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苇第二故乡:“太阳对面的新疆”
标签:
新疆词典新疆盛宴沈苇大昆仑大美新疆昆仑昆仑山昆仑天梯新疆百科 |
分类: 昆仑天梯 |
http://s5/small/63ff4771x87fa8a4ec294&690
编后记
在中国的新诗史上,新时期的新边塞诗已经并将继续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在大漠戈壁之中成长起的一批年轻歌者,以其大开大阖,粗犷雄丽的诗风,曾使得刚刚开放的中国诗坛耳目一新。他们或以浪漫主义笔调描绘奇峻苍凉的大西北风光;或以深沉的现实主义思考面对人生坎坷;这种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的交融又在诗的“向内转”的趋向中冲积成情感的沃壤并盛开思辨之花。他们也被称作西部诗派,在中国西部文化中处于领军地位。此后相继出现的歌坛的西北风,影坛的西部电影,文坛的西部小说等,或许都从先行者——新边塞诗中得到过启示。新边塞诗派已经拥有一批如章德益、杨牧、周涛、昌耀等等为读者熟悉的诗人。如今,它的强大阵容里又新添了一名青年——我指的便是沈苇。纯情少年的目光打量大西北的人生,包括那些平常风景。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似乎生来就是大西北的一员。
在他的诗中并不多见那些大名鼎鼎如雷贯耳叫人心驰神往或心惊胆战的名字,如天山、塔克拉玛干、准噶尔、塔里木等等。他去写“滋泥泉子”和“开都河”这样鲜为人知又鲜有风景的地方,写那些红辣椒和裂口的黄泥小屋给他带来的隐隐的疼痛,写与一只蚂蚁共度一个下午之后醒悟到“太阳向每个生灵公正地分配阳光”。这种视角似乎琐细,却使人感到诗人已达到了一种俯拾皆美的境界,而不需要借助于某种外在的赫赫有名的东西。他对巴音郭楞风情的描绘可说如行云流水,以至发出“究竟是春天俘虏了人们/还是人们俘虏了春天”和“太感动了,以至没有了泪水/太明亮了,以至没有了死亡”的感慨。
沈苇将他的第二故乡称为“太阳对面的新疆”。《一个地区》仅有四句诗:“中亚的太阳。玫瑰。火/眺望北冰洋,那片白色的蓝/那人依傍着梦:一个深不可测的地区/鸟,一只、两只、三只,飞过午后的睡眠”。
真正是既大气又轻灵!意象的流动,跳跃得令人眩目的诗思,渐渐在音乐般的尾声中划上句号。
沈苇写得最多的诗,是一种“瞬间的独白”。他超越了一般诗人那种对一事一物一景一地的歌吟,而着眼于对人类多种生存侧面和生存意义的探索,对善良美好的人性的向往,对多种不同的人生底蕴的思考和揭示。他这样写告别:“当鸟堕落,飞翔仍留在天空/当手挪开,抚摸/仍停在爱人心上”。
他这样写流年:“我在一个黑皮本上醒来/在祖居的星球上睁开眼睛”。
他这样写隐蔽的意义:“勇敢的大鸟向太阳迁移/但我必须陪伴泥土和石头入睡/在黑暗王国,在无人知晓的深处/与闪耀的黄金结婚”。
综观沈苇众多的诗作,他的感受力和语言,在表达他的人生体验和世俗风情等方面,都有他独到的一面。他那些对于生命与自然的奇想和慨叹时常叫人拍案叫绝。
诚然,因为诗人面对的外部世界过于阔大,或许还因为诗人性格的缘故,沈苇的有些诗作还显得笔力不够,气势不足,或者空疏和空泛。还有某些试图贴近现实针砭时弊的诗句,则显得肤浅和偏颇,不如那些写人生与自然的诗篇来得奇峻洒脱,生气盎然。我想,沈苇不如扬长避短,走自己的“轻车熟路”为好。可以预期,在下一世纪的中国西部诗坛上,沈苇的名字仍将在那里闪耀。
《在瞬间逗留》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5年12月出版
定价:7.20元
后
2002年6月,我放下手头的计划,开始接受本书的写作任务。我首先要做的是对新疆作一次全面的漫游。我曾当过10年记者,其间去过不少地方,应该说已有所积累。折中的办法是找一堆资料,约一些照片,通过记忆,也能写成一本像样的旅行书。然而这显然违反我的原则,是一种偷工减料的行为。本着对旅行者和读者认真负责的态度,此书必须有更多的现场感和体验感,充分的欣赏性和实用性。以往那种静态的利用资料和道听途说编纂的旅游书籍已不能让人满意,甚至令人生厌。
