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蜗牛行者
蜗牛行者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4
  • 关注人气: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转)

(2010-01-02 23:50:43)
标签:

后赤壁赋

前赤壁赋

黄州赤壁

道士

苏轼

教育

分类: 唐宋散文选读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

广东华侨中学    贺 

【教材分析】

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赤壁。他的思想境界亦随境遇之变、阅历之广而不断深化。元丰五年(1082年),在看不到政治希望的秋冬里,苏轼写下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不仅反映了他思想境界的转化,也反映了他创作风格的新变。两篇赋独立成篇,在表现手法上,也各有其特点。但从思想感情的变化上来看,正如金圣叹所言:“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如果没有后赋,前赋表达的思想便显得不够明朗;如果没有前赋,后赋便显得过于神秘,如同一个荒诞的故事。所以,读《赤壁赋》应将前后两篇赋结合起来看,才能清楚地把握苏轼思想情感发展的脉络。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和虚词、词类活用现象、特殊的文言句式;鉴赏文章奇思遐想的浪漫主义特色。

②过程与方法:将两篇《赤壁赋》作比较阅读,分析异同,以更好地领悟其精髓;文意的疏通主要靠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来实现;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篇文章是苏轼处于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完成的作品。文章中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对今天的中学生来说很有教育意义。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2.难点:如何理解文章结尾“道士化鹤”的寓意。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赤壁是不幸之事,可赤壁成就了苏轼。在这里,苏东坡找到一个表露心迹,抒发抱负的承载,写出了代表其词风的杰作《赤壁怀古》,还有散文《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我们已经学了《赤壁怀古》、《前赤壁赋》,《赤壁怀古》写出了苏轼的洒脱、豪放,《前赤壁赋》写出了苏轼的超脱、旷达。《后赤壁赋》又写了些什么呢?

二、朗读全文,结合注释,疏通文章大意

三、明确文章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找出文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句子:

①顾而乐之。(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行歌相答。(歌,名词作动词,唱歌)

③予乃摄衣而上。(上,名词作动词,上岸)

④掠予舟而西也。(西,名词作动词,向西飞)

⑤羽衣翩仙。(羽衣,名词作动词,穿羽衣)

⑥横江东来。(东,名词作状语,从东面)

3.本文出现的特殊句式:

①草木震动。(被动句)

②以待子不时之须。(省略句,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

四、作业

1.整理本节课有关文言知识。

2.思考:文中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前赤壁赋》,主要记叙了元丰五年(1082年)夏历七月十六日,苏轼游赤壁,事隔三个月之后,苏轼又旧地重游,在十月十五日夜复游赤壁,写了《后赤壁赋》。地点同是黄州赤壁,背景同是月下江水,我们来比较阅读。

二、背《前赤壁赋》,朗读《后赤壁赋》

三、结合《前赤壁赋》思考

《后赤壁赋》的写作形式,描写的地点,描写的景色,写作重点,抒发的情感?

填写表格:

 

写于同一年,相距三个月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形式

主客问答,中规中矩之赋

散文化,更具“以文为赋”之特质

地点

限于舟中

主要写岸上

景物

字字秋色,实景

句句冬景,侧重叙事写景

重点

谈玄说理,虽则有乐有悲,但乐观旷达存焉,变不变之辨证,清风与明月之所共适。

亦实亦幻,写景叙事中给人一种罹难的惊恐,道士化鹤梦境,照应前赋羽化登仙虚幻故事,抒发超脱之情。

情感

乐观豁达

孤怀苦闷、虚无缥缈

四、比较两赋的写景

1.分别从二文中找出写景的句子,并分析其不同。

《前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描写了秋江月色。

《后赤壁赋》:“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描写初冬月夜景色,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

写景的不同:《前赤壁赋》:字字秋色   水月禅境

《后赤壁赋》:句句冬景   江山幽景

2.两篇文章都使用了白描的手法。

    所谓白描,原来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指不着颜色,也不画背景,只用墨线勾勒人或物的形象的画法。人们将这种绘画技法运用于文学创作的描写中,形成一种表现手法,即用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琢,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其情态面貌。

两赋都使用了白描的手法,不假辞藻,自然工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五、比较两赋的情感

1.在《前赤壁赋》中,作者的情感脉络是怎样的?

乐——悲——乐(喜)

2.分析体悟《后赤壁赋》的情感变化。

(1)在《后赤壁赋》的第一段中,作者的心情可用哪一个字来概括?

——乐(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2)那么乐从何来呢?

—— ①景美(由景而乐)

②友人凑趣(举网得鱼)

③妇助雅兴(藏酒待不时之需)

(3)第二段复游赤壁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用一个字概括。

——悲(予亦悄然而悲)

(4)悲又从何而来呢?

①“江山不可复识”。

②历幽景后的“悄然而悲,肃然而恐”。

③夜半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④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

(由景而悲)

(5)本是乘兴而来,如今却是兴味索然,由乐转悲,紧接着第三段作者叙述了什么事?

①夜逢孤鹤

②梦会道士

思考:《后赤壁赋》,道士化鹤反映出苏轼怎样的人生境界?

在我国传统意象里,鹤具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它高飞云天,无拘无束,是自由的象征。同时,它也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道士化鹤,作者将梦境与现实结合起来,将孤鹤与道士融合在一起,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这一梦境透露出作者的精神已升入大自然的旷达之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含蓄地传达出作者想要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心态,同时,也表达了“人生如梦”的感叹。这与《前赤壁赋》中的“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一句遥相呼应。

所以《后赤壁赋》的情感脉络是:乐——悲——空

3.小结

本文着重苏轼自身情感的变化,由平静的乐,到激昂的乐,再转而为悲,而长啸,长啸后的放任漂流,随遇而安的平静心情作为过渡,引出道士化鹤的梦境。最终归于,一种顺其自然的无奈与淡泊,一种巨大的空幻感。

六、作业

学习了苏轼的前、后《赤壁赋》,你有什么感悟?请写出来。题目自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