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华文史随谈之五三:声声慢吟漱玉词——李清照

(2012-12-06 18:16:43)
标签:

文学史

宋词

李清照

婉约派

漱玉词

分类: 文史随谈

李清照(1084~1155?),济南人。父格非为礼部员外郎,母为状元王拱辰孙女,皆工文章,居历城城西南之柳絮泉上。易安幼有才藻。元符二年(1099),适太学生诸城人时任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明诚。李、赵虽宦族,但素来贫俭,生活清苦。婚后二年,明诚出仕宦,挺之为宰相,排元祐党人甚力,格非以党籍罢,其间经历了北宋的灭亡与金兵的战火。建炎三年(1129),明诚自江宁府罢,移家于赣水。四月,高宗如江宁,诏明诚知湖州。明诚赴行在,感暑气而发疟疾,八月卒。绍兴元年(1131),易安之越,二年之杭,年五十有一矣,作《金石录后序》。四年,避乱西上,过严子陵钓台,至金华,卜居终老。

易安所为《潄玉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直斋书录解题》作一卷,《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作三卷,《宋史·艺文志》作六卷,元以后皆不存。今所见虞山毛氏《诗词杂俎》本及临桂王氏四印斋本,俱非其旧,惟《乐府雅词》所载二十三首为最可信耳。近人赵万里辑得四十三首,附录十七首,为《潄玉词》定本一卷,刊入《校辑宋金元人词》第二册中,较世行各本为精审。别有大兴李文祺辑《潄玉词集》,兼收诗文,亦足为研讨之助。

 http://s3/mw690/63fe13ebg7c8e5f1f5522&690

一、李清照与赵明诚

李清照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仕宦之家,其父李格非进士出身,是苏轼的门生,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在家庭环境的浸染与熏陶下,李清照自幼就形成了极高的文学素养,也表现出奇高的诗文天赋。她生于历城长在汴梁,故乡的涵育和都市的繁华都让她的精神世界开阔而深刻,培育了她不凡的见识与超群的感受力。

二八之年,李清照嫁给右丞相赵挺之子赵明诚。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两家虽然都是官宦人家,却素来节俭度日。每逢朔、望,明诚太学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夫妻相对展玩咀嚼,尝自谓“葛天氏之民”。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当官的丈夫: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婚后二年,明诚出仕宦,挺之为宰相,居政府。夫妻二人将藏书楼命名“归来堂”,亲旧在馆阁者多,有亡诗、逸史、汲冢、鲁壁所未见之书,尽力传写;或古今名人书画、三代奇器,质衣物市之。

挺之在徽宗时,易安进诗曰:“炙手可热心可寒。”挺之排元祐党人甚力,格非以党籍罢。易安上诗挺之曰:“何况人间父子情?”读者哀之。

明诚后屏居乡里十年,衣食有馀。及起知青、莱二州,皆政简,日事铅椠。易安与共校勘,作《金石录》,考证精凿,多足正史书之失[1]。每获一书,即校勘、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摩玩舒卷,指摛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所藏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易安性强记,每饭罢,与明诚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几卷、几叶、几行,以中否决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往往大笑,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其收藏既富,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当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又置副本,便繙讨。书史百家字不刓、本不误谬者,常兼三四本,皆精绝。

金兵南侵,携家避难,图书、金石不能尽载,全家携带书、画、古器之精华,将大印本、无款识、普通版本凡屡次减去,仍载书有十五车至东海,青州尚有书册十余间。靖康二年(1127)春,明诚奔母丧于金陵,半弃所藏,携书册文物十五车而去。其便十二日,金人陷青州,火其书十馀屋,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

建炎二年(1128),明诚起复,知江宁府。易安在江宁日,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簑,循城远览,得句必邀赓和,明诚每苦之。

三年,明诚罢,将家于赣水。四月,高宗如江宁,诏明诚知湖州。明诚赴行在,感暑,痁发,八月卒。

在李清照孀居孤寂之时,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的收藏与钱财,趁虚而入,对她百般示好。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舟。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甚至到后来的拳脚相加。之后,李清照发现张汝州的官职来自行贿,便将其状告,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李清照入狱后,由于家人收买了狱卒,入狱九天便被释放,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

绍兴元年(1131),易安之越,二年之杭,年五十有一矣,作《金石录后序》,叙述夫妇收藏古藉、器物聚散甚详,文笔凄婉,为人称道。四年,避乱西上,过严子陵钓台,至金华,卜居焉。居金华,有《武陵春》词曰: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流寓有故乡之思。其事非闺闱文笔自记者莫能知,或曰依弟迒,老于金华。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二、一代才女

李清照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她在文学领域里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在同代人中,她的诗歌、散文和词学理论都能高标一帜、卓尔不凡。

(一)易安诗

易安自少年兼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传颂者:“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少陵也是可怜人,更待明年试春草。”世又传:“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以为佳境。

