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近张家口,黑风口下话辽远!

(2013-03-09 15:06:42)
标签:

屏风

全营

眼泪

进度

干部

   让我们共同穿越行军路线图,绿色灵魂从“心”始发张家口,聆听心语,博文发声,黑风口下话辽远!

    从张家口市区到坝上,汽车沿着弯弯曲曲缓缓上升的简易公路,需要走两个多钟头。现在这里通了高速公路,半小时就能够到达了。从“心”行军的中国力量,我们集结在当年无数次中国军队走过的老路,看看路边的野花是否还在绽放,两旁的白桦树长高了多少?

   让我们暂时驻足在这段游走在心中军事志的记忆墙,体会一下遥望着烽火台逐步登高进入坝上的那种心旷神怡的美妙感觉。可是,老路无法承载滚滚向前的时代飞轮,以及人们快速跨越的前进步伐。车在高速公路上行使极快,沿途一座座咱们中国军队曾经洒下过汗水的山峰,一个个曾经安营扎寨的村庄,没能让我们多看一眼就退出了视线。

    过了张北县收费站,车子只好沿着土路往回开,是否特别想去看看被称为“黑风口”的烽火台,急于去见见黑风口下的狼窝沟?其实,仅从这些名字,就不难想象出这里曾经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那么,就听我一一道来:

    今日的张家口辖区,地处长城以北,古称边塞,现称塞北。这里的地形较为复杂,阴山山脉横贯中部,将整个地区分为坝上坝下。坝上属内蒙古高原南缘,海拔在1300至16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只有2摄氏度,树长不大,人长不高,当年的主产只有莜麦,土豆等少数农作物,生存条件很差。而坝下其北部即紧靠坝上的部分是山区,南部多为平原。

    作为京都的北大门,张家口易攻难守,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朝曾建都北京,加强了张家口一带的防御,在此修建和加固长城,新建了许多烽火台。有的烽火台是宋代建造的,置于坝头,可对坝上坝下一览无余。解放后修建张家口和张北公路,正好路过这个烽火台,便将中间劈开,一分为二,不经意营造了一个坝上的南大门。又因人们从坝下到坝上,经过这个“大门”时,扑面而来的是强劲凛冽的高原寒风,遇到坝上特有的“白毛凤”时,由于猝不及防,脸上顿时就会被割成许多血口子,故称“黑风口”。离黑风口百米之外,是苏蒙烈士纪念碑,这里这曾是国际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战场。旁边有一个村庄,叫狼窝沟。顾名思义,在风声鹤唳,没有人烟的古代,这里除了留下短暂的马蹄兵器撞击的声音,一定是野兽们引吭高歌的洪荒世界。

    1973年秋天的大演习之后,还有更多更大规模的军演在等待着,战争一天天逼近的看法早已成为共识,军演的时间更为紧迫。坝下打坑道的部队在陆续完工后,都在第一时间被紧急转移到坝上,继续打坑道或构筑各种反坦克工事。一营在是冬天的一个夜晚连夜向坝上进发的,营部驻扎在狼窝沟,所属五个连队分别住到五个村子的村民家里。部队遇到的首当其冲的是“住”的问题,一个房东家一般要安排四个战士,本来老百姓的住房就很紧张,指战员们就只能在狭小的空间里打地铺了,冬天气温在摄氏零下二三十度,当地百姓人家睡在火坑上夜间还要不断地添柴火,部队面临怎样的寒冷考验就不难想象了。

   “吃”的问题也不小。张家口和张北公路一到冬天冰雪覆盖,偶尔能勉强行车,也只能保证施工器材的运输,部队所需要的大量粮食和蔬菜无法保证,只能就地取材,每天吃的就是莜麦做成的面食和土豆。很多同志吃了莜麦面出现腹胀,腹泻等不适症状。这些都可以忍受,咬咬牙就过去了。最主要的问题还是繁重的施工任务,压得指战员们透不过气来。为了加快进度,一条坑道由两个连队分别从山的两边往中间打通,看谁最先打通到山顶下边。双方对自己的进度都严加保密,对对方的进度都免不了夸大其词,压力如同一条无形的鞭子,每天抽打在指战员们的身上。提高进度所有能用的办法都用了,剩下的就只有挤压休息和排烟等待时间,就是减少安全员以增加施工人员。

    部队的伤亡在不断增加,上级限定的死伤指标不断地被突破,困未能在限期内完成任务被撤职的干部也不少。负责构筑反坦克工事的部队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压力。在高寒冻土条件下挖战壕,采石困难重重,并常有冻伤和砸伤的情况发生。每个人每天挖多少土方的战壕,采多少方石头,都有硬性规定,不少战士因完不成难以企及的高指标,在工地上悄悄抹眼泪。

    即便如此,指战员仍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在坝上高原,每年有数十位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是,他们都因死于“事故”而不宜宣传。

    那是一九七六年的国庆节,中午会餐,很久没有见过荤腥的同志们都敞开肚皮撑个你死我活。营部的菜盆里只剩下小半盆鱼刺和咸汤。意犹未尽的营长和军医曾经开过这样一个玩笑:营长承诺连刺带汤全部吃掉,条件是这位军医买三瓶汾酒。全场顿时兴奋起来,在众目睽睽之下,营长果然不负众望,将鱼刺和咸汤消灭得一干二净。这位军医只好自认倒霉,立即买来了三瓶汾酒。可是,营长没有舍得分给大家喝,让通讯员将酒收藏起来。在全营坑道施工全部提前完成的十月中旬,他特意喊来了进度慢了半天的另一个营的营长,那一天,共有三个战友,一人一瓶汾酒,将搪瓷茶缸盖翻过来当酒杯,在没有任何菜肴的情况下,三下五除二,半个小时解决战斗。营长却看不到一点醉意,而另一位营长让酒精烧得又哭又叫,被军医按在炕上打了急救针方才安静下来。还有一位也觉得酒劲上涌,跑到小卖部买了两个苹果吃了仍没有压下去,为避现场直播只好跑到附近的莜麦地里,结果倒下就什么也不知道了。下午四点,一位放猪的小姑娘发现有人睡在麦地里,喊来了营部通信员抬到营地,直到第二天凌晨四点才苏醒过来。

    我想说:酒壮怂人胆!拼酒不是汉,感觉最重要!中国军人不问酒力,只论战斗力。

    与强心习友如影随行在“读E时代”的复兴路上,暂时驻足品读这段中国军史记忆墙,就是想在清明前夕,来到苏蒙烈士纪念碑下,向这些国际主义战士,也向为了这个世界永久和平而捐躯坝上高原的亲密战友们,深深地鞠躬致敬!从“心”审定,还原那段历史天空下,一段段可以心中移的军事志记忆屏风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