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我一直都很喜欢这句话:亲身投入,才会记忆深刻;身体力行,方知生命甘苦。如果我们遇到事情总是在精神上下功夫而不去亲身经历,我想我们是不能真正地领悟生活中的道理的。所以,我觉得“精神加盟”不等于“亲自参与”。
近些年,国家想给中小学生减压,于是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有些地区在小学、初中实行了等级制,以往的分数制被取代了。所谓的等级制就是根据学生的成绩和分数段人数比例分为A、B、C、D四个等级,这四个等级像高考一样有一个最低控制分,即是分数线。有人认为这样的等级制度不能够真正为学生减压,因为学生不知道应该考多少分才能够达到哪个等级,最终的结果是学生只能更加努力,分分必争。
还有就是关于高考政策的调整。我听说2017年英语会滚出高考,语文的分值将提高,其他的科目考试方式也有变化。我觉得英语滚出高考在事实上不会给学生减压。因为现在全球化的趋势在加强,虽然汉语在未来有望成为国际间交流的语言,但是理论上英语还是占主导地位。这样学习英语的学生一定不会很少。语言的学习最好就是从小开始,但英语滚出高考多多少少会让学校不那么重视英语教育,可是那些为了英语能够达到高水平以及在日后找一份高薪水的工作的学生又不得不上兴趣班。如果真的这样,那些每天在学校上完课后,还要去兴趣班学习英语的学生能够真的减压吗?
前段时间,文理不分科的消息引起人们的议论。赞成者认为这样能够让学生全面发展,反对者认为这样会给学生增加压力。就我而言,虽然不分科会让学生全面发展,学到更多的知识,但毫无疑问的是学生的压力会大大增加。况且,对一部分人来说全面发展往往会导致全面平庸。如果真的是文理不分科,不知道那些全面发展而且想要表现突出的学生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
近年,国家想方设法地减轻学生的压力,但是很多时候只有空洞的口号。国家理解学生的艰辛,但是几乎只有精神上的参与,洪亮的口号缺乏了脚踏实地的实践就会变得虚假。从分数制到等级制,从英语加入高考科目到滚出高考,从文理文科到不分科……所有的这些决定好像都难以得到人们比较统一的声音。
我总是在想,如果那些决策者亲身投入,感受一下实行新政策前后的学习压力的变化,或者真真正正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体会一下学生的压力,那么作出的决策是不是会更加得到人们的认可呢?
“精神加盟”只不过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持,可以是鼓励,可以是口号。但是“亲自参与”是深入实践的行动。在教育的改革上,“精神加盟”不等于“亲自实践”。不管大人或者决策者为了给学生减压在精神上给予学生多大的鼓励,如果缺乏亲自参与就有可能不能真正体会到学生的不容易。只有“精神加盟”而缺失“亲自参与”,不管是多么完美的决策也不能根治问题。最终,只会减负减负,负负得正。
“精神加盟”不等于“亲自参与”不仅仅是在教育决策上是这样的,在其他方面也一样。如果政府工作人员只有“精神加盟”而没有“亲自参与”,政府的工作宗旨和工作原则就不能履行;如果社区义工只有“精神加盟”而没有“亲自参与”,他们的工作就有可能得不到人们的肯定和支持;如果那些为了帮助别人的善者只有“精神加盟”而没有“亲自参与”,他们只能感受到没有温度的金钱为别人带来希望的快乐,但不可以感受到亲身投入帮助他人时的幸福……
玛莎·葛兰姆说过,当文学与绘画,都透过身体以外的作品来表现的时候,舞蹈者用他们“自己”去呈现。作家刘墉在他的精品书坊情爱卷中有句话写得很好:“每一步踏下去,都听到秋叶的叹息和生命的感触。”我们该记住“精神加盟”不等于“亲自参与”。如果我们可以亲自参与,我们也可以体会到川端康成凌晨四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时的心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