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查看原文:http://120.24.210.198/film/?p=22764
《浮生一日》是由导演Ridley Scott、Kevin
Macdonald与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合作制作的一部真实电影。他们号召全球网民以镜头捕捉2010年7月24日这一天的生活点滴,并向网民们提出了三个问题作为引导:“What’s
in your pocket?”,“What do you love?”,“What do you
fear?”。该活动自开始至结束,有192个国家(地区)的网友参与,共收到多达8万部短片,总时长达4500小时。最终,主创团队从中选取了1125部,剪辑成95分钟的成片。
《浮生一日》是一部教科书式的“真实电影”。它不仅符合了“真实电影”的创作要求:1.直接拍摄真实生活,排斥虚构;2.不事先编写剧本,不用职业演员;3.导演介入拍摄,并亲自剪辑。同时,它还通过“众筹式”的创作方式,将不同个体的不同故事汇集起来,并利用高超的剪辑手法,延展了影片的内涵:最终,影片的呈现不单是“一日生活的纪录”,而是人生万事万象的高度浓缩和升华。基于上述原因,本文将浅析《浮生一日》颇为独到的叙事(剪辑)思路,以供交流。
首先,时序的构建。我们可以想象导演在最初获得4500小时的电影素材时面临的窘境,就好像面对一团缠绕混乱的线团。而厘清思路的过程,就是要找到线头的所在。对于此片,导演的处理方法是整顿时序,从而构建起叙事的基本层级。通过挑选、归类,并在重复性地出现指示时间的景物提示和人类行为,塑造了2010年7月24日的24小时的“顺序”叙事结构。比如影片的开头是一轮即将上升的太阳,画面开始于寂静的清晨,路边有趣的酩酊大汉、床上沉睡的孩童、户外早起工作的妇人,影片结束于一场瓢泼大雨中,一个女孩失望又疲惫的对着镜头说,2014年7月24日,现在差不多午夜了…
在确立了叙事的时序后,导演下一步的重点工作就是将8万个互不相干的故事进行分类整理,并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即是能突出叙事时序的段落、片段,前文已经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第二类,即是能够直接反映、表现影片主题的段落、片段。很多人或许会质疑,这部“众筹式”的影片在设计初期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我则认为,导演在构思的初期就已经确立了这是一部怎样的影片,以及要表达怎样的主题。依据有二。其一是本片的根本要求——“一日生活的纪录”,直接导致了主题成立的必然性。可以断定,世界各地人们一天之内的生活以及生活状态包罗万象。如果素材的采集量足够,那么最终可以获得一个拼凑的较为完整的“人生”。届时,影片的立意无疑将从“一日”的有“限延”展至时空的“无限”。可以说,这是导演在创作初期的根本意图。其二是导演为了强化和确定上述意图能够实现,通过精心设置的三个问题,间接参与、影响了8万部短片的拍摄。这三个问题直接服务了主题。第一个问题:你的兜里有什么?这个问题主要服务了叙事。当拍摄者利用镜头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无疑会进行更进一步的解释,进而导致其有目的地推进个体故事的进展。第二个问题:你爱什么?以及第三个问题:你害怕什么?则属于究极问题的范畴。这两个问题一方面服务了叙事,另一方面对影片的内涵进行了拓展。因此,拍摄者对三个问题的“回答”将成为导演在后期叙事时的重要参考和索引,亦能够直接地表现甚至深化影片的主题。比如,将人们回答害怕什么的段落剪辑在一起:少女害怕长大、旅行者害怕美好风景的消失、老人害怕政治和战争、阿富汗人害怕出了门就不能安全回家、孩子害怕父母离婚、病人害怕死亡等等。
第三类,即是从普通的素材中筛选出相对完整的、精彩的段落。这类段落是除时序素材以外的重要的叙事依据。另外,也正是这些精彩的、具有代表性的段落,使影片在平凡中绽放出了非凡。网络上某段评价非常的贴切,在此引用:
在这个拼凑起来的“人生”里,我们总是能在幸福中看到悲伤的场景,在残破中看到绽放的希望。比如罹患癌症的母亲、比如记录阿富汗真实现状的新闻记者。我们看到泪水,出自无数种情感:思念远方丈夫的妻子、躺在病床上感恩的病人、前一秒还在乱跑乱跳的小男孩。我们看到艰辛的人生,来自不同的国度民族:擦鞋为生的小男孩、在迪拜工作的园丁、生活在船上的一家、在丛林中搭建简易棚子的一家人、十四口人挤在狭窄屋子里但仍信奉上帝的单身父亲。我们看到不同的爱恋:金婚的夫妇、新婚的夫妇、给奶奶电话的年轻同性恋男子、追求女生失败的男生、一起放飞孔明灯的情侣们。我们也看到杀戮、战争、暴力以及躁动的激情与惨痛:被屠杀的白牛、被割喉的羔羊、跳舞的美国大兵、对别人拳脚相向的人、失控的游行人群。在所有的这一切的一切里,都让我对于人类的情感与行为无比热爱,同时又无比憎恶。
《浮生一日》的成功在于其颠覆性的创作思路:导演对海量素材中,人与人之间、事件与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准确拿捏,并通过合理的技巧拉动这些联系服务叙事、深化主题,展现出了极强的控制力。个中技巧,值得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