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是刚刚由陵县改名的,所以学校的名字还没改。下边是陵县(陵城区)一中附中的于金水校长和部分参会老师听我的报告后的心得体会,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一个初中校长的感悟
山东省陵县一中附中校长
于金水
听了王敏勤教授的报告,我感觉受益匪浅。下面我谈谈感触最深的两点。
一、堂堂清要从步步清而来,实现策略是小组互查互助,辅以郎氏小组评分法。
“堂堂清”我们推行多年,甚至硬性规定时间,让老师们留足时间给学生做当堂练习。但效果依然不是很理想。到底问题症结在哪里?听了王教授的讲座,我才忽然明白,问题出在我们未能做到“步步清”上,没有关注每一个环节是否做到了“清”,未能关注每一个学生,没有去了解:我们所讲的每一个概念,每一处问题,学生是否都理解了?因此才会出现某个知识点强调多遍,但到了考试还是有学生不会。
要实现“步步清,堂堂清”需要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
小组合作学习我们也推行多年,一直倡导“兵教兵”“一帮一,一对红”,我们小组合作学习走到现在还不能说规范,但至少也在努力向规范靠拢了。现在听了王教授的讲座,我发现我们的工作方向有偏差。王教授强调,在小组成员之间不应该出现不平等,所谓的师徒关系实际上并不科学。他提出了“互查互助”的做法,同时辅以郎氏小组评分法,即加分政策向后进生倾斜。这两种方法不仅促进了小组内部真正的交流与合作,同时还激发了后进生的学习劲头。想想看,小组第一名答一道题得0.1分,最后一名却能得0.4分,这种加分方法让后进生怎能甘于寂寞?还不赶快学会、然后作答?连后进生都在争先恐后的课堂,步步清,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又怎能不水到渠成?
二、教师应从课标高度把握教材,从单元角度备课,站在战略高度,才能全方位立体式驾驭课堂教学。
读课标,单元备课,课时备课,这些一直都贯穿在教师的教学生涯中,我们常年准备的工作就是课时备课,也有单元备课,也都知道要读课标,却从没有认真思考过三位一体的作用。王教授将三位一体的关系说得很透彻,课标是对教学目标提出的总的要求,单元导读体现了编者对教材编排的意图,课时是具体的体现。只重视课时备课,读课标、单元备课流于形式,“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定势制约了我们的发展。
一直以来,我们教师兢兢业业地将知识化整为零,掰开了揉碎了喂给学生,然后等期中期末复习的时候,再把知识点穿针引线,企图让学生系统地掌握起来,却往往因为学生原本就未能将零散的知识点记牢学扎实,加上复习时间紧迫,系统的复习成为教师一人的独角戏,学生还挣扎在题海中未能上岸。
不能做到高占位把握课标、立体式驾驭教材,那么教师能够传授的知识层次就低得多。
比如画知识树,只有教师先胸中有丘壑,才能指点学生将知识系统化。而我们有多少教师能做到这一点呢?恐怕让有些教师自己画个知识树都未必能画清楚。这样的教师心目中除了一篇篇具体的课文,一章章具体的知识点,零散地堆了一地,再也没有能够归纳整理的知识了,更不要说整合知识了。画知识树,不仅仅是从全局角度把握知识,将知识系统化,还有将死的知识学活的作用。画知识树的理念也不新颖,可惜,这些年还是没能进入我们墨守成规的视野。
我还对王教授举的一个例子深有感触。他在讲评莫怀戚的《散步》时,对课文中心作了四个字的点评:“家庭和谐”。这四个字犹如春雷,一下子轰开了冰封的河水。记得前几天我正好听过一位教师讲的《散步》,他将此文归结为一个“孝”字。很显然,这个“孝”字远远比不上“家庭和谐”接地气。“家庭和谐”这个理念,会让学生学过这篇课文之后,懂得敬老才是一家人和谐相处之道,从而做到了学以致用。
这就是层次上的高低差异。不同的层次决定了我们传授给学生的是精华还是糟粕;不同的层次也决定了我们创造力的大小。
唯有站在高处,才能深入浅出,在课堂上将所有知识点调动起来,或排兵布阵,或冲锋陷阵,整合起资源来得心应手。今后我们会重视读课标、单元备课,并将其作为教师的基本功。
感谢王敏勤教授给我们指点迷津,拓宽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看到了自身的不足。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打破思维定势,关注过程,关注细节,规范化管理,加大执行力度,将每一项工作都落实到位,在高效和谐的课堂之路上努力走得更平稳!
