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荣生:阅读教学的路径

(2011-10-25 08:34:28)
标签:

教育

分类: 国培

2011.10.21上午: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荣生

阅读教学的路径

 

主持:李华平

置换班明天上午后休息周末;自己参加示范班的讲座也可以。示范班23日结束。

今晚选休课:PPT的功能开发。明天上午王军老师,下午周林,后天上午卿平海:怎样帮助青年教师成长;下午辐射指导演示。

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欢迎大家再来。

今天上午的讲座是王荣生教授,我国第一位语文课程博士(第一位的老师是谁?)。研究语文实践必研余映潮,研究语文理论必研王荣生。

 

王荣生讲座:

最近承担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用书,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是其中一章,今天就讲这个内容。

统一度量衡,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讲不同的话,或者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话语。想用基本的术语把它规定下来,现在《语文学习》连载部分内容,语文学科知识连载一年,《语文教学通讯》明年连载散文教学设计等,北京的一家连载另一个内容。

今天讲阅读教学的三条基本路径。

语文教学存在很大的问题。有些领域问题大,如写作,年底准备启动。很多学校几乎没有,连写作课时也没有保证。真正从构思写作到作品完成,几乎没有指导。语文教学的大部分课时是用在了阅读上面。最近和一所学校合作,做一个校本课程,我提出了一个方案:增一点:写作指导课,六个学期差不多一百节课,再讨论教什么;减一点阅读课,这样有必要大幅度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对阅读的认识:

是学生在阅读,如《背影》,谁在阅读,阅读什么?阅读人变了,老师的教学就要发生变化,教学资源好与不好的地方的学生,阅读就不同。内容变了,小说要当小说教,散文要当散文教,戏剧当戏剧教。理解感受始终是学生的感受。学生凭着他的生活经验或百科知识阅读。如小学年读一篇文章可能读不懂,到中学就读懂了。这就是他的百科知识增长了。

阅读是对话,始终是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读物之间的对话。

一、课文不仅是学习材料,而且是学习对象

二、课文中包含可能高于学生现有语文经验的因素

 

既然阅读是学生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学生在课堂上来学呢?如图:

高端部分是学生的。。。。。

 

 

如《中学语文教学》都是把教学内容的规定性作为重点。是根据你的学生规定的。

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在阅读教学中,
学生面临两个相辅相成的学习任务:

丰富、扩展生活经验,获得与课文相符合的理解和感受。

丰富、扩展语文经验,学习与课文理解和感受相响应的阅读行为,核心是阅读方法。

 

是学生自己要抓住一条鱼,必须学会抓的方法,编织一个网。我们说的比老师们做的往前走了一点点:鱼有各种各样的,网也应该不一样。过去我们在这儿犯一个错误,认为中小学是基础的,有一个基本的网,结果用了很多年时间,想有一个标准的网,这个网找不到。要抓住一鱼,经编织一个网,要用编织的网去抓鱼。

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就是抓住一鱼,经编织一个网,要用编织的网去抓鱼。

学生在读课文时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阅读教学
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

使学生获得与课文相符合的理解和感受;

使学生学会与课文理解、感受相呼应的阅读方法。

 

阅读教学的路径:

一、唤起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

如《童年的馒头》:

 

如今的幸福生活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也会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

那时候,娘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叮当响。我在五里外的村上小学,六岁的妹妹在家烧火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起早摸黑挣工分,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空笼花。

 

“那时候”是什么年代?“挣工分”可以看出是六七十年代。是因为你有这个生活经验,但现在的学生没有。有一次我听课,就有学生马上问:什么是工分?有学生说:工分就是钱太少。我爸爸挣的都是元,好妈妈挣得少是分。这就是学生的经验少,发生的理解错误。语文老师就是要帮助他们,唤起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当时是个什么情况,要做一些解释。学生的误解,就是缺乏和理解这篇课文相应的生活经验。

我这样说可能有老师在下面打嘀咕了:课文讲天文我们就要有天文知识,课文讲地理我们就要有地理知识。。。。那我们的语文在哪里呢?语文老师和其他科不一样的在这里:转化为阅读方法。就是编网的过程。有老师教过:碰到不熟悉的词语怎么办?根据上下文推测。刚才那个学生推测的穷,就是分,这就错了嘛。这说明以前教的有些东西需要修正。如这个东西为什么叫杯子?这个为什么叫电脑?这是不能猜的。动词和形容词可以根据生活经验去猜,但名词不能去猜。如学生看天上有飞机,就会以为手机也是在天上飞的,把水果龙眼猜为什么动物的眼睛,这就错了。就要告诉学生以后遇到名词就不能猜,要查资料。

