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季贤臣傅宗皋》创作心得
(2021-11-28 10:11:31)
标签:
傅氏教育历史明朝文化 |
分类: 6文艺作品 |
经过两年多艰苦努力,历史人物故事《明季贤臣傅宗皋》终于出版了。在第一批读者之中反映良好,这使我颇感欣慰。
我在姓氏文化研究中,对先贤傅宗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写出了《傅宗皋传略》。 文中依据大量史料,记述了傅宗皋的大致经历和主要功德。 此后,为什么还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再去创作一部长篇历史人物故事呢? 这是因为,傅宗皋的事迹和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 如果只是止步于传略形式的记述,那他的经历和功德,就会被束之高阁,被历史的尘埃所湮没。徜若是创作成历史人物故事,则可以使他的生动形象呈现于读者面前,使他的精彩人生为更多的人所知晓,起到潜移默化地教育后人的作用。
我要撰写的不是这样的“历史人物故事”。傅宗皋是一位真实存在的,有杰出贡献的明末官员。由于改朝换代的影响,他在史书中没有留下完整的传记,但在各种历史文献中留下了大量的零星分散的记录。我的任务是,要以真实史料为依据,重现这位先贤的人生轨迹,重塑他的光辉形象。
我认为,创作历史人物故事,就好比工匠要修复一件已经破损、然而极其珍贵的文物。 修复文物时,原来遗留的部件和碎片必须全部都用上,因为这是文物的原件。然后,根据原有的形状,用仿真材料填补,通过拼接、粘合来固定,并保持外观色彩完全一致。技艺高超的工匠,能够使修复的文物保持原有的风貌,不显露出丝毫修补过的痕迹。我就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来撰写《明季贤臣傅宗皋》的。
首先,我从各种文献资料中搜集信息,写出了有据可考的《傅宗皋传略》,作为故事创作的基础。 由于史料散布各处,搜集的过程艰难而又漫长,《傅宗皋传略》一直在补充、完善和更新之中。
我是独自从事研究和创作活动的,信息的来源主要通过网络搜索和到江西省图书馆查阅。在埋头写作的同时,上网搜集新信息是我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庆幸的是,新的信息在网上不断地出现,好似先贤在天之灵在暗中指点和相助。当我对傅宗皋的去世时间、地点和原因感到困惑之时,一位网友“金声玉振之”在我的新浪博客中留言,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当我撰写傅宗皋在福建将乐和留都南京事迹之时,网上不断地、时隐时现地出现了许多的新信息。尤其令我高兴的是,网上出现了一张傅宗皋亲笔书写的“根”字碑刻照片,经过安徽宗亲的协助,在滁州清流关前找到了这件非常珍贵的实物。本书附录《参考文献与资料》,都是我积极努力搜寻的结果。这些史料,为本书创作提供了雄厚而扎实的基础。
为借助网友的力量,扩大史料搜索的范围,我建立了一个“傅宗皋历史研究群”,吸收江西丰城、湖南长沙、福建将乐的宗亲参与,得到了部分宗亲的响应和支持。然而,由于入群人数太少,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福建《将乐县志》记载的傅宗皋在石门岭的题字,湖南湘乡的《湘中朱氏大石七修族谱》,南京图书馆的《南京尚宝司志》,这些有明确记载的史料都没有得到实际考证。
调查研究工作复杂而繁重,主要还是要靠自己亲力亲为。受身体条件、经济条件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傅宗皋生活过的地方(北京、南京、湖南、福建),我鞭长莫及,没有办法前去搜集和考证。就是近在咫尺的丰城,资料收集得也不齐全。有关傅宗皋历史调查研究任务,并未最终完成。本书的出版,将推动有志之士,对傅宗皋的历史继续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在对傅宗皋个人经历调研的同时,我对与其相关的地理、历史资料也进行了广泛地查阅,甚至还听了多部传统评书。我对明朝的教育制度、考试制度,官员任免和考核制度,各级官署的职权和职能,《易经》、中医、宗教、仓储、钱币等各种相关知识,都进行了认真地了解和学习。可以说,我的写作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些相关的知识,被简明扼要地写入到了故事书中,使读者也能够了解明朝末年官府和民间的基本状况和奇闻轶事,大大增强了知识性、趣味性。
与傅宗皋人生经历有交集的人和事,都取自历史文献上的真人真事。借助百度搜索,我对1598年傅宗皋同科进士292人,逐一进行了全面检索和排查。在傅宗皋任职和生活的各个阶段,对当时当地发生过的重大事件,都进行了检索和分析。这就为细节演绎和故事创作,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书中所写傅宗皋的故事有可能发生,也可能没有发生,但也有可能发生了,并且更为深刻和精彩。傅宗皋和利玛窦,在南昌和北京都有交集,利玛窦又是善于交朋友的人,特别是重视结交官员和学子,徐光启、李之藻都成了他的弟子。利玛窦还专门把他在南昌交友的经历写成了文章《交友论》。可见,傅宗皋和利玛窦是有可能认识的。至于傅宗皋任职将乐知县时,福建正在大力推广红薯种植,作为福建最优秀的知县,在这方面成绩肯定非常突出。
作为文学作品,具体细节上可以有其创作自由和演绎空间。这种空间,应该以真实的史料为基础;这种自由,应该符合人物一贯的性格特点和生活作风。文学作品,取自生活,高于生活,但不能脱离生活。