正是抱着这样的态度,我开始上路。我知道,这次漫漫长旅对我的体力、心理、以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都是一次巨大的考验。
我的旅行始于烈日炎炎的吐鲁番,在盖天铺地的阳光中我闻到了中亚的气息,心中充满了不可名状的感动和对远方的向往。接着是持续两个月的环塔里木盆地之旅,几乎每天都在尘土飞扬中度过。如果一个人连续环塔里木盆地走上几圈,就能变成一具“木乃伊”,走进幽冥的历史和湮没的古城中去。秋意渐浓的时候,开始了环准噶尔盆地的金色旅行。落叶缤纷的季节,我又去了伊犁、博尔塔拉。抬头看见白雪皑皑的天山雪峰时,冬天已不知不觉来临。
关于旅途中的经历、见闻、愉快或艰辛的回忆,书中已有所涉及,这里就不再啰嗦。大体情况是,在半年的时间里,我走遍了新疆所有的地州,90%左右的县市,总行程超过两万公里。
11月初,新疆已下大雪,我带着4个笔记本和一百多个拍完的胶卷回到乌鲁木齐,关进书房,开始写作。小小的书房堆满了照片、资料和有关新疆的大量书籍。窗外总是大雪纷飞,就像我的思绪一样纷繁、紊乱,有待于结晶。这次写作,无疑是对新疆历史、文化、宗教、地理等方面知识的一次全面梳理,由于头绪复杂,涉及面之广,人常处于手忙脚乱之中,整个写作成为一点点摆脱负担的过程。春节前夕,终于写下最后一个句号,大有杀出重围、如释重负之感。
关于书名,曾想了很多,如《混血西域》、《太阳对面的新疆》、《丰盈之旅》等等。最后选择了《新疆盛宴》,因为在我眼中,新疆是一席多元文明、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的盛宴,由于它的丰盛之美,在旅途中你常有酩酊畅饮之感。
此书最终成了一本“大杂烩”,一本略显奢侈的手册,正是我的期望。约定的框架内,我尽量做到有所施展和发挥。书中包含了图片、实用信息、景点介绍、随笔、诗、经典文献、故事、民歌等诸多要素,我希望没有机会去新疆的读者,也能通过阅读获得一次精彩纷呈的亚洲腹地之旅。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本书不是一份个人成果,而是一次集体行为。对于近一年时间中给予我帮助、支持和鼓励的人,我心怀谢意。
首先要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林栋兄。去年5月底,我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东欧访问前夕,在北京与林栋兄和张国风先生见了一面,那时只有一个大体的策划方案。此后我们一直保持了电话联络,在行走和写作过程中,林栋兄总是不停地为我鼓劲和出谋划策。
我要特别感谢本书的设计者谷雨、王瑄,这对在新疆有“金童玉女”之称的青年画家用他们的才华和想象力完成了对本书的出色设计。他们赋予我的内容一种理想的形式,整个设计做到了与新疆之美的和谐和匹配。
应该感谢段桐华先生,还有牛远峰兄对我的支持。在行走过程中,远峰兄为我多面联络,使我的工作得到了各地宣传、旅游部门的协助。
新疆著名摄影家赵君安先生和韩连赟先生为本书提供了部分珍贵的照片,他们当中一位以“综合”见长,另一位则以“民俗”取胜。为本书提供照片支持的还有文物摄影家刘玉生先生、风光摄影家韩栓柱先生、新疆博物馆馆长杜根成先生、《丝路游》杂志主编段离女士、《新疆民航报》的颜富强先生、阿克苏文联的谷水清女士等。
新疆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尼亚孜·克里木先生为本书题写了维吾尔文书名。我的朋友、青年画家小飞为我的旅行专门买了一辆破旧的213,带我完成了环准噶尔盆地之旅。令人吃惊的是,他自学的车技居然能将一辆破车开得像进口越野车一样舒适、安全。我的朋友阿萍、金玮陪我走了几段艰难的旅程,同行的日子已成为愉快的记忆。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妻子和家人,在我东奔西走埋头写作的日子里给予的关爱和支持。妻子还借来了一台昂贵的尼康F5相机,使我的摄影水平随着旅行有了明显长进。
