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S模式应答机在飞行中的应用

(2014-08-13 23:34:01)
标签:

转载

S模式应答机在飞行中的应用

 新航行系统是国际民航组织(ICAO)提出并计划在2010年在全球推广的新一代通信、导航、监视和空中交通管理系统(CNC/ATM)。其监视系统的发展方案是二次雷达监视(SSR)和自动相关监视(ADS)。虽然A/C模式的二次雷达使用比较广泛,但它存大很多缺陷,ICAO把发展S模式二次雷达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监视方案推广,机载应答机也正在逐渐改装为S模式应答机。

 所谓S模式,美国称为离散选址信标系统,其地面询问是一种只针对选定地址编码的飞机专用呼叫的询问。装有S模式应答机的飞机,都有自己单独的地址码,它对地面询问会用本机所编地址码来回答,因而每次询问都能指向选定的飞机,实现点名式的询问应答;同时S模式的上下行数据链可以用地空双向数据交流。

 在空中交通管制中的应用

 A/C模式二次雷达的不足表现在几个方面:其一,应答信号只有12位二进制,编码数量有限;其二,只能回答飞机的代号、气压高度,可交换信息少;其三,询问信号结构简单(只有P1、P2、P3三个脉冲),不含识别成分,在询问信号工作范围内的全部飞机会同时获得询问信号,可能产生同时应答,造成混叠;其四,地面反射产生盲区,还有目标的方位、距离等参数的分辩率低等。

S模式二次雷达,其询问信号和应答信号都包含有56位二进制(短报文)或112位二进制(长报文)的数据块。在S模式的询问信号中,一个15或29微秒的数据块可容纳56比特或112比特的数据,数据的前24位规定用于飞机的地址编码,这样的飞机的识别码数量可达1677万个,是现行的A/C模式的46千多倍,足以实现全球飞机一机一码。其他的数据位可用于传送所需的飞机参数。

利用S模式询问、应答信号中的飞机识别码,可以对目标飞机预先进行编码。S模式地面雷达站利用飞机地址识别码能与飞机单独联系,询问机只向它负责监视的飞机进行询问,它用跟踪装置保存每架飞机的预测位置,待天线波束指向被选址的飞机时,发出询问。通过这种选择性询问,使空地间问答次数减到最少,防止信号范围内的所有飞机同时应答引起的系统饱和、混叠的情况。

为改善角分辩率,提高方位数据的精度,S模式使用单脉技术。通过单脉冲技术,空地间一次问答就可确定出飞机的位置,减少了询问应答次数。

利用S模式SSR监视飞机的空域,其安全间隔会大大减小。ICAO对于雷达管制的规定是每个小时同高度允许48架飞机通过(间隔约5海里)。同时,由于雷达数据的实时性,管制员可以随时在雷达显示屏上监控飞机的当前位置,即使存在风与其他因素的影响,飞机位置发生突然变化,管制员也能从雷达显示屏上随时知道,从而大大增强了飞行的安全性。

我国空管雷达建设系统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当前,雷达数量达到50余套,配合雷达管制的实施,先后完成了京广航路、京沪穗航路雷达建设,为北京,珠海终端区,北京、广州区域,京广、京沪穗航路雷达管制提供了可靠的设备保障。在北京区域/进近、上海区域/进近、广州区域/进近、深圳、珠海进近、三亚区域,西安区域G212航路/进近、成都区域/进近,大连区域等均实施了雷达管制,实现了由线到面的阶段性突破。

 ADS-B中的应用

 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ADS-B)是ICAO正在推广的集通信、卫星导航和监视技术于一体的新一代技术,也是基于飞机监视技术的应用系统。欧洲对ADS-B的应用了由瑞典提出的利用自组织时分复用(S-TDMA)VHF数据链广播飞机位置报告的技术;随后美国提出利用二次监视雷达(SSR)的S模式长格式自发报告广播飞机的GPS测定位置,作为ADS-B的另一种技术。