继续读课文。三个馒头。连馒头的味道都没尝出来,就吃没了。妈妈说:她不喜欢吃干的。这个馒头反正妈妈不喜欢,于是把准备给妈妈的也吃掉了。总之,回家馒头没有了,连馒头渣也没有了。老师让学生谈感受,学生说:贪吃;不诚实;。。。。评价都是负面的,都是对人品评价,显然和作者要表达的没有扣起来。我和这个老师谈到的时候,可能学生有一个地方没读懂:学校在五里外的村上达。村是什么地方?比较偏的地。那他们家在什么地方?可能在更偏的地方。走的路可能是山路,可能是水路,。。。。是好漫长的路。但是上海的小朋友不明白。我就开玩笑问学生:学生算得很快,五里外不到三公里,在上海是出租车的起步价,好近啊。所以小学生没法理解,怎么走这么一点路,就把馒头都吃了。学生不理解又不能去体验。我就告诉老师这个地方要用多媒体,让学生知道五里外的村是什么概念,要让学生体会渴的感觉,因为他们没有饿的感觉没有累的感觉。你又饿又渴,手里有矿泉水,你喝不喝?“我”回家后知道犯错误了,但学生都是对人品的评价。这时候恶运又来了:隔壁家的小孩子拿着三个馒头来玩了。隔壁小女陔懂事些,和男孩子不一样。这时候妈妈拉着。。到灶头一看,锅里有五个热腾腾的馒头,妈妈说:我们家孩子表现好还奖励了二个馒头。这可是把一家人所有的灰面都拿出来了。这个妈妈很厉害,她知道自己的孩子会吃掉馒头。。。。。结尾:从这一天起,我的馒头结束了。

学生不知道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我们教学生所谓的阅读,不是阅读能力,是找的能力,是根据教师的提问去找。学生根据外在的指令去找,相当于考试。这不是阅读。最近我听课,浙江黄厚江老师的《孔乙己》,因组织出了点问题,到上课前才发材料给学生。十多分钟后,

一、入课:看3遍的同学回答: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二、读小说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一)回忆孔乙己的形象

(二)课文反复出现的描写(手)

    1.分组找

    2.揣摩(排,长指甲,走,摸)

3.联系上下文:排,摸; 脸色;长衫,夹袄

三、加深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

(一)再看课文,加“手的描写”。

             1.找一处

             2.交流

(二)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

            1.含义

             2.想象场景

四、提升主题的认识(写碑文。师引:讲)

五、结课落点:怎么读小说。

             1.记住经典的(精彩)细节

             2.去想象、去思考

 

几个要点:

   一、让(是)学生读(做几件事情) 

             1.最深刻印象

             2.找“手”处

             3.加“手”语句;想场景;写碑文。        

   二、读小说是转化为形象感受(揣摩语句)

            1.不是简单 地找东西(回答提问)

            2.情境性推论

            3.阅读活动的非线性连贯

    三、在形象感受中“看到”主题

 

师问:这篇课文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孔乙己给你的印象是什么?。。。。。他的文绉绉的话,你能不能说一句?没有学生会说。

 

我评课时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是学生没有经验吗?有学生已经读过三遍。。是学生原来学会的那一套武功在这里全作废了,是鱼网不能用了。因为事先学生没有发过指令。

还有一次去听课《明天要封阳台》。。。。。。。最后的结尾是:我决定明天不封阳台了。一上课:师:我们来找这篇文章的线索?。。。。。。。。除了动作描写还有什么?。。。还有对话描写:咕咕。。。。。

 

最近我听了一些课,这个问题很严重。阅读测试,我们是世界上最好的。但是阅读里面,主动阅读能力我们最差。主动获取信息差。我们培养的是字面的理解能力。相当于字面的复述力,字面的记忆力。比如说政治。。。。。。。

中学的阅读要走身多资料的理解。

再说: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空笼花。有没有老师见过空笼花?没有。那怎么理解?你用的方法还是刚才学生的方法,看前后的信息。作者是怎么告诉你的?是那样子。我们不能理解,理解不到位。语文老师知道这是比喻,凡是文中用比喻对比的就是作者要强调的。现在这个喻体你不知道,这个比喻你就失效了。所了教的时候,要想办法找到空笼花,图片或相似的东西。学生有这个形象了才能明白他们家穷得是什么样子。语文老师跟别人不一样的在这里:不是一个工分就说工分,空笼花就是空笼花。。。。遇到。。。的句子要用你的经验去想象。

