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黄山旅游大巴车老年人 |
分类: 散文 |
大巴车从南京出发,载着我们二十几位临时拼凑起来的散客,按照预定的行程,经马鞍山市,过芜湖,沿205国道向仰慕已久的黄山一路急驰。近6个小时的行程,于傍晚时分来到了位于黄山脚下的汤口镇。
汤口镇,地处驰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南麓,有黄山门户之称。俯能瞰逍遥秀水,仰可观黄山诸峰,是黄山的主要生活服务与旅游接待基地。由于这里乃汤泉水出山之口,故得此名。春秋时属吴,战国时为越,隋唐时期划归歙州,建国后隶属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全镇人口1.1万,年均接待游客120万人次。境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翡翠谷”、“九龙瀑”等景区峡谷幽深,悬瀑飞落,更有黄山独具魅力的人间美景,吸引着八方游客纷至沓来。
正是黄山旅游旺季,小镇显得有些拥挤和喧闹。在沿河不到 1公里的狭长地带上,各式徽派建筑依山临水而建,马头墙、小青瓦、白粉墙高低错落,与四周的绿水青山交相辉映。马路上到处是旅游的大巴车、中巴车,司机在不停地揿喇叭,导游手中高举不同颜色的小旗子,引领着一伙儿又一伙儿操着南北口音的旅游团队。我们的车子进入小镇后,在狭窄的小巷中七拐八拐地穿行了好一阵子,终于在一处挂着“大众酒店”牌子的门前停了下来。
整个汤口镇就是一个偌大的旅馆,酒店、饭馆、招待所几乎遍地皆是,各种档次的都有。我们住的这个酒店,是一个依山而建的二层小楼,外观显得既旧又小,但里面却是很大,几百人住宿没问题,装修还可以,俩人一个房间,算是属于中等档次吧。
进得屋来,放下行囊,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水龙头,痛快地冲个热水澡,消除一下旅途疲劳,顿觉清爽了许多。室内不大,除了放两张床的位置,便没有多少剩余的空间了。陈设简单,倒也整洁干净。推开窗子,一股轻风袭来,甚感惬意。举目远眺,黄山那巍峨的雄姿,笼罩在晚霞辉映的云雾中,使人感到几分神秘,也平添了一种魂牵梦绕般的向往。
夜幕降临了。来到街上,逛一逛小镇夜景,顺便吃点什么。连日来南方这种无处不在的甜食,已搞得我这个高血糖的北方人叫苦不迭,很想美美地吃上一顿家乡的饭菜了。青砖铺地的街道上灯火通明,两侧屋檐下随处可见支起来的帐篷,里面坐着喝茶聊天、轻酌慢饮的人们。黄山饮食为全国八大菜系之一的徽州菜,而徽州菜最具典型的“臭鳜鱼”很有名。这道菜的做法是将鳜鱼用料腌制,配以碎肉丁一起蒸,再撒上泡辣椒,滋味浓厚,名为“臭”,实则香,有点类似北方的“臭豆腐”。我信步走进了一家小店,热情的店主首先向我介绍这道菜。看我并没有多大兴致,便叫服务员用小碟盛了一块让我尝一尝。盛情难却,我先闻了闻,然后用一只筷子蘸了少许送到口中。哇,说不出是啥滋味,本能地吐了出来,因我从来是不吃“臭豆腐”的。
走过了两条街,终于见到了一家挂着“东北餐馆”的小店,我喜出望外。屋子不大,客人已坐得满满的。屋外帐篷里有空桌,于是我在靠近灶台的一张桌子坐下来,点了两个菜,要了两瓶啤酒,一边喝一边欣赏小镇夜色。旁边上灶的老师傅,嘴里哼着小曲儿,双手忙个不停,不时地用勺子敲打锅沿召唤服务员上菜。我见他满头银发,慈眉善目,富有情调,便主动与他搭讪起来。
“师傅,这黄山都有什么好看的呀?”我有意识探询地问道。
“你是第一次来吧?”他反问我。在得到我肯定的回答后,便拉开了话匣子。
“黄山以美著称,乃天下第一奇山。”他手中的勺子在锅沿上敲了几下,服务员很快来将一盘热气腾腾的菜端走了。看他那悠然自得的样子,似乎有点附庸风雅。
“要说好看的,当属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菜弄完闲手了,他将围裙一撩,坐在了我对面的凳子上。
“先说这奇松,那是延绵数百里。或倚岸挺拔,或独立峰巅,或倒悬绝壁,或尖削似剑,以石为母,千姿百态。忽悬,忽横,忽卧,忽起,有缝即入,无坚不摧。迎客松、送客松、蒲团松、黑虎松,松树的名字有成百上千种哩!”他点燃了一根烟,打着手势对我说。
“再说这怪石,其形成约在100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期。情态各异,似人似物,似鸟似兽,形象逼真,几乎每座山上都有灵幻奇巧的怪石。什么‘金鸡叫天门’、‘五老上天都’、‘梦笔生花’、‘仙人指路’、‘苏武牧羊’等,那一块块冥顽不灵的石头凭空有了精灵跳脱的生命,给人以主观想象的审美享受。”他讲得头头是道,俨然就像一位学者。