ADS-B系统由多地面站和机载站构成,以网状、多点对多点方式完成视距范围的数据双向通信。机载ADS信息处理单元收集到导航信息,通过ADS-B的通信设备广播发出,机载ADS通信设备在收到地面发给飞机的广播信息后,经过处理送给机舱综合信息显示器。ADS-B的信息是以ADS-B报文形成,通过空-空、空-地和地­-地数据链广播式传播。当前采用的数据链有1090兆赫S模式扩展电文数据链(1090ES),万能电台数据链(UAT)和甚高频数据链模式4(VDL Mode 4)三种。其中,1090SE是国际民航组织推荐使用的数据链通信方式。

澳大利亚开发有ADS-B,就是使用1090兆赫S模式扩展电文数据链。通过建立28个ADS-B地面遥控站,完也了大陆西部地区9000米以上高空覆盖;2005年以前,其民航机队完成机载S模式应答机的改装;改进的空中交通管制中心的“欧洲猫”空管自动化系统,可以处理和显示来自28个ADS-B地面站接收到机载S模式应答机和航迹信息。澳大利亚在短短3年时间,以很少的投入(仅投入1千万美元)就实现了监视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使澳大利亚全境高空管制间隔缩小到5海里。

澳大利亚的空域结构及其分布和我国有相似之处,对我国的监视发展有很多可借鉴之处。如建立大飞行情报区的概念,以区域管制中心为龙头,下接多个终端管制中心和塔台,优化空域结构,合理运用空域资源,发挥空管自动化的优势;我国管制面积广,越洋航班多,飞行流量相对集中最东南沿海区域,针对这种特点,我们可以采用雷达监视、ADS-B相结合的方法,合理使用S模式技术。

在防撞系统中的应用

 现代飞机上的防撞系统,美国称为空中交通警戒和防撞系统(TACS),欧洲称为机载防撞系统(ACAS),两者实际上含义、功能是一致的。TCAS通过接收、处理其他飞机应答机的回答信号,使飞机能保持在一个监视范围内,该监视范围在以飞机为中心,半径约14海里的球体内,采用一个τ值,表示在监视范围内机组需辨别碰撞威胁和采取逃避碰撞操作所需的最小时间。

正在研发或使用的TCAS系统有三种类型:TCAS I、TCAS II和TCAS III。TCAS系统利用装有S模式应答机设备的飞机的回答,以确定对飞机威胁的趋势。入侵飞机的应答机每次回答报告高度。通过多次入侵飞机的回答,TCAS系统能确定入侵飞机的高度变化率和距离变化率,再根据TCAS回避碰撞使用的算法,给飞行员提出相应的警戒咨询信息(TA)或分析咨询信息(RA)。当目标飞机进近的最近点小于48秒时,则会发布TA,在机载仪表上会有相应显示提醒飞行员,同时用语音信号提醒飞行员,发布TA后,如果两架飞机继续沿着有威胁的航迹飞行,在距离最近点35秒处,系统会发布RA,同时发布“Climb (爬升)”或“Descend(下降)”的躲避机动语音提示。TCAS收发组也处理与TCAS有关的S模式数据传输的发送,仅在两架装有TCAS设备飞机互相接近时,为了每架飞机配合操纵,才要求作S数据传输。根据入侵飞机的回答,以及有效收到的TCAS/S模式数据传输报文,TCAS系统能够确定入侵飞机的轮廓线和飞行航道,从而确定是否将会导致与本机危险接近或相撞。

TCAS除了用于减少潜在地空中碰撞威胁外,随着研究的深入,该系统也许将来能用于减轻空中交通阻塞,增大飞行流量。它不仅可以越洋航线上减少飞行间隔,在仪表飞行条件下减小起飞间隔。同时,利用TCAS技术进行循迹爬升,还有利于减少跨洋飞行的燃料消耗和飞行间隔。循迹爬升允许飞机在较低高度尾随前面飞机飞行的飞机借助于TCAS II,爬升到前面飞机的高度,这样飞机在爬升中比前架飞机有更高燃油效率和更少的湍流。另外,由于S模式应答机的应用,通过S模式数据链发射GPS协调信号和高度,可提高TCAS的效率和准确性,在越洋飞行中,可从飞机到空中交通管制中心之间转发位置信息。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