看小说要特别注意作者反复写的地方。如孔乙己的手。排出摸出,爬.手脚并用才是爬。这儿是用手走的。。。。。以后碰到不知道的喻体怎么办?如果直风没搞明白,那这个句子你至少有一大半没读懂。。。读课文没问题是大问题。如果分不清哪个地方读懂了哪个地方没读懂,这才是懂了。

总之,学生可能碰到的一个问题是生活经验百科知识的问题。如学生不懂科举制度,是读不懂《孔乙己》的。黄老师:孔乙己的最后死了没有?死在哪里?学生猜测:死在路上,肯定不对。。。。最后一次是穿短袄,他的长衫呢。。。如果见到孔的墓,你想说点什么?

拿个资料念一念:货真价实的听课笔记。学生最后的评价:一个死要面子的人一个。。。。。。学生没读懂。学生习惯于字面意思,不会去想象:用手走来的。。。。。。。

与课文相符合的理解和感受就是作者要刻意要表达的。

学习与课文理解和感受相呼应的阅读行为:

看起来是生活经验问题,还有一个可能性就是:………
二、指导学生学习新的阅读方法。

这点对语文老师来说是主要的。

什么样是阅读方法?有没有教师能说?。。。我看到好多老师都很严肃,积极开动脑筋一脸的痛苦状。

休息。

 

中场休息时,我请大家想一个问题:什么是阅读方法?明确这个问题,就是我刚才说的要统一度量衡。现在的情况是我们都会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用一个材料测试: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这篇文章没有标点,有的老师说没注意到。我们相信作者顾城是会标的。他一定是要用这种方式告诉我们什么。作者刻意的地方我们没注意。从孔的走你要看到,如果没看到就是这篇小说没看懂。所以眼睛该看到的地方;第二从该看的地方看出点东西来。再如刚才的那篇的“工分”,看出社会背景。还有最后一句要看出喻体,通过喻体看到本体,看出他们家穷到了什么程度。这就是把小说当小说教把散文当散文教,他们的阅读方法不一样。

有没有教过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有没有注意到标点?每一处都是精心雕逐琢的。

 

再说顾城的诗分两节,中间有空行。为什么分两节?显然有。。。作者是留给你一个空间,让你把上下两节连起来。眼睛有时会骗你,声音不会。你读读看,停顿时你的脑子里一定有一些反应。

什么是阅读方法?眼睛看什么地方,看出点什么东西来。

指导学生形成所需要的阅读能力:

1、指导学生: 能抱着正确的目的,合适地看待特定的文本。

2、指导学生: 能在文本的重要地方,看出所传达的意思和意味来。

 

老师们来这儿几天了?我问你楼房外墙是什么?上的楼梯是什么色?。。。。。别人能看到的东西你看不到,别人能看出的东西你看不出来。所以你教学生就是要教学生看出东西来。

我有一段时间为了四个字愁得不得了,就是“文学鉴赏”,我一直想不通,看评论家写的看作家写的,碰到人就问。我现在渐渐明白了,要分体式来说。一般说的文学,是小说诗歌戏剧,不包括散文。只有中国是四分。古代的散文跟现代的散文是不一样的。古代散文讲方法,现代散文不讲章法。散在骨子里。以小见大,前后照应,这都是古文的方法。再讲古文中的论点论据论证也错了,这是后来传到中国的。我们的古人没有这些概念。最近发的语文知识系列,老师们要看一看,要不大家讲的不一样。昨晚写了六七千字的前言,讲了一句:尊重知识是人的美德,因知识之士是专业人员。所以医生可以砸开你的脑袋。语文教学是专业非常高的。

 

      课例——《风筝》           杭州市采荷实验学校  汪湖英

       

      运用解读知识“点评”阅读《风筝》

          

         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心,现在应该转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上来。”王荣生先生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变“鉴赏者取向”为“解读者取向”,也就是像正常状态下阅读文章时的阅读方式。鉴于此,在曾老师的指导下,《风筝》一文我采用了评注式阅读教学法,旨在让学生带着发现、探索的眼光解读文本,通过交流探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  “点划评注”不仅仅是阅读方法、教学方法的问题,在哪里点,在哪里划,在哪里评,在哪里注,关乎阅读的内容、教学的内容。

      一、自由诵读,把握全文大意

问题一: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问题二:你觉得作者是带着什么情感来写这篇文章的?