高效和谐课堂之路
——陵县一中附中部分参会教师心得报告汇总
11月22日、23日我们聆听了王敏勤教授的“高效课堂”讲座,感觉受益匪浅。23日下午按照学校的部署,与会35名教师都写出了一份心得体会,现汇总如下:
一、认真践行“和谐教学法”理念,将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做到“步步清,堂堂清”,才能真正实现课堂高效率,课后低负担。
王教授推行的“和谐教学法”,其理念是关注到每个学生,通过“和谐教学”课堂教学模式与小组合作中互帮互助的形式来实现。
初一政治组的赵玉国老师在心得中写道:“近几年来,自己一直处在矛盾斗争之中,一面高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一面又高举着应试教育的指挥棒。我们的教育到底是要素质还是要成绩?一直在徘徊,一直在迷惘,甚至有时会迷失职业追求的航向。自己也一直在苦苦的追寻。直到今天,听了王教授的报告,才发现:‘鱼’与‘熊掌’是可以兼得的!应试教育之所以会成为摧残孩子成长的工具,那是在一种靠时间、拼体能的老式教学方式下造成的。而如今所提的‘高效和谐课堂’能很好地解决‘素质提升’与‘分数提高’之间的矛盾,能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像小组合作学习在我校已推行多年,从最初的强力推行到现在成为制度,走过了一段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之路。但直到今天,对于小组合作学习到底应该怎样合作、怎样学习,大家因为认识水平有限,并未将小组合作利用好。王教授的《课堂高效率,课后低负担——构建中小学高效和谐的课堂教学模式》讲座,无疑起到了一个规范和点拨的作用。小到座位的排列,大到课堂模式,怎样能实现真正的“堂堂清”,怎样应用郎氏小组评分法加分,怎样分组能实现互帮互助……在王教授不厌其烦的教导下,教师们都有种茅塞顿开之感,纷纷在心得中表示感到前面的路有了指示牌,今后工作中,将应用“和谐教学”课堂模式,改进、完善小组合作制度,从“人人清”“步步清”做起,实现“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践行“保底不封顶”的理念。
二、“三级建模”的理念是提倡学校、教研组、教师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路,走出不断“学模”“搬模”的怪圈,进入“入模”“出模”“建模”的良性循环之路。
“课改深处是模式。”以往教师们的认识有一个误区,就是觉得教学模式高不可攀,相对落后的学校只能去学习别人的先进模式,而往往这些模式到了本校就“水土不服”。王教授告诉大家:“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法中相对稳定的操作步骤部分。”“教学模式是课改理念的基本载体,任何新的教学思想、教学原则都要通过课堂教学模式来落实,所以我们要重视教学模式的构建工作,要通过构建教学模式及时总结课程改革的成果。”王教授鼓励大家走出“学模”“搬模”的怪圈,可以尝试着“一校一模,一科多模,一模多法。”我校老师们备受鼓舞,回校后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并在心得中反映出来。
下面是初二政治组李明华老师归纳整理的“附中初中思品课‘引·学·导·练’教学模式”:
1.新授课----“引·学·导·练”教学模式流程:
“情境导入,提出问题→自主合作,解决问题→互查汇报,教师点拨→巩固练习,拓展提高→评价反馈,布置作业。”
2. 复 习 课----“引·学·导·练”教学模式流程:
“情境导入,构建网络→典题尝练,互查汇报→反思点拨,拓展提高→链接中考,展示质疑→评价反馈,布置作业。”
3.试卷讲评课----“引·学·导·练”教学模式流程:
“情境导入,呈现统计→自主纠错,找准错因→合作探究,反思内化→优错例展,方法指导→典型训练,评价反馈。”
下面是初一生物组孟学英老师尝试建立的生物教学模式:
初一级部主任刘天才老师写道:“我们很长时间以来也在使用‘课前预习、自学探究、当堂达标’,但是只是肤浅的理解,没有真真正正的严格执行,把课上得支离破碎,随意成分大。‘三级建模’对于一个新校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王敏勤教授的详细讲解,我们知道了我们的方向,我们未来的做法。一校一模、一科多模、一模多法,从不同层面对建立和谐教学指明了方向。”
初一政治组赵玉国老师对此理解更为深入,关于未来工作方向他做了规划:“一种不属于自己的模式,不宜全面推行,那样只能学其标,而不能固其本。王教授指导我们要先‘立标’,再‘学标’,最后才是‘验标’。我们可以设立‘课改班级’,让所有参与实验的老师去探究我们的‘一校一模’‘一科多模’,然后再去‘学模’‘验模’‘推模’,循序渐进,点滴积累。”
三、教师备课要高屋建瓴,才能够整合知识,纵横捭阖。
初二地理组张广山老师写道:“态度决定高度,我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很清楚的事情,其实并不理解其实质,也没有经过深入的研究,甚至根本没有思考过。在课堂上对于一些细节性的问题,自己认为学生应该明白的,就不再跟学生拿到桌面上来讲。殊不知,这样影响了学生对前后知识的衔接和整体脉络的形成。我们对教材存在以下误区:1.对课程目标重视不够;2.说内容标准不够具体;3.对材料的解读和编者的编写意图不够重视;4.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不完整;5.缺乏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分管校长崔天峰写道:“从王教授的报告中我们听到,教师在上每一节课时都有单元导入,并且教师要画知识树。回想自己教书这些年,自认为研究教材很透,要是不看教材,把整个初中阶段所学内容以知识树形式呈现给学生感觉也困难。因此教师真正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只有精心备课,不断学习课程标准,不断研究教材,课标及教材要求真正熟记于心,才能驾驭课堂。”