严格来说,这本书算不上一次真正原创性的写作,却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令人高兴的是,我终于完成了它。如此一本“大杂烩”也使我对十几年的新疆生活有了一个大致的交代。
《新疆盛宴》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3 年8月出版
定价:48.00元
《我的尘土我的坦途》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4年6月出版
定价:23.00元
《新疆词典》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年1月出版
定价:18.00元
http://s11/small/63ff4771x87fa9978042a&690
后
在新疆生活了十几年,我一直想写一部散文集,主题只有一个,就是“新疆”。我考虑较多的是形式和文体,它应该不同于传统意义地域题材的散文,譬如旅行纪实、风景抒情、历史访古等等。它应该是一种形式的杂糅,一种文体混血的华美,但本质上仍是明朗、朴实和单纯的,是诗与思的合谋,或许正是诗的某种“变体”。
我打算以词的方式开始写作,选择100个名词进入新疆的广大、辽远和震撼中去,或者说用100个名词“重构”一个我所理解的新疆。我想拥有一种“词的招魂术”,它们应该来自人文、历史、地理、人物、动植物等尽可能广泛的领域,从时空的隐秘中走来,显现它们的形象,声音和气息,一齐汇聚到我的笔端、纸上。这些词中包含的“新疆”,我曾在诗中无数次吟咏过,现在,我要换一种方式来表达我的理解、体谅和热爱。这些名词仍是地域性的,是地域的隐喻和解读的符码,但它们必须到一定的高度去发光。而且通过这部散文,我想完成地域主义的一次解放(也是对自我地域沉湎的一次拯救),将词的喷发变成一种遥远的东两,一个若隐若现的可以栖居和呼吸的背景。
2002年上半年,我一口气写了50篇。此后,因为接手中国青年出版社《新疆盛宴》一书的写作,我的计划中断了。《新疆盛宴》耗去了我整整一年时间,尤其是长达半年的野外狂奔(一个业余背包族梦想着当一次新疆的向导),使我长时间无法从身心的双重疲惫中恢复过来。《新疆词典》的写作因此暂搁一边,我甚至有点淡忘了当初的热情。
去年夏天,百花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谢大光老师来新疆,我们见了面,聊天中他问起《新疆词典》的进展情况。原来他在《人民文学》、《诗刊》上读过这本书的零星篇什,并在自己主编的《散文·海外版》上选发了若干。他鼓励我尽快把下半部分写完。言语中长者的责备以及对《新疆词典》的偏爱使我对自己的停滞和疏懒倍感羞愧。正是在大光老师的鞭策下,我又重振旗鼓,在去年下半年完成了另外50篇的写作。
《新疆词典》最终得以完稿和出版,首先要感谢的一个人就是大光老师。仍记得去年夏天我们在乌鲁木齐“空中夜市”畅饮新疆啤酒的情景,近旁是首府象征的红山,远处是晚霞笼罩下的梦幻般的博格达峰。大光老师爽朗的笑声、对青年作者的关爱(还当场策划了一套西域女性散文丛书)给朋友们留下了美好印象和愉快记忆。我们还有一个约定:结伴去南疆,完成一次环塔里木盆地之旅。
此书以现在的面貌出现符合我最初的构想。它有着一个有关新疆的比较完整和统一的主题,但容纳了现有的可能的体裁:散文、随笔、小说、童话、诗、日记、书信、评论、传记、电视短片等等。它的“跨文体”色彩以及形式的参差驳杂是一种谦卑,可以用来向新疆的丰盛绚烂之美致敬。如果说诗是我的飞翔,散文则是我的栖息,《新疆词典》展开的词的背景是一种多元的笼罩,恰恰也是我们能够筑居的安妥灵魂的家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