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丹:《爆裂鼓手》剪辑分析

(2016-02-28 22:25:45)
标签:

杂谈

查看原文:http://120.24.210.198/film/?p=20619
亦正亦邪的人物设定,片尾反转悬念不断,最终同为音乐升华。开片一长镜头缓缓向前至深夜独自练习的主角面前,内曼戛然而止,拘谨道歉的举止在其未出场前就奠定了此人物之举足轻重的地位。接下来的镜头中,设计了由背景阴影处走向光线照明的位置,此时我们方能看清来者何人。弗莱彻一丝不苟的穿衣风格,脱掉结实健壮的小臂,不寻常的顶光造型,略仰的拍摄角度,人物在画面中所占比重之大,无一不是其性格外现,与微俯角度,坐于鼓后,拘谨无措的诺曼相比力量对比不言而喻。从影片开始导演就毫不吝啬、挥毫泼墨的对弗莱舍雷厉风行之处事风格的塑造,让之后剧情发展顺理成章。我们毫不怀疑这样一位老师会在学生面前屡爆粗口,挖苦讽刺尖酸刻薄甚至摔凳子打人等粗暴行为毫不忌讳。同时音响对人物的塑造更是功不可没,第一次排练前,在弗莱彻喊开始前,教室里静的似乎所有人摒住呼吸,手表哒哒的声音此刻显得格外响亮,以静衬动,没有比此刻更适合。
节奏是影片的另一位主角,无时无刻不于耳边响起的鼓点,节奏着剪辑更体现着主题。开片便伴随着音乐节奏选择性切换,画面的每一次更迭都似乎鼓槌恰时落于鼓面的精准。而整部影片的剪辑风格如同结尾干净利落的交响乐曲终,各乐器声部精密配合,毫无闲笔。贯穿全片的鼓点声昭示着主角的生活中音乐无处不在。作为一部音乐题材影片,成功将不懂乐器的观众引入设定情景,体会鼓对于鼓手之意义,节奏之生命,追求之无畏,梦想之决绝。
景别的力量。演奏段落无一例外选择了以特写为主的景别,紧凑的构图,近景,特写甚至大特写的叠加,中间稍有较松景别的插入,伴随激烈的鼓点,从而使整个情绪绷紧,有力向上扣人心弦。印象最为深刻之处:对乐谱上乐符的特写与主人公看乐谱的眼神交叉剪辑,紧张演奏中迅速扫过的一个个乐符,一种对乐谱熟稔于心,似经过千百遍锤炼的熟悉感,一种对节奏对音乐的向往,对得来不易之机会的珍惜,片字未着,情涌银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