央音乐学院报名奥尔夫亲子课时,
偶然间在小区的妈妈群里听点点妈说,
点点每周日都去上奥尔夫。
于是又向点妈一通咨询
(当妈都是包打听:)
点妈自己就是中央音乐学院的,
学音乐的人,她的选择应该错不了哦,
况且点点那么喜欢,这位传说中的何老师应该也差不了。
于是某天我抽空给何老师打电话聊了一下,
她的主旨是,当家长的不要盲目报名,
先与她本人见面熟悉几次,
找到感觉,再慎重报名。
家长能否接受奥尔夫理念至关重要,
孩子是很快就能接受的,家长就很难说了。
这一点很出乎我意料,
我想既然开班招学生,
老师就应该是希望生源火爆的,
但这位何老师似乎不是那么“急功近利”型。
在这个赚钱不择手段的社会,
这种心态更加难能可贵。
接下来的某一天,专门带孩子去何老师的教室熟悉情况
我说明来意,“我家孩子对音乐很感兴趣blabla。。。”
没想到何老师说,其实谁家的孩子都对音乐感兴趣。
做家长的,应该在孩子的音乐敏感期,在生命最初的这几年让孩子接触对的东西,
越长大这种敏感就越一点点消失了
这种说法深得我心,
因为我看过的育儿书上说,
孩子0到3岁是最最重要的几年,
错过了就再也追不回来了。
好比孩子在家玩儿,如果大人总把电视开着,
那么背景声就是电视。
时间长了,那些污七八糟的广告啊,电视剧里的枪战声啊,
都会被孩子听进耳朵,甚至背会广告词。
这就太悲哀了!
所以,我在家都是不开电视的。
转入正题,
第一次课,贝贝基本上处于“逛商场”状态,
这里看看,那里看看,尤其台子上那个钢琴,特别想去动。
但对于课上的内容却似乎基本无感,
我和他爸俩人卖力地跟着何老师做一些动作,
他不是在旁边无动于衷,就是过来捣乱。
但没有哭闹,是个不怎么认生的主儿。
何老师安慰我,要慢慢来,每个孩子都有这么一个或长或短的
适应和发现的过程。
第二次课,
状态更差,只要我和他爸一开始舞蹈动作,他就过来抱大腿哭,
似乎很惊恐,我们为什么突然摆出这么些他不熟悉的动作,
还嚷嚷了几次“回家”。
最近送他上小区的托儿所,
也表现出了这种适应曲线:即第一次进入一个陌生地方(带他去熟悉一下)并不认生,
但一旦来真的(真正开始送园),就表现出极不安全感,状态急转直下,
而后再慢慢回升。
在何老师课上,只有当坐下来,何老师发放一些奥尔夫乐器时,
他才表现稍正常一点,
他喜欢去取乐器,和玩完之后归还乐器。
这是因为,
我们上的另外一个早教机构的课,
每次都是这样,每个小朋友都去取一件乐器,
演奏之后,再都还回去,还要跟乐器说byebye。
这说明,孩子都是对自己熟悉的内容比较淡定,
新的人群,新的动作,都会使他有不安全感。
所以真的不要急,要耐心地等等他,等他慢慢熟悉起来。
第二次课之后,就放暑假了,整整一个月。
所以开学之后,我们第三次去上课,
基本上又像是初次见面一样了哈
但这回没有明显的哭闹,
说明之前两次课还是在他脑子里留下了印象。
只是目前仍不能很好地参与进来
何老师后来说了,即便他看起来无动于衷,
实际上也是在观察中,
这一点与成年人的学习模式是不一样的
他不愿意一起跳一起唱,只是“时候未到”
并不是对此绝对不感兴趣的意思。
比如跳bingo时,他就不愿意模仿我们一起转圈,
有时让我抱着,我抱着他一起转圈,他倒是会露出笑容,
很享受音乐的样子
第四次课,和第三次类似,我自己感觉,
这两个星期似乎像一个平台期。
期间一个小小的变化是,
在点点妈妈介绍了经典诵读,应该随时随地给孩子听经典之后,
我也开始在他在家玩玩具的时候,
播放何老师给大家刻的奥尔夫音乐光盘
播了几遍之后,在某一首曲子时,他竟能跟着哼哼几句节奏
有时还会听到某一首时,问我,“妈妈,这是你喜欢的那一首”
(我以前给他听过有数的那么几首莫扎特之类的古典音乐,
有几首我自己觉得很欢快的,就会告诉他,妈妈很喜欢这首)
另外一个变化是,
在前几次课上学的东西,
虽然我感觉他压根没吸收进去,
但某一天他会突然说,我要开小火车了,亢哧亢哧,
这就是何老师课上教过的啊!
到了第五次课,
他开始明显的进步了,
对于音乐节奏明显有一定的把握了,
参与度也明显提升。
何老师的课,不是在手把手教孩子怎么跳,怎么演奏乐器,
更多的时候是在展示,然后用心地观察每个孩子的融入程度。
而到了今天上午的第六次课,
他竟然站在那儿模仿何老师做苹果那个动作,
竟然能和我一起转着圈跳bingo,
而且,还和何老师配合着负责演奏乐器,
尤其在敲一个小鼓时,
他一开始用力过大,
何老师就教他敲完之后要把鼓槌扬起来,
他马上就领会了,而且节奏把握很好地一敲一扬
得到了在场的妈妈们的一致表扬。
说实话,看到这场景,
当妈的我很感动,
作为纯理工女的妈妈,
我在音乐方面实在是一个俗人,
多少年来,只知道上学,
仅仅接触了到很有限的流行音乐
前几年在米国驻外期间,才开始接触欧美流行音乐多一些,
至于古典的音乐,一些世界各国民族特色的音乐,
我知之甚少。
而何老师上课使用的乐曲,
我这个乐盲妈妈听起来真心觉得很悠扬,很有律动感
虽然我的动作不那么协调,有时候也踩不到点上,
但整个过程我是很享受的,
似乎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我,
也算跟着孩子长见识了!
群里才珠妈妈说,这门课是一门综合的课程,
比单一的钢琴课或者音乐课更值。
我也有这样强烈的感受
如果说老师教弹钢琴,拉小提琴或者跳什么舞,
那都是一种单一的东西,
何老师的课似乎在熏染孩子们的音乐素养,
一种感觉。
我以前经常在外国电影里看到
农场里乡村少女或者酒吧里的普通百姓,
伴随着音乐欢快地舞动起来,
或者狂欢节上,人们都扭动腰肢,
自然而然,一点都不做作。
而在中国,人们似乎太缺乏这种随着音乐起舞的冲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