要拥有丰富的素材,要能够得心应手地创作,作者必须对相应的生活环境有亲身的体验。我几十年曲折的人生经历,为我进行创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中学时期每年回家乡度假,对南方农村生活有过亲身体验。上小学第一天父亲为我举行的仪式,母亲小时候月夜教我的儿歌,都被我写进了书中。我的人生体验,也无形之中悄然地溶入到了书里。这些细节演绎中的插曲,使人物更为鲜活,使故事更加生动,增添了一份生活情趣。
我事先拟定了本书的写作大纲,按照傅宗皋的人生历程分成六个阶段,即六章。考虑到各章节的均衡性,我把每一节的文字量预定为一万字。实际写作时,内容多的进行了压缩,内容少的进行了补充,使得全书层次结构分明,各章节份量均衡。全书以傅宗皋的真实事迹为骨架,细节上加以充实和演绎,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人物故事。
傅宗皋的功德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个是忠,一个是孝。 忠和孝,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最重要的伦理道德。我没有在理论上进行详细的阐述,而是以民间流传的朴素语言来表述。《人生之歌》中的两段歌词,就是对本书主题思想的高度概括,在全书中贯穿始终。
书中讲述了傅宗皋“为生民立命”的初心,也讲述了一生中对“人往高处走”认识的深化过程。民间“眼泪往下流”这句话,深刻体现了家族中的血脉亲情。傅宗皋对书童傅小宝的关爱,对“根”字的深刻理解,在祖籍地续修族谱的执着,都表现出他践行和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傅宗皋是一位平民出身的官员,一生保持平民本色,亲近和爱护百姓。我在书中用了较大的篇幅来描述他与平民百姓的交往,宣扬他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
傅宗皋的高尚品德主要表现在忠厚善良、正直无私。在党争激烈的明代,他洁身自好,不趋炎附势,不阿谀奉承,不搞小圈子。他淡泊名利,不居功自傲,亲君子、远小人。这些品德都在书中得到充分体现。
傅宗皋读书刻苦,从政勤勉,智勇双全,书中进行了细致的刻画。傅宗皋是一位勤于思考、办事认真的人,他精通《易经》,善于观察。我设计了傅宗皋观察人的独特动作,使他的形象更加生动,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
史料记载,傅宗皋科考中诸科以《易经》为优,向皇帝上疏也常常应用《易经》,这证明他精通《易经》。他能够在《易经》应用方面有着如此突出表现,应该有高人指点。明代崇尚道教,江西一带道观甚多。书中的青云道长的出现,符合情节发展的要求,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
傅宗皋人生经历中有几次重大转折,这些转折都有着深刻的原因和深远的后果。为此,我进行了认真分析和细致安排。
傅宗皋在北京做京官长达四年,没有转正反而被下放到了偏僻小县,这里面肯定有内在原因。我设计了傅宗皋在刑部与上官理念不合的情节,这完全符合傅宗皋的为人正直、不趋炎附势的性格和作风。
在任浙江道御史时,傅宗皋连续圆满完成“巡河撤盐”、“仓储巡察”两项差事,京察时却没有获得晋升。他不愿巴结上司、结交同僚是重要原因。 为避免通常惯用的“官场恶斗”套路,我设计了一个小宝交友不慎,造成傅宗皋受诬陷的故事,对傅宗皋没有晋升提供了合适的理由。这个故事,取自本人生活中遇到的真实事例。我以小宝交友不慎造成严重后果,提醒人们生活中为人要低调,处事要慎重。
通过这些有意识地设计和安排,傅宗皋的人物形象得以更加连贯、更加丰满地呈现出来。书中傅宗皋在各个时期重大事件中的实际表现,都在史料中查找得到。读者感觉不到书中有牵强附会、主观臆造的痕迹。加之,其间穿插社会生活的生动故事,可以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
由于作者写作能力和水平有限,本书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整部书都是采用平铺直叙的手法,没有气氛的刻意渲染和内心情感的细腻描写,凸显作者文学功底的浅薄。大多数历史故事书中断案、破案都是吸引读者的重头戏,而我在书中设计的几个案例,情节都较为平淡,不够惊险刺激。这些都是作者力所不及、有待提高的地方。
我是一名科技工作者,退休后改行从事文学创作,面临的困难很多。没有文学创作的经历和体验,缺乏语言文字的功底和磨炼,下笔之时颇费思量。好在历史人物故事的创作,有历史人物的真实史料作为依据,不需要凭空想像和复杂构思,不需要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词藻。历史人物故事相对平淡的写作手法,更符合其求真务实、杜绝浮夸的基本要求。本书中没有暴力和色情,没有勾心斗角,没有惊悚悬疑,贴近大众现实生活,宣传爱国敬业、崇德向善的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立传树碑作者意,精雕细刻匠人心。 历史人物故事《明季贤臣傅宗皋》的出版,将一位曾经为国为民忠诚服务先贤的光辉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本书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于当官者不忘初心、做好人民公仆,有一定的学习和借鉴作用。
本书的完成和推出,实现了本人晚年的一项心愿。但愿此书,能够给广大读者增添一些历史知识,对青年读者规划自己未来之路能够有所启迪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