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记忆中,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身边的人不停地说当老师要“教师育人”。高三那年,我的语文老师更是举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以此告诉我们一个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书并不是最重要的,真真正正会影响一个人的是育人。那时候我只是在思想上认同她的说法,内心并未意会。如今,我做了七个月的家教了,接触了很多学生,对教育有了一点点自己的看法,寒假我第一次接了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家教,这次家教给我最大的体会便是“教书育人重在育人”。
这个家教是在晚上上课的,一共要教三个学生,两男一女。在这里我把成绩较好的那个男生称为A,另外一个男生的成绩比较差我称为B,这不是歧视,而是更好地区分两个学生,便于以下的描述。
男生A和女生的数学基础很好,下册的内容有时候不用我讲解只是自己看书就能明白,我尽量照顾男生B,这些都不是我今天文章内容的重点。最重要的是男生A和女生计算能力挺强的,很多运算口算就行了,而男生B还是处于老老实实地列竖式计算的阶段,所以计算得十分的慢。小孩子的世界都是比较单纯,不会考虑太多的因素。于是,可能出于天性,男生A和女生看见他列竖式计算就开始有点类似讥讽地起哄,这让男生B觉得很不自在,也下不了台阶。后来,男生B在计算的时候,把草稿本的一角掰起来,头低得很下,偷偷地计算,我看着那个场景心里无限的心酸。有时候,为了不让自己的小伙伴以为自己不会,男生B就会跟着另外两个人说出一样的答案……
我不是没有尝试去阻止男生A和女生的做法,但是他们总是会忘记我之前的阻止,依旧我行我素。
这种情况,我作为他们的家教老师,没能把男生A和女生教好,我自然有责任。但与此同时,他们学校的老师也是有责任的。不可否认的是,现在我们太过于注重教书而忽视了育人了。老师的业绩是学生的成绩,能够证明自己的教学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最好证据莫过于学生的考试成绩了;而一个家教老师教得好不好,直接影响一个家教老师甚至是教育机构的声誉的也是成绩。虽然现在大家都在为素质教育作出不懈的努力,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甚至可以说,现在所谓的素质教育,在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的传统影响下,是新瓶旧酒的新式应试教育。而老师的业绩依旧以学生的成绩来定论。
何为育人?我的理解是老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就我前面描述的家教经历来说,在育人的层面上,老师应该教会学生尊重别人,戒骄戒躁,不能嘲笑他人,学会看到他人的长处而赞赏别人……这些都是我在我的三个四年级学生身上看不到的。虽然男生B数学不好,但是有时候他笔算计出了结果了另外两个口算的同学还没有说出答案的时候,他也会嘲笑他们俩。而在他们面前,即使我强调了千百遍大家在一起学习不能这样,要互相帮助,也是于事无补。我为此会失落,但为了继续我的教学活动,为了保住自己所谓的教书的声誉,在一个星期的家教里,我不能过多地和他们讲道理。一方面是因为如果他们的父母看不到孩子成绩的进步,会对我造成不良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在上课的时候,学生的家人都是会经常到房间里“探班”,像摄像头一样盯着我。有一次,我为了调节学习的氛围和学生讲其他的东西,男生B的爷爷看见了,我偷偷地瞄了一眼他,发现他的脸色都不一样了……
在世俗的压迫下,我无法抗拒声誉对一个人的诱惑。毕竟自己已经在家教行业滚爬了大半年,现在很不容易有了点声誉,教过的学生会推荐自己的同学找我补课,我当然不想自己的声誉受到影响,这也是人之常情。所以,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学习,确保学生成绩的提高,我只能在讲学的过程渗入自己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但这个方法只是对初高中的学生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对于小学的学生来说,真真正正是左耳进右耳出。尚未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的我,深刻地意识到育人对小学生来说难度大得不敢想象。
但是我又觉得,如果我们的教育在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就注重育人,是不是又会不一样了?小孩子虽然调皮,但是很听话,好的习惯也很容易形成。如果在他们小的时候,我们就对他们进行育人,会不会让他们的思想形成习惯?知道如何做人?
教书育人重在育人。但育人的任务又是那么的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