      二、用点划评注的方式把握作者情感

请学生阅读下列两则评注的示例,在文中另找出一处或者两处加以评点,揣摩作者情感。

示例一: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

评注:晴朗的有积雪的冬季,是一幅色彩明丽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冬之美,但“灰黑色的秃树枝”却使得这幅画面的色彩陡然变得黯淡,这个词语在一开头就为文章添上灰色沉重的一笔,使得晴朗的有积雪的冬季变得寒气四射,作者感受的不是“冬日暖洋洋”的舒适而是冬季的肃杀和寒威。这种情感作者在后面一句直接点出了,即“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正所谓景为情生,一句景语蕴含着作者沉重悲哀的情感。

 

学生自己谈自己探究是研究不出来的。研究已经表明,光靠多读多背,是不行的。

那条鱼是作者的情感。点画评注是网。

眼睛应该看这里:积雪、灰黑色、秃、晴朗。要把文字转化为形象。。。一句景语蕴含着作者沉重悲哀的情感。这就是老师说的品味语言。要从孔的走看看出他的状态和精神世界来。

示例二    他只是很着,

评注:“重”、“堕”用了反复的手法,与前面“心变成了铅块”相照应,可见作者当时心情是多么沉重,这沉重是由于虐杀了弟弟游戏的童心造成的,因为一直无法补过,所以这块铅始终压在心上,很重很重堕着堕着。“重”、“堕”是第四声,读起来就有沉重的感觉。

 

…….这就是为什么诗要读散文要读。

学生在两个示例后再读课文,本来看不出来的东西可能读出来了。点画评注后互相交流补充。这就是教方法这就是教阅读课。这节课上到这里已经很不错了。有些行政部门没有知识又假冒有知识,同学说同学说。。。老师说:很好。这个问题很大。同学说只能说他们原来的经验原来会的话。通过讨论说出他们原来不会说的话,老师要组织。如果没有主题也没有聚焦,是闲谈。交流要有结果要产生共识,否则只能是你说我说他说。所以新课程要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必须要交流。现在的课用两上指标判断:一堂课上完后,你问同学:刚才的这节课谁说过什么话?他基本不知道。睡了一晚上第二天你再抓一个学生来问:昨天的课谁说过什么话?。一堂课谁都不知道谁说过什么话,这堂课还有意思吗?如果你不是真正的交流就一定还记得。

      三、评点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并选择重点几则进行全班交流。

      四、阅读下列几则对鲁迅作品语言风格和人格精神方面的评价资料,请在文中找到与这些评价相一致的地方,并加以评注,评注时要学会运用这些资料中的重要信息。参照示例三。

 

这个老师真的很厉害,他觉得读鲁迅的东西还要看出更多的东西来。他发了一个拓展材料,五个材料。。。。。

【资料】
 
关于鲁迅作品语言风格和人格精神方面的评论

 

№1 鲁迅先生创作态度严肃认真,语言准确精炼,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有人把它叫做“鲁迅风”。我们阅读任何一篇鲁迅作品,都会强烈感到它的语言简洁、明快、直白、洗炼,既冷隽又犀利,既深刻又辛辣,具有强烈的嘲讽色彩,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

 

№2 善于通过“白描”和“画眼睛”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是鲁迅作品语言的一大显著特点。鲁迅最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白描”是我国古代小说创作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它要作家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不加渲染、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他的笔下,常能够准确地把握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不加染、铺陈,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有如芙蓉出水,朴实自然。

 

№3 准确地运用动词、形容词也是鲁迅作品比较突出的语言特色之一。古今中外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对词的运用都是非常重视的。法国作家莫泊桑曾说过:“不论人家所要说的事情是什么,只有一个字可以表现它,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一个形容词可以限定它的性质。因此。我们寻求着,直到发现了这个字,这动词和形容词才止,决不要安于‘大致可以’”。鲁迅对遣词用字的要求也很严。他曾说过:文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叙事状物还是写景抒情,所用的动词、形容词都是非常鲜明生动的。

 