这些认识代表了大多数老师的看法。很多老师在听了王教授的讲座之后,才真正认识到读懂课标教材的重要性。王教授不厌其烦地强调要读课标,要单元备课,要回归课本,还将“说课标、说教材”作为一个专题,大声疾呼课标教材的重要性,就是要让所有的老师能够做到不仅要腹中有一桶水,还要胸中有丘壑。这深深地触动了老师们。
听完王教授的讲座,老师们回去开始认真研读课标、单元备课,并尝试着应用“知识树”的方法,梳理知识体系。在心得体会的后面一些老师根据自己的体会,画了知识树。
下面是部分教师画的知识树:(知识树略)
初一历史组刘德金老师画的《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知识树
初一生物组孟学英老师画的《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知识树
初三物理组王春芳老师画的《电功率》《电学公式》知识树
通过尝试,教师们真正体会到了知识树形象、直观、脉络清晰,便于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线索的好处。知识树为师生准确把握教材体系、理顺知识结构,理解知识地位与作用,整合教材提供了直观素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初三政治组、团委书记阮洪杰老师写道:“现实中,教师授课时往往用个人对教材的认识、挖掘各种题型,肢解教材的做法充斥了课堂,学生少了阅读、思考教材的时间,无形中,将教材知识碎片化、题目化,不能很好地从整体上去理解、把握教材,机械式记忆代替了理解式记忆。只有系统化所学知识,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四、求真务实,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初二级部主任刘新华写道:“‘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改所倡导的学习方法,但反思我们平常的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华而不实,表面热闹。首先是一些问题本身没有探究的价值,只为课堂热闹而探究,无病呻吟。其次是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却往往是‘优生’忙着将答案告诉‘差生’,为的是给自己小组加分。王教授的‘五环节’教学法,初从内容看,并不新鲜,很多环节也是我们学校所倡导实行的。但我们效果不理想,是我们做得不细致、不具体,尤其是我们没有坚持去做,很多时候是三分钟热度,虎头蛇尾。比如,自学指导实际上是学习目标的具体化,要做到‘四明确’——明确时间(用几分钟)明确要求(在自学时思考哪些问题)明确内容(学习第几段)明确方法(在自学时用什么方法)。但现在我们在多数情况下只是笼统地说自学要求,结果自然谈不上高效。”
初二英语组王桂云老师写道:“关于课堂要实效,不摆花架子问题,也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我们学校的小组合作,尤其是“被听课”时,总是由老师们导演得热热闹闹,至于学生在这份“热闹”中收获的多少,只有上课的师生自知。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无论老师的讲授多或少,学生的讨论多或少,只要学生学会了,达标了,我认为,便是一个好的课堂。如王教授所说,有问题就讨论,没问题不讨论。每一节课,向45分钟要的是实效,而不是热闹。记得在德州听过一节省优质课。是一节听说课,以训练学生的听说为主,在最初的听力练习环节,可能是对于陌生的学生群体,外来的执讲老师对学情把握不好的缘故,预设听一遍便完成的听力练习,学生在听了两遍之后,却仍然有一多半未完成。大家都以为这个环节就这样过了,讲课的老师却播放起第三遍录音,这次,大多数学生都听懂了。本来预期用三分钟完成的练习实际却用了近十分钟。后来,在说课时,这位老师先是因自己对当地学情的了解不充分而致歉。谈及超时的听练环节,她说当时她也有一瞬的犹豫,再放录音有可能导致后面的环节不能全部如期展示,事实也是她不得不砍掉了一个非常出彩的设计环节。可是,听说课的目标,不就是让学生听懂会说吗,若糊弄着过去,她对不住这些听课的学生,也无法面对台下观摩的近千名同行。她的话,赢得了在座英语老师们经久不息的掌声。我们的每一节课,需要的就是这份实效。”
初二英语组李丽老师写道:“‘高效低负’——多美的一个梦,这是万千教育者的梦,这是亿万学子的梦。同仁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努力让这个梦不再是‘梦’!”
王教授的讲座不仅让老师们有拨开云雾见青天之感,还让老师们从浮躁的状态下安静下来,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目标,从而有了强有力的动力,努力践行课改,为高效课堂而沉下心来研究。
初一历史组刘卫杰老师写道:“王教授在业务上是一个学者型的老师,从他的报告会上我们看到了他的用心积累,厚积薄发。只有用心的人,才能注意到教学的每一个细节,让每一个细节不放空炮,每一个细节都夯到实处。每一个细节的完美成就了一个教授的渊博和高深。脚踏实地,深入每一个教育实习基地,用心倾听每一位教师的课堂,用心地给每一位老师点评,不走过场,不摆花架子。海纳百川,成就了中国教育的一个重要门派——‘和谐派’。让我们感到‘圣者虽圣’,就在前方,执着追求,就有成就!”
老师们表述具备,在此不再赘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