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颠覆了我们的青春
(2013-07-31 09:35:38)
标签:
校园 |
明星璀璨的时代,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像电脑的窗口一样迅速切换。而他,却凭着一份坚定,在亘古的斗转星移中成为不变的坐标。他,乔布斯。这位被人们认为是改变世界的天才在梦想的道路上,用双手创造了让世界惊叹的不一样的、而又不仅仅只是“苹果”的“苹果”。
乔布斯的“苹果”,令很多人产生了这样的一个疑问:为什么中国没有属于中国的乔布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只想问:谁颠覆了我们的青春?
三、四岁的时候,我们对“我们从哪里来”充满好奇;五、六岁的时候,我们不停地问各种令大人觉得不可思议的问题;七、八岁的时候,我们也算是半个“发明家”,拆这毁那……但是好奇害死猫,哪次不是被责骂,甚至挨打?一次次地与“好奇”发生碰撞,一次次地与“创新”忐忑靠近,但换来的是一次次无情的压抑与扼杀,就算我们有再多的创新细胞,如今不是挫死就早已内伤。
上学后,我们过起了“乖乖学生”的生活。只有那种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按部就班地复习、不问与学习无关的偏题怪题、每次考试能考高分的学生,在老师眼里才算是好学生。这几乎是中国的老师衡量一个学生“好”与“坏”的统一标准。可怕的是,在这个时代,分数成了一个束缚学生思想的封闭模框。而这种现象,在中国再普通不过了。
小学六年级,我们还处在懵懂的年纪,懂的事情并不多,考重点中学在我们看来顶多就是一种给老师取悦的方式,就这样,我们上战场了。初三的时候,应试教育反抗启蒙思想深入人心,但仅仅是反抗,我们在反抗中坚持,在坚持中反抗,这对永不消失的相互作用力最终将我们推上了中考的战场;上高中后,我们学会了吐槽高中的学习生活,但与此同时,比吐槽来得更激烈的是老师们无数次的洗脑。于是,只好一边在背后吐槽一边在老师面前努力备战高考。
上天好像真的是造物者,它不仅给了我们生命,还像精心策划一场场电影的导演,甚至是命运的谋划者。我们被关在夹着黑色空气的木屋里,接受一次次生命的洗礼,去面对一次次有着标准答案的考试。渐渐地,我们就只会考试了。这时,有人想要和我们谈“创新”,那简直就是对牛弹琴啊!更甚者,我们的思维像生锈的铁钉被放置在风雨之中,越来越迟钝。考试中有一些题目稍微有点小改动,就可以令我们全军覆没,考得一塌糊涂!
再看看外国吧。人家上美术课老师给学生发了颜料之后,就让他们到操场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思维涂画,由他们大胆地创新,而我们呢?从小到大,不管学什么都有一个模板给我们作标本去模仿。
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科技、服饰……只要肉眼能够看到的一切,哪些事物不需要创新?而中国的创新能力在世界能排到第几名?和外国相比未免过于望尘莫及了吧?中国被称“只会模仿,永不超越”,导致这一后果的主板手是谁?难道应试教育就能很好地脱罪吗?应试教育在根本上没有错,但是它不该挫伤学生的好奇心,不该扭曲应试教育原本的意义,扼杀了“创新”。应试教育有自己的标准答题模式和答案,但是新一代的我们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在这个99%用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是否足够优异的应试教育的时代,我们原本可以创新,但是青春被颠覆,在颠覆的青春里,我们似乎永不偏离目前的轨道,与“创新”保持平行状态,永不相遇。弹一曲明媚的忧伤浅唱:到底是谁,颠覆了我们的青春?