№4 鲁迅的散文不仅有独特的话题,更有其独特的话语方式。在他的散文中,虽然时时可以感受到他的深邃、冷峻,但绝无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之态。他总是将自己在探索过程中的矛盾、困惑展示给读者。他的目的是要诱发读者更多的联想、发现、议论与诘难,他对读者的要求是精神的互补而非趋一,是对自我的严厉解剖。鲁迅先生曾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5《风筝》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联想注入作品生活的情趣,把抒情与叙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联想的手法在《风筝》一文中也有所表现。它由北方的春想到南方的春,又由春想到南方的故乡。从写风筝落笔,引出了一段极具生活情趣的事件,阻止兄弟做风筝。文章既有景物描写,又有叙事抒情,把孩提时代的那种童真之趣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我向当地教育部门建议:这个老师就凭这节课,他就是特级教师。

示例三    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了。

评注:一个短句,两个动词“掷”、“踏”就把当时我粗暴地毁坏了弟弟的风筝的情景生动地再现出来,让人体验到第一则资料中说道的“鲁迅风”的语言:简洁、明快、直白、洗练。同时,“掷在地上”和“踏了”之间用了逗号,这里可以不用逗号,如果比较阅读一下,两个动词之间用了逗号之后,减慢了动作的过程,为什么要减慢动作的过程?我们可以想像作者当时在毁坏弟弟风筝是快意解恨的,这两个动作是一气呵成,快速有力的。那么当二十多年后来回忆这一幕时,作者是带着深深的内疚、自责,似乎不愿意相信自己曾有过的事实,于是,记忆在作者痛苦中慢慢展开,回忆这精神虐杀的一幕也恰如第四则资料中鲁迅先生曾所说的,“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回忆性散文有两个“我”:一个是当时的我,一个是现在写文章时的我。

这个课件拷回去后你好好研究研究,从这儿还可以受到好多的教育。

说两个现象:一、有些介绍时代背景,看PPT,放多媒体。有些老师也在。。。。。介绍背景、。。。。唤起学生体验,促使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你一定要明白,他放了多媒体后,学生发生了什么变化。二是一定要找到学生的困难在什么地方,要找到落差。上完课后这个落差至少应该缩小,这就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标准。有个现象要注意:学生多学一个月少学两个月,没有多少差别。我昨天写的那段文字里:语文教学要有高度的专业化。长期以来有意无意地削弱了语文老师的专业性。使每堂课都有效果,最语文老师保住饭碗的唯一的办法。

我们差不多每一篇课文都从解题开始。为什么样要这样?因为你是知道这个题是有解的。但要转一个方向,要让学生去解。

你的工作效率和作用都要体现在学生身上。离开了为学生考虑怎么做都是错的。现在我们最难的就是形成自己的风格。听课也是专业性的。。。

捕捉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教小说教什么?人物情节环境。你还没看到小说就知道教什么,一定错了。教说明文议论文也是这样。

眼睛没有看到该看到的地方。方法不对。自己读的时候是一种方法,教学生的时候又是另一种方法。你看小说的时候是这样的吗?你是在违反一种较高的。。。。

你自己做吗?如果你不做一定是错的。

我听了十五节议论文教学。最后一节九年级还在教区分论点论题。七八年级没教会,七八年级教的是九年级的方法。我看明白了,不管是什么议论文,都是四步法。找语句;第二部贴标签:论据。三是瞎拓展,你说我说他说。第四步,用一段花里胡哨的话作小结。

例《论美》:一个人的美不仅仅是他的形体美,主要在内在的修养。有的老年人看起来很美,就是因为很有修养。

教参里面说了:这是一篇断想。段落之间有跳跃,就是断想。老师不这样想,公开课学生很配合,老师问;谁最美?学生:老师最美。还有学生说:妈妈最美。。。。这和这篇文章有关系吗?他说的妈妈的美是妈妈最亲,说老师是老师最可尊重。最后他瞎拓展了,然后小结了。所以最后我评课时让十五位老师把你们最后说的那段话连起来说,才说到第三位,老师们笑了。教学《老王》最后说:让你们都有一颗善待弱者的心。这不是鬼话吗?你这样去做没有?见到下岗职工你做了什么。。。,

 

三、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语文经验。

有一些课文,离学生的语文经验较近,有一些课文多元理解的空间非常大,与学生业已形成的或应该具有的阅读较为合拍。

多元理解是跟文类有关系的。用一个漏斗来比喻,最上面的是诗歌,诗歌的空间非常大,儿童读是一种理解,老了再读同一首又是另一种理解。小说理解的空间要小一些。散文表达的是别人的经验,不是你谈我谈大家谈,这是借用文章开漫谈会。实用性文章几乎没有多元解读的可能性。应用性文章只有一种解读,合同只能有一种解释,法律必须由法官解释。多元理解是对阅读状况的一种描述。

再如郭初阳教的《我和你》

第一环节:无预习,发材料,多读几遍,背下来。上课很简单,我评课的时候花了很多时间。为什么呢?