(二)漱玉词

真情是词之骨,词之言情,贵得其真。李清照之前,婉约词人多以男性写艳情幽怀,李清照则是以女性本位写自我爱情悲欢和亲历的家国巨变而获得空前成功的第一人。《漱玉词》流传至今的约45首,另存疑者10余首。其创作内容因宋室南渡前后的生活境遇差异,而表现出极大不同。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二首(昨夜雨疏风骤;常记溪亭日暮),活泼秀丽,语新意隽。《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2]写对女伴们的留恋,感情也极其真挚——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作品中满怀至情,连篇痴语,自然率真,最能体现女性纯诚细腻的灵性,这是男性作家代人立言的恋情词所无法比拟的,比起“花间派”的闺怨词来要有价值得多。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迥然不同。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也是她自己坎坷人生和灾祸时代的映现。在流离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的北方的深切怀恋。她更留恋已往的生活,如慢词《永遇乐》和《转调满庭芳》回忆京洛旧事与当年胜赏,都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

芳草池塘,绿阴庭院,晚晴寒透窗纱。玉钩金锁,管是客来唦。寂寞尊前席上,唯愁海角天涯。能留否?酴釄落尽,犹赖有梨花。
   
当年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极目犹龙骄马,流水轻车。不怕风狂雨骤,恰才称,煮酒残花。如今也,不成怀抱,得似旧时那?(《转调满庭芳》)

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通过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声声慢》通过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运用叠词,表达自己难以克制、无法形容的“愁”。又如《清平乐》中“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中的悼亡情绪,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她的这部分词作正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漱玉词》的语言,有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柳永是把词引向市井的开拓者,他用语通俗明畅,然好为徘体,偶涉蝶默;周邦彦变俚为雅,措词精工,施采丽密;李清照遣词造语,自出机抒,创造了以自然率真为主要特色的文学语言。所谓“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彭孙通《金粟词话》),这种语言对于北宋末期华贵典雅的词风无异是一种冲击。

如《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仿佛毫不经意,冲口而出,但仔细体味,却含意多层,十分精细。亲人远别,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分手已定,重重心事,说又何用;离恨别苦,难以启口的内心隐秘,刺人衷肠,宁可自我承受,不愿再增加行者负担。这重重思绪,微妙心态,全用家常语道出而含蕴绵绵不尽。

正所谓“淡极始知花更艳”,漱玉词的口语化、通俗化,并不走向淡乎寡味、松散无力,因为这是在口语基础上匠心独运的结果,故而落笔精警雅隽,语工意新。如“雪清玉瘦”、“浓烟暗雨”、“被翻红浪”、“柳眼梅腮”、“红稀香少”、“云阶月地”云云,平易清新,精妙传神,正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三)评词

李清照在早年还写过一篇《词论》,是宋代的重要词论,也成为她词创作的理论依据。她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易安尝历评唐、宋以来歌词,皆摘其短,无一免者。其言曰:[3]

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名姓,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曰:“表弟愿与坐末。”众皆不顾。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哂,或有怒者。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罗拜,曰:“此李八郎也。”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靡之变日烦,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
   
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熄。独江南李氏君臣上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奇甚,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
   
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馀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即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又押上、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乃知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三、漱玉词集评

【王灼《碧鸡漫志》卷二】易安居士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籍也。

【沈谦《填词杂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阮阅《诗话总龟》后集《丽人门》】近时妇人能文词如李易安,颇多佳句。小词云:“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此言甚新。

【王士禛《花草蒙拾》】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

【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三】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之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沈曾植《菌阁琐谈》】易安跌宕昭彰,气度极类少游,刻挚且兼山谷,篇章惜少,不过窥豹一斑,闺房之秀,固文士之豪也。才锋太露,被谤殆亦因此。自明以来,堕情者醉其芬馨,飞想者赏其神骏,易安有灵,后者当许为知己。渔洋称易安、幼安为济南二安,难乎为继,易安为婉约主,幼安为豪放主,此论非明代诸公所及。

【杨慎《词品》】宋人中填词,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于秦七、黄九争,不独争雄于闺阁也。

【陈亭焯《白雨斋词话》】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其源自淮海、大晟,而铸语则多生造,妇人有此,可谓奇矣。

又: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



[1] 清道光《济南府志·列女传·李清照》:“明诚作《金石录》,考据精确,多足证正史之失,清照实助成之。”

[2] “四叠阳关”,苏轼《论三叠歌法》中说道:“旧传《阳关》三叠,然今世歌者,每句再叠而已。若通一首言之,又是四叠。皆非是。若每句三唱,以应三叠之说,则丛然无复节奏。余在密州,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古本三叠盖如此。及在黄州,偶得乐天《对酒》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注云:‘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以此验之,若一句再叠,则此句为第五声;今为第四声,则第一句不叠审矣。”由此观之,“四叠阳关”的说法无误。

[3]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