“自古黄山云成海,海到尽头天是岸。黄山一年有云雾的天气达200多天,水气升腾或雨后雾气未消就会形成云海,大小山峰与千沟万壑都淹没在云涛雪浪里,云来雾去,变化莫测。风平浪静时,云海一铺万顷,波平如镜。忽而风起云涌,白浪拍空,惊涛拍岸,似千军万马席卷群峰。待到微风轻拂,云海渐散,天空呈现出万道霞光,绚丽缤纷。”我听得如醉如痴,似身临其境一般。
“温泉古称汤泉,水质以含重碳酸为主,可饮可浴。黄山温泉每天出水量约400吨,常年不息,水温在42度左右,对人体消化、神经、心血管等方面的病症具有一定的调节和抑制作用,传说轩辕皇帝就是在此沐浴七七四十九日得以返老还童的。”真是博古通今,对他的学识我不禁由衷地点头钦佩。
没有想到这个老师傅,竟然是个“黄山通”!他站起身来告诉我,他是东北人,黄山对他来说可谓情有独钟。大学毕业后一直在黄山市文化部门工作,与黄山结下了不解之缘。退休后学会了东北菜厨艺,干脆同家人来这汤口镇开了个餐馆,一来可继续从事黄山文化的研究,二来通过这小小的窗口,做黄山的义务宣传员,虽然70多岁了,仍要余热发光。
我重新打量一下眼前个子不高、显得很有精神的老乡,顿时,他在我心中的形象高大起来。
不知不觉已到了午夜时分,明天还要早起登山,我赶紧起身买单回酒店。为走近路,我从两条竖街中间的横街直插过去。走着走着,感觉不对劲,似乎是越走越远,明明方向对头可就是找不到路。无奈,只好从原路绕道返回。到了酒店方弄明白,原来这里的房子都是依山而建,街道自然错落有致,同向的两条街道并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有的落差竟有十几米。要想横穿街道那是行不通的,只有顺着房子旁边那并不显眼狭窄的小路,爬上十几米高的台阶才能到达另一条街道。
回到酒店,同伴早已酣然入梦。简单洗漱后,便悄无声息地上了床。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脑海中还在翻腾着奇峰、怪石、云海、温泉……
迷迷糊糊中,我被一种嘈杂的声音吵醒,睁开眼睛拿过手机一看时间,凌晨3点。外面的喧哗声越来越大,睡是睡不着了,索性翻身起床到外面一看究竟。
跨出酒店的门,我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只见酒店门前人头攒动,背包的、拎兜的、奔跑的、喊叫的,好不热闹!有的已经列好了队,全副武装,只待一声令下,出发登山。早就听说游黄山从上山到下山需一天的时间,多数人选择早起,没有想到竟然起得这么早。
天空阴沉沉的,阵阵山风吹来,使人感到几分凉意。我注意看了一下这些早起的人们,令我没有想到的是,竟有一半以上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中国已步入老年社会,60岁以上老人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3%,预计到本世纪中叶将突破4个亿。如今的日子好了,不愁吃,不愁穿,老年人也不再满足围着儿孙转,外出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
酒店门口台阶下,站着一对老人,两人各穿一套白色的运动服,头戴一顶小红帽,背着旅行包,手拿塑料雨衣,精神抖擞,整装待发。
“老人家,您今年多大年纪了?”我走过去,与高个子老头聊了起来。
“今年78了,这是我老伴,她小我一岁77。”他指了指身边的老伴,声音洪亮,一点不像快到80岁的人。
“您俩这么大的年纪,能爬上山吗?”我既感到疑惑,又有点担心。
“哎,没问题。全国十大名山,就差这黄山和华山没去了。今年五一来黄山,十一去华山,明年准备到西藏看看,这身体结实着哩!”老人边说边做了两个太极拳的动作,手脚十分麻利、娴熟。
“您拿着雨衣干嘛?”我有些不解地问。
“黄山气候变化大,多雨,一年中至少有180 天下雨。昨天听天气预报黄山地区有雨,不备雨具哪行。”说着用手指着前面不远处的一家超市,告诉我那里有雨具以及登山用品。
老人说,他和老伴来自河南郑州,退休前曾是篮球教练,老伴是教师。女儿女婿都是政府机关干部,一个外孙女在读大学。老两口每个月的工资加起来万余元,钱花不了,女儿又用不着,俩人一商量,决定外出旅游。每年都至少出游两次,计划要在有生之年走遍中国。
一台大巴车开了过来,从住宿地到登山处有二十分钟的车程,两位老人随着众人上了车。很快,车子便消失在晨雾中。
我伫立在酒店门前沉思良久,蓦然想到了黄山上那傲霜斗雪、迎风挺拔的不老松。如果说刚来时对登黄山多少还有点打怵的话,那么现在这个念头已荡然无存。
按照老人的指点,我找到了那家超市,将登山需要的物品装了满满一个包。这时,身上的手机响了。我知道,这是导游召唤吃早餐的信号,集中出发登山的时间要到了。
天渐渐亮了,云雾愈浓,细雨霏霏,我快步返回酒店。
看来,今天是要雨中游黄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