1、  朗读背诵本来就是诗歌教学的一种方式。在朗读中学习感受,在朗读中不断地咀嚼反味;教诗要读和背,不只是字面传递意思,还通过声音传递意思。有时是通过内觉来起作用。所以有时候读,对了;有时候读,错了。如读新闻,什么人看报纸的时候读?读新闻从来就是跳读的,来获取信息。下来我叫这个老师回家晚上看新闻,新闻没有朗读一说只有播报,播报的时候没有表情。第二个理由,你多读几遍去理解,这是作者特意营造的。所以我们不是在评课,是在阐释。学生的阅读路径就是三条。

第二环节:假如你用一个几何图形来画出来,你怎么画?有个女孩画了个三角形。你和我画得短,云那条线画得长。老师问:同学们他为什么画得这么长?这儿老师很聪明,没有问他。因为他知道。问其他的学生这就是在组织学生。老师为什么问?我们两个一起讨论,讨论给谁看?给全班同学看。所以学生是你教学的助手。当你请同学发言的时候,坐在前排的同学声音轻,坐在后排的同学声音大。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养成了习惯,发言是说给老师听的。这儿这是个很典型的细节。学生会说:你我挨得更近,画得短。。。。有经验的老师知道:他是通过画三角形让学生理解这首诗的。。

第三步:老师有意没有写出题目。招招都对,是能做到的。招招都错,这是很难做到的。有的老师看到别人上得花里胡哨的,他不知道别人为什么这样做。读过大学中文系的知道:这是一首诗,是一首朦胧诗。意思是看不清楚,看不清楚的东西有个特点:应该是好像有好多东西。读朦胧诗怎么读?就是要把看不清楚的东西看清楚。是意识表达的一种方式。阅读的基本规则是逐步地打开基本层面。很短的一首小诗,很简单的文字表达了很多很多的意思。一百年后还有人读它。所以就分小组来读。不同的小组读出不同的意思来,拟出不同的标题。两个小组是《距离》,有《障碍》,有我们想不到的,《自然》《优美》,然后开始讨论,各组发言。黑板上画的是人的距离,我们说的是心的距离,我觉得:。。。这儿诗意就出来了。第二个女孩子说话很冲:我觉得这两个人有问题。老师问:这两个人是男生还是女生?女孩很肯定是男生。这跟各人经验不一样。老师又问:那个男生是一个什么样的男生?这儿在讨论抒情主人公的问题了。然后讨论奇怪的:学生说:这首诗写得很自然,其实这首诗写得好不自然,好多地方违反写诗规则的。学生不知道诗歌怎么写的,又说这首诗是在大自然中创作的,所以叫自然。教师问:你怎么看出来的?学生推论:这首诗在大自然中问的。。。。这时候学生脑海里是大自然的。再说《优美》,学生说:这首诗写得很优美,这首诗的意境很优美,当学生说意境的时候,他脑中有画面的。你读孔的时候,你脑子里是孔活在你脑子里的。

这堂课三个环节,学生们在分享你们的领悟经验。原来只能看一个角度的人,现在可以看好多角度。

用心理学的术语讲,学生有可以利用的相应阅读图式,或只需要对图式精细化,或对图式做具体化的微调。

在交流和分享中学生学会他们原来不会的东西,看不到的东西。

到达课程目标所设定的。

 

李华平:哪位老师愿意来谈谈自己的体会收获感受?点一位坐前面的第一位,来自西藏的女老师。

女老师:我来自拉萨,一语点醒梦中人。静静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教学,违背人性的,应该让学生静下心来读的却让学生去郎读。还有就是教学的层次性问题,不能初一教初二教初三还教这些东西。

 

李:推荐大家读:王荣生《语文课程论基础》,关注英美的新批评法,阅读教学方面的书籍,这一块不多。阅读教学的专业路径,还有很多非专业的路径。昨天王教授是十一点才到宾馆,好多吃饭的地方都关门了,我们只买了点点心。王老师又继续工作,完成了一篇六千字的草稿,大家看看什么是专家?怎么成为专家?王:大家别这样,生活质量很低。李:当然我们希望王老师别。。。这是王老师对我们的语文教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专业的角度来说,我们的培训也决不可能草草收场。有老师买了车票的该改签的去改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